相关热词搜索: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 务院曾分别于2000年、2010年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 政策》以及《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过 政策引导、激励措施,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向社会输送 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软件人才的缺口,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 发展。但是近几年来,高校及软件产业又面临着一个困境:高校的软件人才供给 逐年增加,应该能够满足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但实际上,企业却苦于招不到满 意的人才,软件人才的供给予需求处于错位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的 人才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如何培养一 批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工程人才,是高等院校 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以来的办学经验及教学 实践,以面向产业为视角,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如何提高软件工程专业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做了研究,希望对培养符合软件产业需求的人才有借鉴意义。一、深化校企合作 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高 校、产业、社会等多个主体,每一主体都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发 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 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实际项目经验方面在一定程 度上落后于企业;
而企业能够将实际的项目应用于教学,改变高校高高在上的教 育模式,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作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的接收者,企业也更加清 楚自己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说,更加清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哪些方 面有所欠缺,不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保障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教育 的国际互认及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我国自2006年开展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 点,于2013年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迄今为止已开展将近十年 的时间,对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密切 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委员会规定,现场考查专家组应包括教育界学术专家和 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其中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至少有1人,由此可见,企业在 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教育界认同,并将企业 纳入到教学主体中去。因此,只有高校和企业有效的结合起来,打造一套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保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求高校积极的与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多种 形式的合作,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实习实训、直至最终的毕 业设计等环节,都要有企业的参与。
二、确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 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 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 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 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到,影响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大纲彼此独立,担任不同课程的教师授课也彼此独立,造成知识点重 复或遗漏的现象,甚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标准不同的混乱现象,不利 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化的掌握。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 试就抛之脑后,几年下来,对软件工程这一学科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能系统 的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针对这个问题,我校 软件工程专业引入课程群的概念,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群, 软件设计开发及应用类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以及选修课程群。将每个课程群 当作一个大的课程,而每门具体的课程当作大课的一个部分,任课教师集中备课, 资源共享,并将企业真实案例贯穿课程始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知识点混乱 的现象。同时重视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合理配置,改变以往理论与实验脱节及 不同步的问题,确定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 练的掌握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知识,还要对课程群内的其他课程内容熟知。针对这 个问题,学院有计划的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引培并举,不断优化师 资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外语培训、技术培训、学位进修、参 与企业项目、企业培训等方式,逐渐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学历 结构多元化、具有工程经历的师资队伍,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出国或到企业参加培 训,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实际项目经历。另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精管理、 懂理论的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授课或指导实验。这类专家能够将实际项目经验、 企业文化及工业界最新消息传递给学生,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其对企业界的 认识。学院现已建成外聘专家库,基本涵盖了软件工程领域的各个方向,共计30 余人次。除与理论教学环节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学院根据学生学习知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安排了三次集中实训:专业认识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及综合项 目实训。三个实训阶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阶段安排在专业基 础课基本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认识实训,一方面,使学生 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开发一些小型程序,学生自主 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数据抽象,编程及运行,整个过程巩固了前期学习成果。
第二阶段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完成之后,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为期2周 的专业技能实训,利用一个中型的实际项目将专业核心课程连接起来。第三阶段 综合项目实训安排在所有课程结束、毕业设计之前,为期7周,在企业参与实际 项目开发,使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程大纲滔滔不绝 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或认真或不认真的坐在下边听讲。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 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被动,缺乏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而教师在课 堂上也很少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自问自答,代替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按照 这样的思路设计出的教学环节,仅仅是将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在课堂 上重新演绎了一遍,对于珍贵的课上时间来说,是一种浪费。学院充分利用专业 优势,建设一批核心的、高水平的慕课示范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推行翻转课 堂,改革填鸭式教育,进行探讨式启发式教育、团队学习模式、案例式以及情景 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利用互联网+,解决当前学习内容繁重、培养质量 不高与教学方式、理论学时减少的矛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 大都是期末一张卷定成败,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期间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教 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辛苦一两周最终也能够拿到高分。这显然不能考核出学生 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这种重理论、轻实践, 重记忆、轻应用的考核方式,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也逐渐意识到 这一点,逐步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尝试推行全过程的、全面的课程考核改革。即 将平时成绩、各个时期的实践考核成绩及答辩成绩、最终大作业或者成果物等多 个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考核,并引入软件能力认证(Certified Software Professional, CSP)、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国电子学会的嵌入式助理工程师认证、工信部 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认证等一系列专业、职业评价批准,结合各类国家级、省级等科创竞赛,建立辅助的课程考核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 式、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践 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加强与提高。与其他工科类相似专业毕业生相比,近年来学生 就业率在95%以上,企业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