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儿童心理的产生及发展研讨|儿... 正文 2019-10-18 07:34:56

    儿童心理的产生及发展研讨|儿童心理分析

    相关热词搜索:

    儿童心理的产生及发展研讨

    儿童心理的产生及发展研讨 从受精成胎起到死亡为止,每个人都在发展过程中而不断变化着。最明显 的令人注目的变化是生理上的变化;
    有一些是心理上的变化。那么,这些心理变 化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 一、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可划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属于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属于环境方面的因素[1](P43)。这 是一个长期而古老的话题,在古代把它概括为“天性与教养”的问题,用近代的术 语可概括为“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问题。此外,尚有“成熟与学习”、“生长与经 验”、“内因与外因”等提法。具体说,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 遗传(包括生理成熟)、环境(包括教育)、学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那么, 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它们各自的地位如何? 人类遗传为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肯定地说,没有 人类的遗传,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之所以有实质性区别,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的遗传和动物遗传有本质的区别。就大脑的结构和机 能而言,人类的大脑比动物大脑更具有优越性,它为人类更复杂、更抽象的反映 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在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中,并不是遗传因素孤立地发 挥作用,没有人类的特殊环境的刺激,没有人类的劳动与实践活动,不仅不可能 有人类的正常遗传,也不可能有人类的正常意识或心理。儿童有机体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多样的条件反射,从而形成最初 的心理和心理结构。这个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结构就是个体的特殊遗传与特殊环境 相互作用的产物。就是这个最初的结构为个体心理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打下了 基础,也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个体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既不能说哪个因素决定了儿童 心理的发展,也不能说哪个因素发挥了多大作用,遗传和环境、先天因素和后天 因素、成熟和学习复杂地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发展。相互作用的思 想内涵至少有三:
    首先,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即一 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如环境对于某种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 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同理,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各种变量。换句话说,个体遗传潜能的显现需要 相应的客观条件。

    其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同时,遗传对环境具 有选择性,环境的力量也是通过遗传的中介而发挥作用。

    第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 的,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不同的。一般 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低级阶段,对一些简单心理机能的发展上,遗传或生理成熟 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一些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地受环境、教育或学习 的影响。

    儿童是在本能的驱使下,通过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逐步建立条件反射,构建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结构。而后,儿童个体在与环境的 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原有的心理结构建构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使 心理机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儿童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儿 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在原有心理结构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同 时也会不断地加强着主观能动性。如果说,儿童最初建立的心理和心理结构是儿 童个体在其本能的驱使下与其特殊环境具有选择性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儿 童具有了一定的心理结构和主观能动性之后,儿童心理的发展不仅仅受遗传和环 境的单纯相互影响,还要受其原有心理结构和主观能动性的巨大影响。更确切地 说,儿童一旦产生意识或心理之后,便会在一定心理基础,或一定意识能动性的 主体和客体下相互作用。这与仅仅具有本能的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着根本的 不同,具有目的性、倾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体 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然后根据一定的认识反作用于客观现实,能动 地使客体为“我”服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般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为遗传和环境、成熟 和学习等几个因素。这种概括从某种意义上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原有水平或倾向,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反作用。我们认为,在儿童个体和 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和意识能动性本身也是影响和制约儿童心 理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正因为这种内部因素的作用,使不同的个体对大体相同 的环境会做出不同的反映。当然,在儿童内部因素中必然渗透着遗传和生理成熟 的作用,但随着儿童年龄的提高,在其内部因素中主观能动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而发挥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本能和成熟决定着主体的行为,也不是环境 直接操纵着个体行为倾向,而是在主体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更高层次的意识能动地调控着个体行为方式和行为取向。这样的分析和解释 对儿童主观能动性的正确理解和儿童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不能忽视个体遗传和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个体心理本身 就是在一定的特殊物质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离开了这种特殊物质和这 种物质的特殊机能,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理,也不可能有个体心理的个性化、多样 化的发展。

    第二,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 如果没有适宜环境的作用,人脑本身不可能产生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

    第三,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环 境和教育对所有的儿童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每个儿童都有能动的反映性。因此, 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强调环境和教育的类型、内容和表现方式等都要符合儿童 的反映特点。

    二、儿童心理的矛盾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在遗传与环境、主体与客体、成熟与学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得 到丰富和发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儿童心理向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过程辩证发 展?一般认为,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 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 的新需要及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2]。儿 童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不断发展和与其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断产生新的需 要,这个新的需要既和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主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水 平有关。

    人总是需要生存,总是需要实现生存价值。为了生存和实现生存价值,必 须适应其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个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在理性和 情感方面都要充分适应 环境。同时,在适应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环 境。因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是无限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人的需要不仅在水平和层次上是无限的,而且在类型和种类上也是多种多样、丰 富多彩的。这里强调提出的是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也有本质的不同。

