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有关改革开放政治小论文
有关改革开放政治小论文 有关改革开放政治小论文范文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 [摘要]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表现 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些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的变革 去解决,但仍然需要通过改革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 和活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产生。[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大报告浓墨重彩地强调改革开放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 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 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方面多角度 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例如,他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实行改 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要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 主义制度好得多,社会主义能够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什么现 在邓小平同志还要那样强调实行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迫切到说再不改革,就 只能“死路一条”、“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呢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发展的,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和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阶级社会的矛 盾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等阶级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 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 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则不是对抗性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有决定性的。但是,制度又并不是万能的。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表现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 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种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去解决,却仍然需 要通过改革及时地加以调整,否则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 说,在有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还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去把社会主义制 度所提供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去不断解决这种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使之 更适合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产 生。
与此同时,当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战略,同它所生存和发展于 其中的整个时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时,例如,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 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的竞争相应地转变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 国力的较量的时候;当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使 各国经济的关联性空前强化的时候;当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 潮广泛涉及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时候;当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人类消耗能源、 排放污染、排放温室气体的活动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的时候,也都要求社会 主义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去顺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而 且这种情况还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迫切重要性。在这样的时刻,要是拒不进行改革, 或者贻误了改革的时机,都会危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生存。20世纪下半叶,原 苏联的由盛转衰,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滑坡,这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了即使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要是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通过改革去除弊兴利、去适 应时代潮流,那也会遭遇到被边缘化,乃至被淘汰的厄运。
二、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国建国以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大好形势下,以高指标、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思想开始抬头,盲目追求不切实际 的高速度,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升级,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的束缚,造成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衡,经济畸形 发展。经过1960年冬开始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农业生产得 到恢复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接踵而来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又被推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 高。”[3]而如果联系周围的环境来看,问题就更加严重,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结果,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西方在科技、经济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当 然,“在这20年中,我们并不是什么好事都没有做。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 了一些重大成就,譬如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但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 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4]。
这就使当时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种思潮主张搞“两个凡 是”,实际上是主张继续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那一套既定方针办;另一 种思潮则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主张倒退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否定了这两种错误方案,指出唯一的出路是在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搞改革开放。他说,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 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的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 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体制方面存在 着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他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 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 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5];而“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
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 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 新的方针政策,其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 转到开放,在体制上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的改革开放,也和过去的革命一样,旨在 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意义上说,它的性质可以说 是革命性的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6],但从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坚持和深化原先的基本制度抉择的意义上来说,它又是“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7]。
三十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果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使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带来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 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的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内生产 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增长68倍,占全球的比 重由1978年的1%发展到5%以上,由世界第11位跃升到世界第4位;我国的进出口 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增长105倍,占全球 的比重由不足1%发展到8%,由世界第32位跃升到世界第3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 1978年的1.67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52万亿美元,增长9101倍,由世界第40位 跃升到世界第一位;我国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940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5.13万亿 元,增长54.5倍;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379元发展到2007年的1.85万元, 增长4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发展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 40倍;乡村人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57元发展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30 倍;我国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0亿人中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3亿人中的 一千多万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岁发展到2007年的73岁,超过世 界平均寿命65岁8岁;我国的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三亿吨发展到2007年的五亿吨;
我国的钢产量由1978年的300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4.6亿吨;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 14万辆发展到2007年的888万辆;高速公路由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5.4万公 里,占世界第2位;手机由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5.6亿部,占全球一半以上;
我国的网民从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2.1亿,占世界第一位。
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三、我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关键性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特征之一,便是始终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作为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 为内容的改革开放,从而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严格区 分开来,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要改革的是束 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弊端的具体体制,因此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关改革开放政治小论文范文二:浅谈改革开放30年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历史贡献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主要原因就是创立 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在改革开放和建 设的不同阶段,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不同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的理论结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科学观,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最能体现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民情和体 现中国文化道德价值观念准则的理论框架,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代 表中国社会的人文道德观念、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思维理念的理论体系。
一、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 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推进新时期的伟大进程中,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第二次革 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丰硕成果,第一 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关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思 想;关于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思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 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思想;关于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 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
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关于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 观点;关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 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思想;关于贫穷不是社 会主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等,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这条路线相适应,我们党 还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 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 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 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是我们党经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正确决策。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 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的新阶段。
二、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伟 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 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增添 了新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在充满挑 战的21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当代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 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又一 次新的伟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 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 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 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 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 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巩 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 为民。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 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在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 一次与时俱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表明邓小平理论在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获得了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 进一步提高。
三、我们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 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国发展“为谁发 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 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了我国“为谁发 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回答了我国“发展什么”、“如何发展” 的问题。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思想,强调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关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 快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 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既通过维 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的思想;关于坚 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 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关于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 民的思想;关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思 想;关于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关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思想;关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关于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 系的思想;关于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思想;关于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