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对外贸易理论及政策的论文
对外贸易理论及政策的论文 对外贸易理论及政策的论文篇一 《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对外贸易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引导下,通过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推行比 较优势战略,在一段时间内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却 进一步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通过对竞争优势理论的介绍,探讨我国实 施竞争优势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提出了 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竞争优势理论;中国;外贸政策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 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随着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迅猛,世界的贸易格局和各国的贸易政策都在 不断调整,例如制成品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贸易大幅增加,产业内贸易迅速 增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猛扩大,以及一些后进国迅速取得一个又一个产 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原本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外贸,虽然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并已跻身于贸易大国之列,但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传 统的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的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当今国际贸易的 发展,飞速发展的贸易现状呼唤新的理论指导,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 竞争”两个前提下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其优越性及现实性,在众多理论中脱颖 而出。
1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 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括总结了一国如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它的 研究成果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 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的超越。他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内 涵。波特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生产要素状况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生产要素, 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要素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因素, 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 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 势,因此,推进要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
1.2需求状况 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 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则该行业就可以形成一 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则会 对厂商产生一种压力才会使企业在品质、性能、服务方面尽量努力改进,从而有 利于促进成熟产业群的形成,而这些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才有可能形 成国家竞争力。
1.3相关与辅助行业 一国产业结构的上下游工业、辅助行业应该要了解彼此的活动与需要, 协调配合。上游工业的产品有效率,下游工业才会有效率;上游工业在国际市场 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工业建立国际竞争地位。所以,一国产品是否具有 国际竞争力也要关注该国是否具有高效率的相关与辅助行业。
1.4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 不同企业的定位目标不同,相应的企业、生产与管理方式也会不同。
各国采用的管理方式必须与本身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美国公司实行的机构投 资者持股、日本的“终身雇佣制”等都符合各自的国情,这是他们能获得国际竞争 成功的原因之一。国内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国家,厂商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创 新活动要求迫切,结果有利于该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
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例如某种科技的 突破、技术的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都是机遇。一国政府采取的 相应的宏观政策,例如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 策等等,都将成为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2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即古典学派李嘉图 在19世纪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在1919年、俄林在1933年提出的资源禀 赋学说。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 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得以进行。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 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别产生了各区域间不同的比较优势,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即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 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 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传统理论受到了贸易现实的挑战:在劳动密 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 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强化了其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 经济差距进—步扩大,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其竞争力却越来越弱。
更进一步分析发现,比较优势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 味着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具有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 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简单地说,就是有比 较优势不一定有竞争优势,除了一些原料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大部分 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 垄断优势,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 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实践证明,竞争优势理论 相对于比较优势理论而言,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比比较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国 际贸易的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形成的片面认识,首次明确阐明 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切内涵,为从事国际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崭新 的视角。
(2)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启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 迎接挑战,在国际竞争中起至领导作用,并可促进环境预警、营销渠道、技术开 发,顾客分析等系统的完善。
(3)有助于增强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比较 强的政策借鉴意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自然资源缺乏的日本,却能充分发挥竞 争优势,迅速崛起,这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战略有极大的借鉴意义。(4)具有动态化综合性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其对国家竞争优势发展四 阶段的划分上,展示了不同于以往贸易学说静态分析的动态特色,并且综合考虑 了国家、产业、企业的关系,这无疑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拓展。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理论更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而国际 环境的新变化,也使得我国需要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
3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是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 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具体而言,就是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所 以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遵循的,单纯以我国资源和成本优势来确 定对外贸易的结构,最终势必会陷入“比较优势的陷井”中去。而目前我国的外贸 发展已经暴露出诸多隐忧,主要表现在:
第一,出口规模难以扩大。2005年我国货物出口额世界排名第三名, 继续保持2004年的位次。这一庞大的基数意味着我国如果想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 话,几乎等同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贸易国的贸易额,显然这是不容易达到的。
第二,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由于我国进口量庞大,经常引起大宗进 口原料价格上扬,同时由于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而我 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导致此类商品价格逐年下降,这两方面的共同作 用致使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事实上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问题已 经主要不是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问题,而是因价格太低而失去市场,所以任何可能 导致出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贸易措施发挥作用的余地将越来越小。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维持。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劳动生产 率增长缓慢,使得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上升;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突出,会制约低 劳动成本依赖型产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自动化积蓄越来越高, 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减少,必然致使发达国家在劳动密 集型产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有利地位。这样,我国在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夹击下可能陷入既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 又没有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确立优势的境地。但也不可忽略,随着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存在许多有利条件:第一,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近年 以来,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出口产品呈现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进 口的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比重有所下降。
第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贸易商品中劳动集型产品, 如纺织品、服装等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今后较长 时期也将继续保持;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以及知识密集产业中,我国的国际 竞争力则显得相当薄弱,但近年来也有明显改善。
第三,我国的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庞大的 需求,这些都将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这将为我国推行 竞争优势理论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法律保障和环境。
第五,加入WTO将会为我国外贸提供机会和挑战。有助于促进我国 产业升级,产品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从而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同时,在主观上,人们的竞争、创新意识增强;政府正在进行资产重 组,调整经济结构;企业正进行各种兼并,收购,以扩大规模,实行资源共享, 分工协作,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极创新,加强科研和生产部门的结合,推动科 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等,这些都为我国推行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条件。
