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篇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 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 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 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的新任务。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以下几点:
1.乐于学习 2.情绪乐观稳定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自我认识,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 学生有发展性心理问题,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谅解宽容还要提供相应的 指导,帮助支持:
1.理解,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体验,即使学生的行为时明显 不当的,也要看到其不合理行为后面的合理原因。2.接纳,无论学生做错什么事,作为教师都应使他们感受到没有受到 排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权力,并愿意带他们。
3.分享,教师应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的体验,了解知 道他们的孤独、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 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调查表明,在我 国中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现在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有以下9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 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 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亲戚之间情 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 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好,别人各方面比 自己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现象。
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不要紧张、不要惊慌。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 疗,学会心理调适,把轻度的心理问题调适成正常人的心态。人的正常心理健康应当是和谐的,有序的,平衡的。以下谈谈心理调 适的八种方法。
1.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 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 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 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 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 养成微笑的好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 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 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 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 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 绪。当你遇到紧急情况下,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心 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 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 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 节自己情绪。
4.深呼吸身心放松法。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 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 当好的调适作用,当你静下心来,站或坐着,闭上眼睛,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 字,然后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节奏感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 速度比吸气还要慢,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 效果。
5.想象放松法。有自卑感的人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 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 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默记的积极暗示心理。逐渐有了信心的力 量,别人做的到的我同样也能做得好。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 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你这时正在深山密 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细雨,淋湿了你的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 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松、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 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6.欣赏音乐法。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 操,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 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 《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使人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 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7.团队精神生活。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 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 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 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8.将心理健康寓于体育教学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 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 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 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 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结束语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应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 如足球、篮球、排球、拔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 持久的项目锻炼。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 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篇二 《中小学生的拖延心理及其矫治》 摘要:中小学生的拖延心理可分为激励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两种类型。
长期的拖延行为对学生有许多负面影响。矫治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拖延心理,应帮 助学生制定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采用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建立奖惩分明的监 督机制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拖延心理;内部动机;后果;矫治 在中小学中,学生的拖延心理及行为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现象在教 育心理学中被称为“学习拖延”,指的是学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往往把学习 任务不断往后延迟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拖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 它与我们一般谈及的推迟有着本质的区别:推迟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计划来执行, 它有可能是人们处理某些事情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而拖延则不是计划中的事情, 它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延迟倾向,是人们对计划要做的事情的不断延期。这种行 为倾向不仅表现在学习上,很多学生在生活上也总拖拖拉拉。严重的拖延行为在 国外心理学界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Solomon,1994)[1],并引发了较多的研 究,但在国内教育心理学界却还没有被引起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 深入了解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和 迫切。
