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论文|民事诉... 正文 2019-12-15 07:27:04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论文|民事诉讼特殊地域管辖

    相关热词搜索: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论文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论文 一、证据规则法典化的历史渊源 (一)欧洲大陆:法典化运动及其成就 从历史上看,法典化起源于法国19世纪初期,其目的一是统一国家法律制 度,二是简化法律使其便于适用,三是通过法典化对原有法律进行改革。其中, 统一法律的实施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以民法而论,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各 大小邦国中存在着三百多部地方性民事法典。不仅如此,这个国家还存在着两种 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一个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制定法,即书面的法;
    另一个则 是口耳相传的习惯法,即口头的法。前者主要适用于北方,后者主要适用于南方。

    更为糟糕的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同时受到三种法律的影响,并以三种法律 作为补充:一是封建法,二是教会法,三是国王法令。所有这些法律都为了适应 当地的情况而作出调整。可以说,法律的分散与凌乱在这里达到了极致。在这种 情况下,1791年通过的法国宪法确定了统一法国法律的方向,在拿破仑的支持下, 法典化在1804年以《法国民法典》的颁布得以完成。[1]法国法典化的尝试获得 了极大成功,其成功迅速激发了欧洲大陆的法典化运动,并且在1897年以《德国 民法典》的通过而达到高潮。

    尽管欧洲大陆在法国的带领下实践了法典化运动并分享着这一运动给法 律现代化所带来的成果,但是,其在证据规则方面却毫无建树。相反,原先存在 的有关证据之证明力的规则,也随着法典化对法律制度的变革而被一扫而空―― 法定证据制度被当作封建余孽,取而代之的是法官绝对的自由心证。[2] (二)证据规则的成文化:英国人的努力 诚如达维所言,欧洲大陆编纂法典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出于 结束不稳定的局势和法律的极端分裂的需要;
    这种愿望在英国却不存在,因为英 国早已通过王室法院建立了通行于全国的法律;
    另一方面,英国的许多法律汇编 也使它们看上去似乎可以构成法典的等同物{1}(P24―27)。因此,英国并没有 像欧洲大陆那样掀起轰轰烈烈的法典化运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不存在法典化的努力。只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普通法 法典化的第一步居然是证据规则的法典化;
    令人奇怪的是,这一过程发生的地点 不是在英国,而是在印度。1870―1871年,史蒂芬为印度起草了《印度证据法》,该法案于1872年获得通过,成为正式的证据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证据 法典。[3]这部法典虽然由英国人起草,英国人自己却没有证据法典。史蒂芬为 印度起草的证据法获得成功之后,又尝试为英国起草证据法。可惜的是,这一尝 试遭到了失败。如今,虽然英国存在着大量有关证据的制定法,但这些制定法很 难称得上是证据法典,因为它们仅仅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有关证据的规则进行 规范。[4] 长期以来,理论界并不太重视对地域管辖制度的研究,地域管辖制度成了主 要由实践部门支撑的领域,这在所有的民事诉讼理论中,是不多见的。由于缺乏深 入的理论研究,解决地域管辖的问题往往只能靠司法解释,而这些司法解释多数又 只是就一时一事而作,不仅在内容上重复,而且存在矛盾。目前大量的司法解释已 经充斥地域管辖制度,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地域管辖制度的技术性外观,固化了人 们对地域管辖制度缺乏理论性的认识。

    如同民事诉讼中的其他制度一样,地域管辖制度同样需要理论指导,对地域 管辖理论的研究,将推动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这一过程中的基础 性工作,笔者开始关注民事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引 起人们对地域管辖理论问题的思考。

    一 所谓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地域管辖制度的根本性规则,它 对地域管辖制度的规定和适用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对于立法来讲,地域管辖的 基本原则将指导立法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式建构我国的地域管辖制度,实现地 域管辖制度功能上的完善和结构上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域管辖的基本原 则,也可以被认为是设置地域管辖的原则。对于司法来讲,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有 助于当事人和法院正确理解和适用地域管辖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型案 件和疑难案件,通过对地域管辖基本原则的分析,能够对这些案件的管辖法院作出 正确的判断。

