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论文
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论文 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论文篇一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摘 要】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 注的问题。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财政支出扩张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种 因素约束,可以把握的原则是让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不足的领域内发挥独特 作用。【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支出 扩张 协调配合 一 问题的提出 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 得关注的问题。面对欧债危机、世界实体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 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面对如何把握财政支出扩张 “度”的难题,有必要从全局着眼,从政府政策手段综合平衡协调的角度去考虑财 政支出扩张性。财政支出扩张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考虑货币政策手段运用到什 么程度,必须充分认识货币手段的主观目标和客观效应对财政支出扩张的影响程 度,并基于此,来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
二 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应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 由于我国本轮经济的收缩期与世界经济的收缩期叠加在一起,又由于 金融危机的作用导致了收缩的时间延长和幅度加大。使得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 题既有短期性的,又有中长期性的;既有总量方面的,又有结构方面的。面对现 实问题的复杂性及政策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很显然,只采用一项经济政策绝不可 能实现目的,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难 以独立承担起推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目标 和实施的措施、手段以及工具又是不同的,其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 存在着某些矛盾。在综合运用各项经济政策时,需要处理好这些可能存在的矛盾, 使各项政策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够治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使中国经济运行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 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银 行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 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
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 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 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储蓄资源,都有可 能引起基础货币供给扩张。在增发货币方面,理论上讲,两者可以同等程度放大, 但问题是谁也无法承受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的扩张会对财政支 出扩张客观上起到限制作用。贷款增长幅度反映的是间接融资的储蓄动员效应的 放大程度。现在我国的储蓄动员由于股票市场低迷、严控企业债券发行,起主导 作用且操作简便的就是银行信用扩张。对财政来说,贷款增长会压缩国债发行空 间。对高利润追求的本性使得机构投资者不会过多持有国债,银行当然也乐于放 款。所以,不能认为财政扩张支出时发行国债没有硬障碍。而且,货币供给扩张 时,资本市场会被激活,大量资金会流入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另外,近 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资金来源结构已发生变化,消费信贷成为居民重大支出的资金 来源。从今后趋势看,房价如果下调,购房者会借低利率之机介入房市,此时, 房贷规模自然膨胀。这些因素,实际上都是储蓄动员,当然会压缩国债发行的空 间,也会抬高国债发行成本。
因此,在全面启动增长上,货币政策显然有作用空间。货币政策的切 入点是直接刺激市场投资需求,而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强化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货币供给扩张过程中,调低利率、放松贷款限制的直接效应是限制财政支出扩 张。
2.财政政策具有结构特征,货币政策具有总量特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财政政策比货币 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而货币政策的重点 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只有财政和货币两种手段都充分发挥各自 优势,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把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做到在有 效刺激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目标的实现。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收入和支出来调节经济结构。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 的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国家财力的 限制。因此,财政赤字或结余都不能太大,这使得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具有 一定的局限性。相反,财政政策对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作用要大得多。市场机制 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政 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干预。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主要表现在:通过扩大或 减少对某行业的财政投入,来“鼓励”或“抑制”该行业的发展。即使在支出总量不 变的条件下,政府也可通过差别税率和收入政策,直接对某行业进行“扶持”或“限 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结构的效果。
货币政策扩张的优势在于既可充分调动存量货币,又可直接增发基础 货币,这对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具有无可比拟的诱惑性。其本质上是把更多的储蓄 吸收过来注入到实体经济,反过来又使货币供应量按乘数效应增加。从总需求扩 张诱导的角度看,利率下调对投资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吸引力最强。我国现行制度 基本不允许实施财政贷款,财政对投资的支持,要么是无偿拨款,要么是贴息, 但这两者资金额都比较小,而且不可能大幅扩张,因为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公共产 品供给。货币供给扩张恰好打消了人们对财政资金的期望。现在刺激总需求,从 引导全社会投资和消费角度看,冲击力最大的还是货币供给扩张。但货币政策调 节社会供求结构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准 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 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可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是追求盈利的, 其在带动资源配置方面要体现市场原则的基本要求,政府不能指望信贷资金能直 接按照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投入预期收益率低的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产业。如 果真有银行信贷资金做到了这一点,则其背后往往有财政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和总量矛盾,必须根据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政策直接 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 用于经济结构。
从财政政策调节看,对总供给的调节首先反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 如财政运用税收、贴息和投资政策,引导货币流向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优化产 业结构;对总需求的调节主要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以结构调节为前提,以 刺激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投放 货币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基础货币量,通过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控制基础货币乘数,以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在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上也会 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运用财政政策启动经济较为直接、迅速,对推动经济增长 的作用较为明显,往往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适用于公共性和难以取得直接回报 的项目。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体系间接作用于社会,其效果 的显现通常存在着一定的时滞,适用于那些在比较短时间内能够得到直接回报的 项目。同时,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所需的技术改造和为解决就业所需的量大面广的 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不能靠财政手段,而要更多地依靠信贷手段的支持。基础 设施建设视其回报情况的不同,有的可用财政手段来启动,有的也可吸收非财政 性的资金,包括信贷资金来实施。正因为财政手段与货币手段各有长短,所以两 者必须紧密配合,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这样才能相互扬长避短,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稳定发展。