    人需要适应的环境主要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环境,而且 主要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同时,人不是仅仅为 了生存而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主要是为了实现其生存价值,通过改变客观环境和 改造自己而积极地适应环境。虽然人的需要在内容、类型、种类和性质上有所不 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生存需要,还是实现生存价值的需要都是无限的。因 此,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儿童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是必然的。既然儿童产生新 的需要是必然的,因此,必须研究和探索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客观环境的 交互作用,使儿童心理向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的 交互作用下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状况或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而发展的。儿童新 的需要在性质、类型、种类和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原有心理发展的水平 和性质的不同其矛盾也有所不同。

    实际上,儿童新的需要也是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直接决定的。新的需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反映。这 样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之间形成复杂的关系或矛盾,这种矛盾可以 是心理发展过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同一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矛盾和不同心理过程 之间的矛盾;
    也可以是个性结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包括同一种成分之间发展 水平的矛盾和不同成分之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心理发展过程与个 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从性质上看,既可以是一致的矛盾或纯粹是发展水平之 间的矛盾;
    也可以是基本观念相冲突的矛盾,如原有健康兴趣与新的不健康兴趣 之间的矛盾。

    总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 的矛盾是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但只有新的需要占据一定地位,或非满足不可 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矛盾,才能够促进心理的发展。其结果,新的需要战胜 原有发展水平而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儿童心理就是 这样在反复的矛盾过程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螺旋式上升的。

    从儿童心理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新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偶 然的,它是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大致相同的环境刺激 可能对不同的主体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环境刺激对儿童进行教 育时,首先要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状况或水平,通过环 境刺激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新的需要和新的矛盾的产生,进而使新的矛盾向预期 的方向发展。新需要的产生意味着新矛盾的形成,新矛盾的形成意味着发展的开始。换句话说,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或心理疑惑的产生并 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矛盾和解决矛盾。

    三、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它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节的特性 [1](P257)。儿童心理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它是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的整体。

    它的含义有:
    首先,儿童心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个体的心理过程之间、个性之间、 心理过程和个性之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都有着内在 的联系,它们不是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在 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意识和个性,同时,已经形成的意识和个性 也对心理过程和无意识的发展起反作用。

    第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系统过程。某种环境刺激的影响, 不仅对个体心理的某一个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对整个的心理发挥作用;
    同时,个 体心理的变化发展也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虽然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根 本不同的特点,但“没有一种行为,构成一种绝对的开端,它是嫁接在以前的格 式之上的”[3](P15-17)。

    第三,个体心理的这种变化是由主体的自动调节来完成的。这种自动调节 往往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在意识中是不清晰的[1](P259)。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 体的自觉能动性在个体心理的调节中无足轻重。一方面,无意识的东西并不完全 是本能的产物,它与意识活动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
    另一方面,自动调节并不完 全是无意识地进行,它是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活动在完整的意识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果没有意识的能动调控,个体 的无意识活动就会迷失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的自动调节是个体意识活动 自动化的结果。总之,不论是儿童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还是意识层次和 结构的发展,它们都是系统整体的过程。换句话说,个体心理结构由相互协调的 特殊链条“连接”而成,链条不同,或连接方式不同,都会使儿童心理结构发生变 化。

    四、几点启示 1.儿童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主体与客体、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遗传素质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切不 可简单化、格式化。其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和可能的未来进行分析时,不 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方面或因素考虑,而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深入分析他 们相互作用的可能结果。

    2.要从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儿童心理上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或疑惑,其本 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引导该矛盾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例如,儿童新的不健 康需要与原有的正确观念发生矛盾时,如果合理引导,原有正确观念能够战胜新 的不健康需要,使原有的观念得到升华。反过来,要纠正儿童原有的不正确观念 时,应给予适当的刺激,以引起儿童的某种健康需要,同时不断激发这种积极健 康的需要,使它成为儿童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儿童逐步克服不正确的观念, 树立正确观念。儿童不论巩固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还是改造不良的心理品质, 都需要心理内部的矛盾斗争。没有矛盾,就没有儿童心理的发展。

    3.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儿童心理的发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 根本问题。儿童心理是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和能动性的有机整体,儿童对任何刺激 的反映都是他们整个心理的反映,而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反映;
    同时,任何刺激 都是对他们整个心理的刺激,而不是某一个过程或某一个方面的刺激。更何况, 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他们以往所有心理生活和心理体验的积累,而不是一 朝一夕的产物。因此,我们分析和解决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时,既要看他的客观 环境,也要看他的主观状态;
    既要看他的现有水平,也要看他的以往经历。任何 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经历,有独特的心理加工方式,也有独特的个性结构。不 了解儿童心理的独特性和协调性,就难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更难以正确教育 儿童向健康方向发展。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儿童心理的产生及发展研讨|儿童心理分析》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