    目前人们并不重视对地域管辖基本原则的研究,往往只注意到了确定管辖 的原则。确定管辖的原则,可以被认为是对整个管辖制度设置的基本要求。如果 确定管辖的原则能够适用于地域管辖制度,并且能够对地域管辖制度的设置及适 用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研究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因为 只需要按照确定管辖的原则来设置地域管辖制度,就能够实现地域管辖制度内部 的协调,并且还能在体系上与管辖制度的其他规定一致,这无疑有助于简化理论研究的过程,避免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然而目前被学者所认可的那些确定管辖的 原则,并不能对地域管辖制度起到上述作用。

    通常认为,确定管辖的原则有这样一些:便于人民群众进行诉讼;便于人民 法院进行审判;保证案件公正审理;发挥各级法院职能分工的作用;正确确定涉外 案件的受诉权限;确定性与灵活性结合。[1]这其中的某些原则,严格来讲,并不是整 个管辖制度的原则,例如发挥各级法院职能分工的作用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级别 管辖制度,并不完全适用地域管辖制度。另一方面,确定管辖的原则,主要解决的是 管辖制度的设置问题,对于如何理解和适用有关地域管辖的规定,确定管辖的原则 不一定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在我国民事管辖制度中之所以没有规定管辖的基本原则,只有确定管辖的 原则,并且有的确定管辖的原则并不适用于整个管辖制度的确定,笔者认为与我国 民事管辖制度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通常认为,我国的民事管辖制度由级别管辖 制度、地域管辖制度、裁定管辖制度和管辖权异议制度四部分共同组成。功能上, 四者各不相同。级别管辖主要解决的是上下级法院之间的问题,地域管辖主要解 决的是同级不同地方法院之间的问题,裁定管辖是为了处理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中的特殊情况,管辖权异议是为了向当事人提供对管辖错误的救济。四者在功能 上的差异,导致整个管辖制度被分为两部分,主体性制度和辅助性制度。级别管辖 制度、地域管辖制度属于主体性制度,它们决定了管辖制度的基本结构。事实上, 作为起诉条件加以规定的管辖问题,主要就是从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角度规定的。

    相应的,确立管辖制度的原则,也就主要是对这两个部分发挥作用。裁定管辖和管 辖权异议则属于辅助性制度,它们是为了解决管辖上的某些特殊问题而设置的。

    裁定管辖和管辖权异议的区别在于,裁定管辖是法院解决具体案件管辖上特殊问 题的制度,而管辖权异议则是当事人解决具体案件管辖上特殊问题的制度。作为 基本原则,在效力上要满足贯彻该制度始终这一基本要求。[2]级别管辖、地域管 辖、裁定管辖和管辖权异议各自在功能上的不同定位及内容上的巨大差异,使得 即便能够总结出管辖制度的基本原则,这种基本原则也只能是一种忽略了级别管 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和管辖权异议间各自不同特征的抽象表述。对于需要注 意不同制度的细微之处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差异的各个具体制度来讲,这种所谓的 管辖的基本原则,反倒不如那些只就某一具体制度提出的但更为具体的原则,对于 制度的建构更为实用。这或许就是那些确定地域管辖的原则往往只能调整管辖中 某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制度,而无法统摄整个管辖制度的原因吧。

    二一直以来,人们对管辖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从法院的角度进行的。这 不仅反映在管辖的定义上,管辖被认为是“各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 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3]而且反映在管辖理论在整个民事诉讼理论的地 位上,目前在一些民事诉讼法的教科书中,管辖理论是作为民事诉讼中法院理论的 一部分加以说明的。[4]这种对管辖的规定和理解是正确的,它反映了管辖权作为 法院权力组成部分这一基本特征,民事诉讼法对管辖的规定,为审判权的行使设定 了范围和界限。然而从法院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地域管辖制度,却容易使人们忽 略地域管辖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地域管辖制度是整个民事诉讼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地域管辖制度也是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