4利用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转变我国对外贸易战略 根据资源禀赋,我国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贸易格 局基本遵循进口技术密集的设备,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但这种单纯根据资源禀赋 来确定的国际贸易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会陷入“比较利益陷 阱”,同时这种低附加值的出口战略也会使我国的比较优势陷入低水平循环,并 且由于工资刚性,人口结构变化等问题的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难以为继, 同时中国外贸还将面临诸如出口扩张难度增加、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等 难题的挑战。再加上我国外贸起步晚、制度不完善,又受传统思想影响,长期以 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思想,忽视了企业行业竞争力的培养,致使很多行业竞争力 低下,如果不培养竞争意识,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增强其竞争力,那 么原有的比较优势也会降低甚至变为劣势,原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不一定 会成为出口产业。因此,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使自己不被淘汰,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变指导思想,调整战略结构,以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外贸发展 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4.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竞争优势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 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我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又在于我国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 势的能力,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在于企业是否具有技术创新机制,在 于我国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动力作用。因此,我 国要想提高国际 竞争能力,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必须实施科 技兴贸战略。
第一,发展高科技产业,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发达的高技术产业 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基石,为此,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势在必行。发展高技术产 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 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二,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增加其出口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一方面,高技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另一方面,我国门类齐全且规模较大的传统工业可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 定的技术支撑。因此,我国要加快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改造,把生物、信息、自 动化等高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交通、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等产业,提高 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4.2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培育优势产业 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作出了显著的 贡献,并对外向性产业结构转换以及经济增长的推行具有积极效应。我国大国的 经济特点,使我国不能过度依赖出口替代,而要同时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 重视进口替代,不过进口替代也是为了培养出口替代的能力。所以,我国应实行 出口替代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 是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其立足点是培植优势产业。
具体而言,第一,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一般应是关键的幼稚产业 部门,并对其保护的期限有明确的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备出口能力。第二, 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资、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创造的产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的结合。第三,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实行战略性政策,对 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
4.3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振兴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从全球产业发展的全局部署我国的 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要制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产业 结构的合理化。限制低水平建设,解决落后企业退出市场的障碍问题,把资源集 中配置在对中国产业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上,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其 竞争力的提高。
第二,要立足于自身条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培育具有比较 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出口的效应。
第三,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技术和专利,推动 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产业素质。
第四,要研究制定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企业组织优化,提高企业的集 中度,形成必要的产业群效应,形成优势产业与相关产业、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 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对外贸易理论及政策的论文篇二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及政策选择》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介绍了我国 经历的三个贸易战略阶段,极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阶段、温和出口导向战略阶段 和完全出口导向战略阶段;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历史贡献。然后,就当前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现实局限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 提出我国外贸战略应采取的调整措施。
【摘要】文章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介绍了我国经历 的三个贸易战略阶段,极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阶段、温和出口导向战略阶段和完 全出口导向战略阶段;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历史贡献。然后,就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现实局限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 我国外贸战略应采取的调整措施。
【关键词】贸易战略;战略分析;贸易政策;调整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回顾与分析 新中国建立以来,以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和2001年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为时间划分,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1.1949―1978年的对外贸易战略,这一阶段我国实行对外贸易政策主 要是在各国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此时我们把“自力更生”提到了一定高度, 所以对外贸易的依赖性不高。
2.1979―2001年的对外贸易战略,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实现了从极端 的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温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 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贸易总额2000年是1979年的16倍。
3.2001年―至今的对外贸易战略。这一时期我国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 贸易战略。在这一阶段,对外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 主要拉动力量,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并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 进口贸易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原料能源等初级产品为主,加工贸易仍是中国对外 贸易的主要形式。
二、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出口为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在新的贸易形势下, 这种战略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强国的建立,迫使 我国需要对这种战略做出调整。
1.随着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使我国的经济和外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 同时,我国也面临许多的贸易纷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倾销调查、反补贴 调查和技术贸易壁垒。
2.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结构比较落后,目前对外贸易结 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进出口结构不平衡,体现为货物贸易和服务 贸易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构成的不平衡;二是贸易主体结构不平衡,体现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贡献不平衡;三是地区结构不合理。
3.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大幅升高,这就是说我国 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市场,若外部需求不足,必然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同 时大量出口是我国获得了巨额的外汇储备,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4.出口导向外贸战略加大了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也耗费大量资 源,是我国能源危机加剧和扩大[2]。
三、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调整出口鼓励政策 对于出口方面,我国要大力调整出口鼓励政策的侧重点,转变经济增 长的方式,出口鼓励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 发展,从而减弱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摩擦。
1.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鼓励政策主要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 要逐步取消普遍的相关出口鼓励政策,让其出口价格真实反映产品的所谓成本价 格。
2.将出口鼓励政策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产业靠近。在当代国际分工 的大环境下,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占据着相对有利的地位和扮演着重要角色,其 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附加值都相对较高,所以代表着国际贸易商品构成的 变化方向。
3.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出口鼓励,服务贸易在当今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 的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加大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二)充分发挥进口的作用 在进口方面,我国要优化关税结构,突出非关税措施的保护效用,调 整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
1.大力优化我国的关税结构,我国关税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关税结构的 优化调整,尤其要关注汽车、电子等战略性行业的相关产品的战略调整,减少由 于关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保护作用的效率低下。2.突出非关税措施的保护效用,我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在遵守WTO规则前提下,最大可能的使用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从而使我国的 经济取得长远的发展。
3.调整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我国要调整目前的进口结构,加大对高 科技、新技术的引进;适度控制对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加大整治对过时技术, 设备的进口控制[3]。
(三)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首先必须把高科技产业作为我国 的战略性产业,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保护,使其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第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三,促进产业聚集效应,使其形成规模经济,充分 发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四)在经济全球化下,构建本土的国际性企业和品牌。
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是发达国家实现和维护其竞 争力的主要载体,其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在全球化进 程中,跨国公司企业主体地位逐渐趋势;同时WTO规则表现出的对政府行为的规 制和对企业行为的重视使得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更明显。就其积极影响看,跨国公 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 置,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