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开放中实现对接分析论文] ... 正文 2019-11-15 07:43:36

    [开放中实现对接分析论文] 米家开放对接

    相关热词搜索:

    开放中实现对接分析论文

    开放中实现对接分析论文 一、从多种角度来看新闻学教育问题:在封闭中脱节 1.从新闻的内在属性来看 在笔者看来,新闻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出色的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新闻敏感指的是这样一种新闻专业 能力,那就是,面对一个事件或者一条信息,能够迅速地判断和掂量出这一事件 是否具备足够成为新闻的价值。

    那么,新闻敏感来自哪里?按老报人艾丰的说法,来自于对“普遍事实与 新闻事实”这一对对子的把握。①换言之,对社会现实理解与把握的深度与广度, 决定了一个人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的能力。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理解得越透、越深、 越多,就越容易在面对一件事实时,掂量得出该事实的分量,以及是否足以成为 新闻的价值含金量。

    以此推演下去,既然新闻敏感是新闻学核心,那么,提高和加强学生认识 社会现实的素养,锻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就应该成为新闻学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而以笔者有限目力之所见,这恰恰是我国新闻学教育中的一块重要短 板。

    2.从课程设置来看 笔者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课程设置为 例来说明我国目前新闻学课程的不足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网站上是这样对其新闻学课程进行介绍的:
    “新闻专业本科的学科基础课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传 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管理等,各专业方向核 心专业课程有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影概论、 摄影技术、图片编辑、摄影造型技巧、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实务、网页设计 与制作、网络经营管理等。此外还可以选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和广告、出版专业 的有关课程。”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介绍则是以详细的表格形式见表一③ 从这两所著名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它们都主要还是沿袭新闻理论、 新闻实务和新闻史(含外国新闻史)这样一种三分法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一个 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架构。

    这种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课程架构的好处在于,使得学生对新闻学科的 知识得以系统化,但它的不足是,严重忽视对学生认识社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大比重的新闻专业科的学习必然耗去学生有限的本科教育时间,使得学生 无法腾挪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认识社会现实方面的素养与能力的自我积累。④ 3.从新闻实务单位的内在要求来看 新闻业内的人一般都知道,新闻单位对新闻系毕业生多年一贯的评价就是, 上手快,后劲不足。

    这种评价其实是必然的,主要因为上述课程架构事实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 结构。而同时,如果学生在课余又没有足够的自觉性,主动挤出一定时间来从事 新闻学科以外知识的阅读与积累的话,其结果必然是知识结构的残缺,必然是认 识社会现实的素养和能力的不高,必然是上手快,后劲不足。

    然而,新闻单位最看重员工的是什么? 这固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笔者以为,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在一 次报告中的一席话,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之一。

    他说:
    “时代认识与价值认识――做好新闻工作的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 时代认识。《南方周末》招记者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他‘对中国有感觉’。所谓‘对 中国有感觉’,其实质就是他要对时代有认识。第二个前提是价值认识。大家都 知道,南方集团是个非常有理想的媒体,理想主义在整栋大楼里非常充盈。在这 样的氛围里,价值认识成了潜意识里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在做报纸的过程中,这 两点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回答,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做新闻工作,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价值体系”。⑤ 向熹所谓的时代认识,跟笔者在前面述及的认识社会现实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恰恰在这种认识社会现实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的新闻学教育做得很不 够。

    4.从新闻单位用人情况来看 在新闻单位,新闻系毕业生尽管往往在数量上处于优势,但在质量上则往 往不尽然如此。笔者试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来说明,新闻系毕业生在新闻单 位的总体被认同度和被肯定程度。

    认同度和被肯定程度本身是个过于不具有操作性的概念。为此,笔者将它 具体化为一组数据,即广州某报团近四年的招新专业及人数比较(只限于采编岗 位)。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广州某报团采编招新的各专业比较分散;

    其次,在招新中,新闻专业毕业生尽管“一股独大”,但除2007年以外,其余三年 均没有超过总人数的50%。笔者以为,这显示了包括该报团在内的新闻业界在招 新上对员工的知识背景存在一个多元化的合理期望。

    此外,据笔者了解,作为中国传媒市场上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报团之一,南 方报业传媒集团现有主要子报子刊的主要领导中,新闻专业毕业的仅有两位。其 余均为其他专业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后劲的 确比较有限。

    当然,我们不能绝对地以是否晋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毕业生发展后劲的唯 一指标,甚至也可以说这两者之间未必就有着绝对正相关的关系,但以笔者在新 闻单位的观察来看,晋升的确可以作为衡量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对自 我封闭、自我运作,与他学科有一定的脱节,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脱节,与新闻 一线的要求与愿望有一定的脱节。

    二、从问题角度来看新闻学发展路径:在开放中对接 问题既彰显,路径往往是对应和不言自明的。对应于上一部分的分析,笔 者以为,新闻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就是,走出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孤立状态,向 社会现实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新闻单位开放。只有在这种多元开放中才能 实现新闻学教育与社会现实、他学科和新闻单位的对接。1.向社会开放 培养一名称职的编辑、记者,是不可能单纯靠书本知识来完成的,甚至可 以说是恰恰相反,正是书本以外的社会实践知识。社会实践越充分,才越有可能 把握住国情、省情乃至地情,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距 离,才能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真实的感觉。其实,许多新分配到新闻单位的 大学生,之所以往往容易产生现实落差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们长期“两耳 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偏居于象牙塔内,对社会现实十分懵懂。