    作为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民事纠纷,在性质上是一种私权纠纷。私权的性 质决定了当事人应当对权利的行使有足够的自由,即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行 使这种权利。虽然民事诉讼是解决当事人纠纷的一种机制,但民事诉讼也是当事 人行使这种私权的过程,只不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民事权利的行使必须 通过对其诉讼权利的行使来实现而已。由于在诉讼中,当事人仍然有行使自己民 事权利的自由,作为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DD《民事诉讼法》就应当确保 当事人行使自己民事权利的自由,反映在民事诉讼制度设置上,就应当考虑到为当 事人自由行使民事权利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就地域管辖来讲,它本身是起诉条 件之一,而起诉则是当事人行使其诉讼权利的一种方式。考虑到在民事诉讼中,民 事权利的行使已经披上了诉讼权利的外衣,要确保当事人在起诉时对其民事权利 的行使有一定的自由,就需要赋予当事人对起诉权利的行使有相应的自由。具体 来讲,在地域管辖的设置上,就应当从方便当事人诉讼的角度规定管辖法院。因此 笔者认为,我国地域管辖制度应当以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为基本原则。

    也许有人会担心,将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作为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会有损 案件的公正度。正如上文所述,民事诉讼解决的是私权纠纷。纠纷的私权性质,决 定了纠纷的解决不需要以追求客观公正为目标。在解决私权纠纷时必须要考虑纠 纷解决的成本,对纠纷公正程度要求越高,对诉讼成本的耗费也就越大。如果不考 虑纠纷解决的成本而一味地追求纠纷解决结果的公正度,过度的诉讼耗费可能会 换来超出当事人对裁判公正度预期的诉讼结果,但这种过度的公正给付对于纠纷 的解决并不一定更加有利,却意味着更多的诉讼耗费,事实上,对于只涉及私权的 纠纷,如果以追求客观公正为目标,反而有可能无助于他们之间纠纷的解决,因为 在追求客观公正的过程中,随着案件证据的披露,以及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问 题的深入了解,他们之间的对抗性情绪也会随之而产生并且逐步加剧,这种对抗性 情绪会成为纠纷解决的障碍。即便纠纷最终得以解决,为追求过度的公正而花费的诉讼成本,似乎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必须要强调的是以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作为地域管辖设置的基本原则,是 以民事诉讼解决的纠纷是私权纠纷为前提的。事实上在民事诉讼中,有的民事纠 纷会涉及公共利益。这类民事纠纷解决的结果往往还会对案外人产生影响。例如 在环境民事诉讼中,法院的判决会产生波及力,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对于这一类诉讼,就不能仅仅考虑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与否,而应当让裁判结 果满足一种比当事人预期的公正度更高的要求,即社会客观公正度的要求。[5]由 于这一类民事诉讼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私权纠纷、实现民事实体权利,还涉及到 保护和实现公共利益,对裁判结果的公正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这类涉及公共 利益的案件,在管辖法院的设置上也就有必要作出有别于通常民事案件的规定:涉 及公共利益的案件,在管辖法院的设置上应当以保障案件的及时有效裁判为目标, 而不能从方便当事人纠纷解决的角度去规定管辖法院,反映在立法上,应当对这类 案件实行专属管辖,只能让最能保障案件及时有效裁判的法院管辖这类案件。可 以说,专属管辖的案件是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这一地域管辖基本原则在适用上的 例外。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除了当事人以外,还有法院。在诉讼中,除了当事人 有诉讼投入以外,法院也会有诉讼投入。因此,可能会有人问:以方便当事人解决纠 纷作为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是否会因为只考虑了对当事人诉讼的便利而增加法 院的诉讼负担笔者认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当考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在民事诉讼中,如果法院需要主动去收集证据,主动调查和了解案件情况,那么在 管辖法院的设置上,是应当考虑法院的诉讼成本的。因为距离当事人以及证据所 在地、案发地点的远近,将直接影响法院的诉讼投入。