一、拖延的类型分析 拖延可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激励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激励性拖 延是指学生往往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去做,自称这种行为所导致的时间压力能 够唤起他们最高的动机水平,声称在面临截止日期时的时间压力下学习会更有效 率,认为只有到最后时刻才会有创造力,不到最后时刻就没有想法。而回避性拖 延则是指学生为了回避任务完成以后别人对自己成绩的负面评价或者为可能导 致的失败寻找一种借口,事实上是为达到保护自己的自尊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策略。因为这样一来,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或是考试没有考好,他们也会说是因 为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或是没有准备充分,以此推脱责任。对于回避性拖延 者来说,他们更愿意别人认为他们缺少的是努力这一外部原因,而不是能力这一 稳定的内部人格特质。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缺少努力的指责是可以接受的,而 能力低下的评价则影响自尊,不可接受。激励性拖延往往存在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喜欢寻求刺激,认为在大量积压的任务之下进行冲刺才能获得快 感;而回避性拖延则较多地存在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需要指出的一点 是:激励性拖延者声称的压力之下的学习效率会更高的说法并不成立。研究表明, 无论是激励性拖延还是回避性拖延,其作业成绩都不如不拖延的学生好,拖延的 学生自称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二、学习拖延的内部动机 学生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或家长认为的自制力差、缺乏 学习兴趣或是贪玩等那么简单,那只是表层原因而已。事实上,拖延行为的产生 与人们的认知、情感和归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外部表现的拖延行为, 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为的内在动机。正确识别学生的拖延动机,才能够对此有更深 入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人格的发展。
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主要动机为自我设阻。自我设阻是指人们针对可 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以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当学生面 临被评价的威胁时,为了保护或提高自己的自尊会做出一系列对自我成功不利的 行动或措施,这就是自我设阻。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比如在学校,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临近考试时,有些学生不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看电视或声 称自己紧张焦虑等,其实这时候他们很可能在自我设阻。很多学生会把拖延当做 一种行为性自我设阻手段。因为有拖延行为的存在,学生就可以将其失败归咎于 时间仓促等外部原因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借此来保护和提高其自尊。这其实也是 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它的目的首先是使个体在失败后不至于太丢脸,其次则是赋 予成功更多的光彩,即如果个体存在拖延行为,但是仍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 了任务,别人会认为这种成功来之不易,对他倍加赞赏。研究表明,偶尔的自我 设阻也许问题不大,甚至还有些益处,如缓解考试前的焦虑等,但习惯性的自我 设阻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或至少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以致错失很多机会。
此外,回避评价、完美主义倾向等也可能会导致拖延行为。尤其是当 面临较为困难的学习任务时,为了逃避可能失败的风险和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可能 的批评,学习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拖再拖,把拖延当成了一种暂时的自我保 护手段。而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拖延动机则较多地存在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由于脱离实际,给自己制订了过高的目标或是苛求完美, 在没有完全的把握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之前,不愿意动手去做,因为苛求完美, 反而不容易制定出可行的行动计划,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三、拖延导致的后果 很多学生认为拖延行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殊不知,拖延不仅仅是 无效的时间管理行为这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已卷入了认知、情感和归因等比较 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会对人们的学习生活 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来说,长期的拖延行为对学生有以下负面影响:
1.降低学习效率 拖延会造成大量的时间被无谓地浪费掉,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很 多学生开始的时候雄心万丈,头脑中会有很多的想法和打算,但是由于拖延习惯, 往往不能立刻持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到最后实在不能再拖时才匆匆忙忙地敷衍 了事,晚交甚至不交作业,从而因时间和精力投入太少,而导致成绩不佳。
2.引发负面情绪 长期的拖延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不条理或生活没有目标, 并且习惯性的拖延者总是为了没有完成某些任务而寻找借口,或者为了自己的学 习任务没有按计划得到实施而编造理由等。长此以往,会引发他们的焦虑、内疚、 自责、抑郁等负面情绪,使学生充满自我挫败感,沮丧、悲观、消极甚至自暴自 弃等,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3.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养成包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未来以 及困难和挫折,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进取者[2]。而拖延行为所造 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会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就感,形成较低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 感。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会使得他们总是知难而退,不求进取,丧失斗志。假以时 日,就会荒废学业,虚度年华,最终一事无成。
四、矫正措施 如上所述,拖延行为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 此,对学生的这种行为习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治。可 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来对学生的拖延行为进行矫治:
1.制订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一份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是让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及时完成的重要保 障,它能够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没有学习计划,学习便没有目标和步骤, 学生也就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血来潮的时候学一学,没心情的时候就 把书本束之高阁。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能有效地提高时间利用率,减少拖延行为。
教师和家长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制订一份可行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 订计划时应紧密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可从短期计划入手, 按时间和任务制订双向计划,并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写清楚。每天能顺利地完 成计划可以让学生随时地体验到成就感,对以后的学习活动有积极的暗示作用, 从而逐渐减少拖延行为。
2.采用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 这主要是针对较为困难或时间跨度较长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办 法。当面临一个较为困难或是需要付出较多精力的学习任务时,由于畏难情绪的 作怪,学生便迟迟不愿意动手去做。这时,教会学生采用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就 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把一个较大的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把大目标化 解为小目标并把完成的时间详细规划好。这样每天完成一点点,日积月累终会成 功地达到目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建立奖惩分明的监督机制 制定奖惩分明的监督机制能够有效约束学生的拖延行为。有着拖延习 惯的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往往都比较差,学习计划制订出来以后,还需要老师 和家长的有力监督才能够保证计划的顺利执行。应该每天检查他们学习任务的完 成情况,如果学生按时或者提前完成任务,应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而对由 于拖延没有顺利完成计划的学生,应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剥夺其玩耍的时间等 以示警戒。
4.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中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内心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回应 和认同。而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当一项学习任务 布置下去以后,家长和教师要随时检查他们的学习进度并给予他们及时明确的反 馈。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起到监督作用,能够有效 地防治学生的拖延行为。对于成绩较好的激励性拖延类型的学生来说,获得荣誉 和赞赏是其摆脱拖延心理的重要途径。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回避性拖延类型的学生,只认定最终考核结果,有利于消除其自我提前寻找失败借口的拖延倾向。无论是 激励性拖延还是回避性拖延都属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应该让学生明白拖延所造成 的时间的浪费和危害,培养其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正确归因观,这样,才能 真正使他们摆脱拖延习惯,形成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拖延习惯是成功的大敌,减少和控制学生的拖延行为,对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 意义,应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养成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