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住房部分产权法律研究论文
住房部分产权法律研究论文 「关键词」住房部分产权/部分所有权/物权法定原则 「正文」 一、住房"部分产权"法律性质诸学说及其评析 关于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理论界分歧很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 法有:单独所有权说、租赁权说、共有权说和他物权说。(一)单独所有权说 有的学者认为,住房部分产权属于受到特殊限制的单独所有权。其基本理 由:
一是把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设计为单独所有权有利于稳定职工的队 伍,也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的一种矫正措施。
二是把住房部分产权设计成单独所有权,符合住房商品化的目标,有利于 住房进入市场,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单独所有权说,能从我国住房改革的价值取向去把握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 性质,有现实意义和可取之处。但该学说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该学说 未看到将住房部分产权设计为单独所有权不公平的一面。标准价住房是以行政手 段分配的,而不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获取的。其次,该学说未注意到通过房改获 取的住房部分产权与发展商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开发的商品房在诸多方面存在 的不同。通过房改获取的住房未能反映房地产价值构成基本情况,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商品房。再次,单独所有权的理论设计不符合我国房改的实际情况。尽管现 在各地房改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有些做法是比较一致的,如通过房改获取的 住房部分产权,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特别是收益权和处分权都是有限的。
(二)租赁权说 有的学者认为,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为租赁权。其基本理由:
一是购房人与原产权单位之间存在着行政隶属关系或劳动关系,购房人对 所购住房支付的标准价,仍有福利性质,故属租金而非价款。二是有的地方房改政策规定,原产权单位仍负有无偿供水、供热、修缮住 房的义务。如《长春市住房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住房的供水系统和住房暖气 费用,在政府没有新的规定之前,仍由原渠道解决。"租赁权说只看到某些局部 情况,未能正确反映住房部分产权的真正特征。第一,住房部分产权是一种新型 物权,而不属于债权范畴,租赁权是债权。住房部分产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 有限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可以继承。而租赁权不含有收取租赁物孳息之权,也无 处分租赁物之权,只有占有权、使用权和享受租赁物的自然效用之权。购房人所 付标准价款,包括住房本身的建筑造价以及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而租金仅仅包括 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投资利息和房产税五项。第二,购房人所持住房的法 律凭证为产权证书,而非租赁合同书。第三,租赁权说仅仅是根据个别地方的暂 时政策得出来的结论,不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共有权说 有的学者认为,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为共有权。其基本理由:
一是有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政策规定,购房人和原产权单位对所售住房享有 共有权。
二是许多县市在进行房屋产权登记时就将住房部分产权分成份额予以登 记。
三是几乎所有地方规章都规定:"原产权单位有优先购买权","售房收入 在扣除双方原投资后的增值部分,按售房单位和购房人原投资所取得的产权比例 分配","售房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所得收益,按政府、单位、个人的产权比例进 行分配".这些都是共有权的表现。
共有权说反映了不少规章所规定的具体内容,我们也不能排除把住房部分 产权定性为共有权的可取之处。然而从许多地方规章和政策对住房部分产权的规 定来看,有许多规定有别于共有权的法律特征和效果。第一,住房部分产权人, 即购房人,大多为自住自用,原产权单位并无共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共有权无从体现。如果购房人与原产权单位对住房有共有权,就等于说购房人无 偿占有、使用、收益着原产权单位的房屋份额,这与共有权的本质要求是不相符 的。第二,在共有场合,共有物的处分须经全体共有人同意,或至少应占份额一 半以上的共有人的同意,否则,处分无效。但在住房部分产权情况下,购房人在支付全部价款经过若干年(一般住用5年)后可以不经原产权单位同意直接进入 市场交易。第三,在共有场合,各共有人原则上可随时请求分割共有物,至少在 适当的时候有这种权利。但在住房部分产权情况下,原产权单位只有在购房人出 售时才有分割收益之权或优先购买权。在购房人自用时,原产权单位绝无请求分 割之权。
(四)他物权说 有的学者认为,住房部分产权从法律性质来看为他物权,其基本理由:他 物权是一种受到限制的物权,住房部分产权也是一种受限制的物权,因此,住房 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应定性为他物权。
仅从住房部分产权的受限制性来界定其法律性质为他物权是不妥的。因为, 他物权包含两种,即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其担保物权系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和债 权的实现而设立的,住房部分产权产并不因担保什么债权而存在。用益物权的重 要特征是在他人之物上存在的物权,而住房部分产权是购房人在自己所购之物上 存在的权利,属于自物权。
二、住房"部分产权"应作部分所有权理解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或条件。在考察某一事物时,必须 在特定范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住房部分产权的产生是在我国住房制度 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所以,对其定性时,必须联 系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条件和内容。笔者认为,对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应作 部分所有权来理解,即它是财产所有权之一种,是一种新的物权。其理由:
(一)从住房部分产权产生的历史条件来看 住房部分产权是在我国住房制度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过渡的过程中产 生的。这种过渡过程中的特殊历史条件必然孕育特殊的事物。
(二)从我住房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来看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对职工所购住房的产权界 定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职工以市场价购买的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
第二种是 职工以成本价购买的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在进入市场的时间上受到一定限 制;
第三种是职工按标准价购买的住房,拥有部分产权。"我国民法学所使用的产权,除非另有说明,均指所有权。"(注:崔建远等著:《中国房地法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159页。)所以,部分产权指部分所有权。