    但法院的这些行为,只有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才会普遍存在。在过去,人 们将方便法院诉讼作为确定管辖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法院诉讼投 入的问题。但这样的一种诉讼模式,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已经发生了改 变。从合理性上讲,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处于中立地位,消极司法,不主动收集证 据,也不主动调查和了解案件情况,因为证据的收集、案情的披露应当是当事人的 责任,应当由当事人自己去完成,而不应当让法院去代替他们完成,这就是当事人 主义诉讼模式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方式正在向这种当事人主义诉讼 模式转变,法院在诉讼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不同于过去的变化。相信,随着当事人 主义诉讼模式的确立,法院的诉讼负担不会再是也不应当再是地域管辖设置时的 决定性因素。三 以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作为地域管辖的基本原则,在地域管辖的设置上就 应当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便利。通过对管辖法院的设置,使当事人能够就近诉 讼,当然是方便当事人诉讼的措施。但是作为地域管辖基本原则的方便当事人解 决纠纷,不仅仅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管辖法院的设置要方便当事人诉讼,更为重要的 是,要在整个地域管辖制度的设置上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方便,例如尊重当事人 的纠纷解决合意,允许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在这一点上,我国目前的地域管辖制 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按照目前管辖制度的规定,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只有在合同纠纷中以及涉外 财产纠纷中,才能通过合意选择管辖法院。《民事诉讼法》第25条规定:“合同的双 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 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 的规定。”如果是涉外民事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42条的规定,“涉外合同或 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 法院管辖。”也就是说,尽管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合意选择管辖法院的规定,但是在 适用上,无论是案件,还是管辖法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民事诉讼法规定合 意管辖,但又予以限制的做法,人们一直充满疑问。[6]笔者认为,这种规定的实质是 担心当事人对案件的管辖法院作了任意选择,会影响法院对案件的审理。这种担 心反映出的是一种在地域管辖的设置上过于强调法院因素的立法意图,而这样的 一种立法意图又是与《民事诉讼法》制定前后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一脉相承。显 然,对于转型后的民事诉讼模式,这样的一种立法意图多少显得不那么合时宜。

    如果按照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这一基本原则来重新设置合意管辖制度,当 事人的合意将在管辖法院的选择上得到全面尊重。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意选择管辖 法院的案件,将不再受限于合同纠纷案件,甚至不再受限于财产纠纷案件,只要案 件在性质上不涉及公共利益,这样的案件就允许当事人通过合意选择管辖法院。

    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将实现专属管辖。专属管辖实际上是与合意管辖(即任 意管辖)相对应的。法院对专属管辖案件范围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这些涉及 公共利益案件的公正审理,另一方面也是为当事人合意选择管辖法院设定界限:只 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专属管辖的案件,对于这些案件,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意选择 管辖法院。因此在专属管辖案件范围的设定上,立法者应当谨慎,尽量避免范围的 扩大。

    在重新建构后的合意管辖制度中,可供当事人选择的法院,在地域上将不再受限。这是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这一地域管辖基本原则的应有之义。在确立了方 便当事人解决纠纷这一原则后,并不需要对《民事诉讼法》第25条的规定作出修 改。因为作为基本原则来讲,对于有关地域管辖的法律适用将起到普遍的指导作 用。即便不修改《民事诉讼法》第25条,可供当事人选择的管辖法院范围也将发 生改变。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在第25条所规定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 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法院中,选择管辖法院,也可以超出这一规 定,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以 外的别的法院,作为当事人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这里可能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民 事诉讼法》第25条对管辖法院的规定是什么性质的规定。按照现在的理解,这样 的规定属于强行性的,当事人不能违反。如果当事人在选择管辖法院时,没有从被 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法院中作出选 择,而是选了别的法院,将导致这种选择无效。一旦确立了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的 地域管辖原则,上述规定的性质将变为倡导性的。因为《民事诉讼法》对管辖法 院的规定,是为方便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通过总结一般情况,对最有利于当事人 解决纠纷的法院作的一种列举,这种列举仅仅是供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时参考,其 目的是避免当事人作出不谨慎的选择后损害其合法利益。也就是说,这样的规定 是从保护当事人利益的角度提供的一种行为模式,而非在管辖法院的选择上作的 限制。事实上,从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的角度讲,必须要允许当事人超出规定的范 围去选择案件的管辖法院,因为立法者在规定这些法院时,只注意到了通常的情况, 所列举的法院只是为通常情况提供了选择模式。在特殊的案件中,完全有可能存 在比法律所列举出的更有利于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法院,为了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 就应当承认他们超出法律所列举的法院范围达成的管辖合意是有效的。