三 结论 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我们应注意避免财政政策在作用的发挥上与货 币政策发生冲突、相互抵销。财政支出扩张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种因素 约束,可以把握的原则是让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不足的领域内发挥独特作用。
当货币政策已发挥出刺激需求作用时,可考虑压低财政支出扩张度。
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论文篇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通过各自的 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
[关键词] 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 展目标和战略任务,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和比例进 行调节,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 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 及政策工具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
一、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涵义。财政政策是政府针对一定时期的经济目标,依据 特定的财政理论,为指导财政工作和调节财政关系,所制定的基本准则和措施。
财政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相比,其主要特征:较强的法治性、相对的稳定性、关 联的系统性。财政政策工具:国家预算、税收、国家公债、财政补贴、综合财政 信贷计划等。
2.财政政策的主要种类及其应用。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 影响,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就是通过减少收入、扩大支出来增加总需求。采用的政策措施是:降低税率扩大 投资规模、增加财政补贴、实行赤字预算和发行公债等。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 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来压缩总需求。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提高效率、降 低固定资产折旧率、缩小投资规模、减少财政补贴、实行盈余预算等。
二、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涵义。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 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外汇操作、贷款限额、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等。
2.货币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应用。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 缩性货币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应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在总需求不足、失 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即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主 要有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 债券等。其中任何一项措施都会产生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多种手段的联 合运用则效果更为显著。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形成通货膨胀的 压力时,中央银行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缩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 制总需求的膨胀势头。相应的政策手段主要有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道义上的劝告、控制分 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等手段。这些政策措施的运用都会产生紧缩性货币供应 量的紧缩效应,多种政策措施的联合运用会对总需求的膨胀势头产生强有力的抑 制作用。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有着特定的调节领域和作用机制,基本功能 也各有侧重,它们对社会供需平衡的作用点调节力度存在着差别。如果强调用一 种政策代替另一种政策,简单强化一种政策而忽视另一种政策;或者是主张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会失去政策间的互补作用,难以发挥协调、制约的 整体功能,甚至于出现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面对 不断发展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客观地决定了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密切配 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宏观控制的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二者调节领域的侧 重点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领域主要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过程,它对社会供 需总量和结构的调节,是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而传导出去的。货币政策的 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流通领域,它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而促使社会供需总 量保持平衡。第二,二者调节作用的机制不同。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种的设置、 税基的确定、税率的高低、预算分配、财政补贴等工具,明确国家、地方、企业、 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等工具对社会生产 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银行对货币资金的集中与使用,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 金短缺部门之间通过有偿方式进行的余缺调剂,保证社会资金在有效运用的前提 下提高效益。第三,二者的作用力度不同。在经济总量调节上货币政策比财政政 策的作用更直接一些,但在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按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扩张性)、紧(紧缩性)类型其在宏观调 控中的应用有四种组合形式,各有不同的配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其配合的结果 能够比较迅速地激发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资 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配合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 就业,但它往往带来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这种政策的组 合效应,会有效地制止需求增长过猛和通货膨胀,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势头,但可 能带来经济的滑坡,失业增加。
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松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克服需 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的货币政策能缓解和松的财政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这 种政策配合,可以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这种政 策的长期实行,会造成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对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不良影响。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搭配。这种配合能改善资源配置,并有 助于资金积累。因为紧的财政能限制社会集团和个人消费,而松的货币政策则能 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松紧掌握不好,货币政策过松,难以制止通货 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