(三)从部分产权的内容来看 部分产权的内容即占有权、使用权、有限的收益权和处分权。这些内容与 所有权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有一定区别,其区别在于其收益权和处分权只是部分 的,或者说是有限的。如住房部分产权在5年后进入市场时,在同等条件下,原 售房单位有优先购买、租用权。售、租房收入在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所含土 地收益和按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后,原售房单位有一定比例的收益分配权。如果把 住房部分产权界定为单独所有权则不能反映住房部分产权的有限性、部分性或特 殊性。
(四)住房从部分产权的主体来看 如前所述,住房部分产权是一项具有占有权、使用权、有限的收益权和处 分权的新的物权,是所有权之一种,有其有限性或特殊性的一面。共有权是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其主体是多数,其内容不特殊。
而住房部分产权的主体是单一的,其内容是特殊的或有限的。所以,住房部分产 权不同于共有权。
将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设计为部分所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将住房部分产权设计为部分所有权,能从根本上反映住房部分产权 所固有的本质,表明住房部分产权系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和该种所有权形式所 具有的若干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受限制性。
其次,部分所有权的见解能体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我国城镇 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 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 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把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设计为部分所有权体现了我 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上述根本目的。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一 般都规定城镇居民按标准价(优惠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在特定时期内不能被转 售,甚至不能被出租,经过一定时期可以转售,其收益的一部分要归原产权单位 所有。将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界定为部分所有权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
再次,部分所有权的见解有助于协调购房人与原产权单位的关系。住房部分产权所受之限制,在很长时间内和很多情况下,是购房人与原产权单位约定的 结果。它是为解决政府无力负担提供低租金住房并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低收入的职工无力以市场价格购买商品房这一棘手问题应运而生的,为政府、单 位和职工所接受。在法律上,购房人与原产权单位通过契约(合同、协议)约定 双方的权利义务,既划分的清楚,又比较合理,加上有登记这一适当的公示方式, 因此,能比较好地协调购房人与原产权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确立完善的物权制度才能最终解决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性质问题 物权法定原则是罗马法以来各国法律均予以遵守的原则。虽然我国民法未 明文规定之,但学说则一致承认它,并主张在将来的物权法里予以规定。由于住 房部分产权为一新型物权,因此,欲确认它在我国法上的有效性,不能不讨论它 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关系。
所谓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而不得由民 事权利主体随意创设的原则。(注: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01页。)据此判断住房部分产权是否与 物权法定原则相抵触,回答是否定的。
(一)所有权是不断发展的 法律不因所有受限制而发生变化就认为其违反物权法定原则。"所有权并 非一个不变的概念,而是相对于争论中的特定法律程序变化的。"(注:瑞安著:
《民法导论》,PTY有限公司,法律书籍公司,1962年版,第163页。)民法发 展史表明:所有权的最基本和简单的形态,系个人独体所有权,即所有人个人对 其财产排他地直接支配的权利。所有权具有绝对性、排他性、全面性,准确地说 是针对这种独体所有权静止状态而言的。当所有物上存在他物权时,所有权的特 性便发生了变化,其权能和特征已不再是绝对的、排他的和全面的。当所有人变 成复数时,这种个人独体所有权便成为共有权。当法人制度产生以后,所有权又 发生了新的突变,产生了法人所有权。当一栋楼房被区分为若干个部分时,又产 生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总之,个人独体所有权、共有权、法人所有权以及建筑 物区分所有权,都是所有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所有权在不同历 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态。
(二)物权的产生具有规律性物权的种类与内容,往往先由人们以法律行为设定,待普遍化之后,才进 一步上升为法律,从立法上加以确认。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根据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 系的要求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 122页。)法律不是立法者主观臆断的产物,在物权尚未在实践中涌现出来时, 很难由立法者想象出来,这就是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既然如此,我们就不 能固守必须经法律明文规定,才使新出现的"物权"成为合法有效的物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而立法相对滞后,一些物权往往是先由当 事人以法律行为设定,然后被政策肯定,最后才升为法律的规定,企业经营权是 如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如此,土地使用权也是如此。住房部分产权产生于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通过内部规章首先与职工签订标准价的购房 合同,承认职工享有有限产权或部分产权,后被地方规章和部门规章确认,这符 合经济关系法律化的一般进程。
(三)住房部分产权有规范性文件为依据 我国住房部分产权不仅由购房人与原产权单位以法律行为设定,而且国务 院有关部门和大多数地方已经制定了许多规范性文件加以规范。如1988年国务院 发布《关于印发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991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 改革的意见》,199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199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1992年北京市人 民政府发布《北京市职工购买公有住宅楼房管理办法》,等等。这些部门规章和 地方规章多属法的范畴。由其规定住房部分产权,亦应理解为符合物权法定原则。
退一步说,即使按照传统观点,不承认这些规章属于法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 当遵守国家政策。"在我国现行法律对住房部分产权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国家 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应当被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政策,住房部分产权亦 应受到法律保护,这与物权法定原则不相抵触。
然而,毕竟我国目前尚未确立完善的物权法律制度,住房部分产权的法律 性质问题与社会生活中缺乏规范其内容的基本物权法律规则有关。因此,要彻底 解决以上问题,建立健全物权法律制度是最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