    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的形式,也应当有所扩展。通常要求通过书面形式选 择管辖法院,这实际上与起诉时的要求有关。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 只有受诉法院有管辖权时,才能受理案件。书面形式的选择,有利于受诉法院在起 诉时审查判断自己是否对该案有管辖权。但对选择管辖法院的形式,不能只是为 了法院审查的方便而严格限定为书面形式。即便没有选择管辖法院的书面协议, 只要当事人的行为能够表明他们之间已经在管辖法院的选择上达成了一致,所选 定的法院仍然应当受理当事人之间的案件。这实际上要求在我国确立应诉管辖制 度。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实际上早就有应诉管辖制度,只不过在适用条件上受到 了限制,只能适用于涉外案件。对此,《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涉外民事诉讼 的被告对人民法院管辖不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承认该人民法院为有管辖权的法院。”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规定应诉管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解 决纠纷,而是为了扩大我国法院的管辖权。就整个民事诉讼制度来讲,通常意义上 的应诉管辖制度并没有得到确立。

    应诉管辖是指当事人向无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后,对方没有就管辖权提出异 议而应诉答辩,即视为法院有管辖权。应诉管辖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 行为使受诉法院获得案件的管辖权:原告向原本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被告却不 提出管辖权异议,应诉答辩。因为双方行为的一致,使原本没有管辖权的法院有了 案件的管辖权。就大陆法系各国来讲,普遍确立了应诉管辖制度。《德国民诉讼 法》第39条规定:“在第一审法院里,被告不主张管辖错误而进行本案的言词辩论时, 也可以发生管辖权。”[7]《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2条也规定:“被告在第一审法院 不提出违反管辖的抗辩而对本案进行辩论或者在辩论准备程序中不提出违反管 辖而进行陈述时,该法院拥有管辖权。”[8]这些国家确立被告应诉管辖的效力,无非 是尊重当事人在管辖法院选择上的合意,因为一方向原本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其行为在表明他愿意接受该法院的管辖,而对方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相反到该法 院进行了应诉答辩,也是通过行为在表示他愿意接受该法院的管辖。既然协议选 择管辖法院是使法院获得管辖权的一种正当形式,那么为什么不能承认应诉管辖 的效力呢,毕竟两者的不同,仅仅是证明合意的形式略有差别而已。

    当然目前在我国对应诉管辖的建构,还存在一系列的制度障碍,例如按照现 在的起诉制度,原告向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法院将以没有管辖权为由,不予受 理。即便错误受理了,也不太可能让被告应诉答辩,因为一旦受诉法院发现自己没 有管辖权,就需要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事实上,错误受理了案件的法院, 即便所作的裁判已经生效,也不会因为案件的审理已经结束而使其管辖上的错误 正当化,因为按照刚刚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案件, 是需要再审的。只能说,应诉管辖制度的建立,还有待于相关制度的完善。

    注释: [1]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2]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DD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增订本),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3]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73页。[4]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目录第4页;张卫 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第2页。

    [5]郭翔:《论环境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河北法学》2008年第2期,第128 页。

    [6]章武生:《论国内民事案件协议管辖的条件》,《现代法学》1994年第1 期,第13页。

    [7]谢怀蛞:《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第8页。

    [8]白绿铉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论文|民事诉讼特殊地域管辖》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