    2.向他学科开放 如前所述,新闻学的核心是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来自于学生认识与把 握现实的能力。新闻学课程在新闻敏感这个最为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上,实际上只 是点到为止,而无力再挖掘下去。为什么?因为社会现实本身的复杂性。

    社会现实纷繁复杂而多变,且不论要认识它,单就认识它的某个侧面,比 如,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都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的丰厚积累。所 以,要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新闻敏感,就必须仰赖于新闻学以外的其他学科背景知 识。

    像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新闻专业,甚至明确要求其他学科的总学分必须占 到至少50%以上的比例。

    比如,马里兰大学PhilipMerrill新闻学院在对新闻学本科生的培养上,只 有1/4的课程属于新闻学方面的,侧重于提供工具性技巧方面的知识与概念。而 其余3/4课程都必须在新闻学院以外的其他专业内完成,比如:历史、经济、政 治、社会学、心理学。他们认为,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都是学生们在日后的职业 生涯中会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专业背景知识的建构,将会增强他们的学生 在某一特定新闻报道领域的竞争力。⑧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和叶铁 桥介绍:
    “1920年以后,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开始挑战传统的职业训练模式,重视 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 中,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是人文和社科知识如经济学、政 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等内容。这种课程设计不久成为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 基本蓝本。”⑨对此,我国新闻学教育改革也大可借鉴美国新闻学院课程设置的思路,大 力压缩新闻学课程比例,适当增加其他学科在新闻学教育中的比重,乃至将新闻 系本科一、二年级的教育归于其他科系,到三、四年级才回到新闻系接受专业技 能的培训。

    3.向新闻单位开放 这里说的“向新闻单位开放”包括三层意思:到新闻单位实习;
    加强与新闻 单位的互动;
    延聘资深新闻人到新闻学院专职任教。

    到新闻单位实习,目前来说,业已为各新闻学院普遍采用,在此不再赘述。

    加强与新闻单位的互动,就笔者所知,尚没有引起新闻院校的足够重视。

    本文所谓的“互动”,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即,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新闻院 校老师宜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新闻单位,熟悉采编流程,了解新闻业发展动 向;
    另一方面,新闻院校宜定期邀请名记名编到新闻院校开讲座,传授来自一线 的新鲜、热辣的新闻背后的采编心得体会。

    在这方面,笔者以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 举办的准记者训练营值得借鉴。该训练营从2007年3月开营后,每周四下午聘请 一名来自南方报团(以南方周末为主)的编辑记者进行一场讲座,并进行现场交 流,既弥补了教学中来自一线实践案例的匮乏状况,又反过来丰富和加深了学生 对书本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而且,该训练营还定期安排学生分赴南方报团各子报, 以准记者准编辑的主人翁身份,而不是旁观姿态的实习生身份,全面介入新闻策 划、版面编辑等活动。其实,这与实习生的边缘人、旁观者角色和散兵游勇性质 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延聘资深新闻人到新闻学院专职任教,开始成为我国新闻院校发展趋势之 一。不过,在美国的新闻院系,这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共33位全职新闻学老师,除新闻史学家MichaelSchudson外,其余都有着丰富的 新闻从业经历或新闻专栏写作经历。他们在自己的简介中都会突出强调自己在新 闻单位的服务年限,如:“Ann是一位有着25年多广播、报纸报道经历的驻外记 者”、“Sheila1982年供职于一家被广泛阅读的杂志《菲律宾纵览》 (PhilippinePanorama),从此开始了她的新闻报道生涯”、“(Ari)在执教新闻 学院前,于纽约时报担任宗教记者长达20年”。⑩在我国,新闻学教育还是以学院派为主。从新闻学长远发展计,这种状况 应该改变,新闻学院应该不断地从新闻单位发掘人才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而 不是如课程设置那样,自我封闭、自我运作,进入一种死循环。

    注释 参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网页:/bkjy.htm。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网页,/html/level2_kcjs.htm。

    本文是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来思考新闻教育问题的。如果从新闻学研究的角 度来说,目前这种课程架构当然是契合需要的。所以,笔者以为,对于新闻学教 育,我们必须直面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是着力于培养新闻实务者,还是着 力于培养新闻学研究者?本文无疑是从第一个角度,也就是新闻实务的角度,来 反思我国目前的新闻学教育的。

    引自向熹2007年3月29日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做的题为《时代认 识与价值认识――做好新闻工作的两个前提》的演讲。

    “新闻”类涵盖了广播电视、编辑出版专业;
    “经济”类涵盖了金融、政治经 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专业;
    “国际政治”类涵盖了国际关系专业;
    “生态学”涵 盖了环境科学、水生生物学专业;
    “历史”涵盖了人类学、历史教育学专业。

    中山大学校友总会(逸仙网)http:///main/ 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87 参见马里兰大学PhilipMerrill新闻学院网页:
    https://www.journalism.umd.edu/courses/baclass.htm。

    刊于《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亦见《中国记者》网络版:
    /newmedia/2005-06/24/content_3131216.htm。

    参见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网页:
    https://www.journalism.columbia.edu/cs/ContentServer/jrn/1165270069177/ page/1165270069195/JRNProfileList.htm。摘要本文试图以一个新闻实务工作者的眼光来反思我国新闻学教育改革, 并从新闻学内在要求、课程设置、新闻单位内在要求和新闻单位用人情况等多种 角度来阐述我国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新闻学教育相对自我封闭、自 我运作。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要深化新闻学教育改革,必须向社会现实开放, 向其他学科开放,向新闻单位开放。

    关键词封闭脱节开放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开放中实现对接分析论文] 米家开放对接》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