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 正文 2019-09-20 09:53:1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 现,文章归纳了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 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策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 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 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 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 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一、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 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大学生活的质量。大学生的交往总体 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属“自我 中心型”,凡事都想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顾及他人感受,缺乏包容心。另一 方面是,学生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总觉得自己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旁人的 注意,对别人的反应过于敏感。还有就是他们不懂得交友的原则,找不准自己的 位置,缺少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因而觉得别人虚伪等。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的交 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面子心理。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 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 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 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则懊悔不迭。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2、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 容易冲动。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但实则是冲动表现。象骑车相撞以及类 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 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 一时冲动,把事情搞糟。

    3、自卑心理。据某校调查,该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自卑感者占总人 数的28%―30%。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 往中畏首畏尾。一般说来,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自惭形秽,感到这不如人, 那也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种人在公共场合一般不是积极主动参与, 而是消极被动、过于警觉,极易受挫。

    4、自傲心理。自傲就是过高地评价自我,在交往中总是拿自己的长 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在交往中表现盛气凌人、自命不凡、自视清高,常使交往对 象产生难堪、紧张、窘迫与心理压力,不能平等交往。自傲心里严重的人,必然 使人人际关系紧张。

    5、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 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 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就大学生而言,嫉妒心里主要表现是:对他人的成绩 和长处不服气,甚至抱以嫉恨,看到别人冒尖不甘心,总希望别人比自己落后。

    看到别人处于劣势则感到莫大安慰。有嫉妒心理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没有竞 争的勇气,往往是讽刺、挖苦、挑拨,甚至采取不合法、不正当的行为,对他人 和集体造成种种伤害。

    6、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 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被人误认为封闭, 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工 作和繁重的家务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 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 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 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大学生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社会上生活态度的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交往也潜 移默化地起着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加剧了竞争。这在某种程度上造 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产生了人际交往壁垒,现在生活的富裕减少 了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人际往来不再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这种生活态 度主流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形成。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 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中的规律是 追逐利润。财富这种价值观对人际交往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 了大学生的交往观。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误区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 的因素之一。家长们把独生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有的家长为孩子创造了一切。独 生子女或多或少地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常常只要求他人关心自己、迁就 自己,而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更难以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 和尊重他人,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的标准高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屏 障。独生子女被包围在长辈的呵护下,他们没有交往的欲求、动机和机缘,推迟 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以至于到了大学仍然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难题、 人生挫折的能力,由此会造成某些大学生面对交往不知所措、失意、灰心、冲动, 甚至走向极端。

    3、学生自身原因。有的学生受关注过多导致自我中心。这类学生往 往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里都倍受关注,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养 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能为别人着想,而人际交往一重要的 原则是价值的互相支撑,每个人在交往中必须给对方以支持和“面子”的维护,只 顾自我感受或老想成为人际中心,这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则缺乏应有的知识, 大学生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如社会任职(包括自 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角色认知和人际认知)、交往原则、交往技巧等知识。

    三、解决大学生交往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把握交往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自 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系。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 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 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 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 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 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 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 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 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 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 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 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 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 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人际关系是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需要为基础的,因此, 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 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 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 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这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情感交 流。

    (二)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要有真诚待人之心。对他人诚实无欺、胸怀坦荡、心口如一。真 诚待人是人类良好道德的具体体现,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个性品质。大学 生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具有真诚待人之心,摒弃一切以利用为目的 虚伪的人际关系。

    2、要有谦虚、谨慎、自信的风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学生在人 际交往活动中,都要做到谦虚、谨慎、自信。谦虚能使人自己认识不足,取长补 短,不断完善,能缩小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谨慎能使自己有选择的交往,能使 自己清醒而不致盲目交往而失误;自信能使自己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3、要有乐于助人的品质。乐于助人是人际交往中一贯倡导的美德。

    乐于助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热情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并尽力帮助他人。热 情能给人温暖,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加人际吸引;助人能给人帮助和支 持,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特别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伸出温暖之手, 这样的友谊和交往是经得起考验的。

    4、要有宽阔大度的胸怀。胸怀宽阔是一种对人豁达,不计小隙的品 格,是对人们缔结友谊的必备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成功的心理品质,就必须 具有宽阔大度的胸怀,学会尊重人、容忍人、理解人,特别是学会尊重他人的人 格、意见、隐私和劳动等,同时要严于律己,遇事不斤斤计较,学会体谅悦纳他 人,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这是赢得他人信任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必须学会交际的技巧 成功的人际交往不仅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还要讲究人际交往 的技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技巧:
    1、掌握分寸,积极有度。每个人都有不可随意步入的心理敏感区,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如此。所以,正确的人际交往必须把握好度。大学生在人际 交往中应明确交往的向度、广度、深度和适度。懂得与哪些人交往,交往的目的 是什么,交往的范围,程度及分寸,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2、善解人意,角色换位。不管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在交往过程中, 每个人都希望交往的对象能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和睦的人际 关系,需要大学生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 重人和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多一份“人情味”,这样才能营 造和谐的交往环境。

    3、整饰自己,展示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似乎具有一种不可 抗拒的吸引力,周围总有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乐意和他交往的人,而有的人则 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要学会整饰自己,展示魅力。所谓整饰自己是指交往的个体 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行为来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对自己好印象的过程,这是 一种社交技巧。通过整饰自己,就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社交魅力,获得别人的赞 美,满足自尊的需要,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4、加强自我意识,重视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的第一印 象非常重要。因为不良的第一印象会使双方不愿意保持关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都会被这种不良的印象所覆盖。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双方容易接纳,缩小 距离,愿意交往。因此,大学生应当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以期达 到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情绪。

    人际交往是一项活动,交往的成功必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实现,实践 是交往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没有亲身的实践也不可能保证你有真正的朋友。大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篇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 摘要: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人们通过相互交往, 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 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良性的人际关系将对大 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应对 大学生,从迈入大学的那天起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人际 关系,就需要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友谊,寻求慰藉,并从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 真正体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过好大学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可面对崭新 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见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 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的认知。影响大学生人际认知的偏见主要 有: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后的人际知 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 与处理信息的心理,从而影响认知效果。由于最初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 吐、风度等等的观察给对方做的初步评价,因而总是表面的、片面的。2、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往往从这个人的某种特征 或品质出发,对他作出总体判断。这种特征或品质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 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认知者表明是好的,就会被一 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 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 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我们所说的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学习好即三 好学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是指对人的知觉并非出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交往,而 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间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就已经掌握了某些信息,并把这些 信息投射到对象身上,影响对知觉对象的认知。先入印象形成于交际之先,基本 上是对一个人过去情况即他的历史的了解,只能说明对象的过去,而不能真实反 映他的现在,更不能证明他的未来。先入印象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先入印象,就会在交际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 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比如对有名的作家,人们总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触之中, 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气、观察能力、气质等等,甚至把他作为心中的偶像。对 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事先听人家说他不错、很可信,我们就会较快地与 他建立友好关系。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则可能在交往 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比如,如果听说一个人干过偷鸡摸狗 的事,一旦丢失了什么东西,就会怀疑他。先入印象往往成为人们认知的基础, 它宛如认知的一幅有色眼镜,戴上它看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某种不变的颜色,从 而影响知觉的客观性。

    4、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把自己的特征、爱好、 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假设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从而作出不合乎实 际的评价。其特点就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煞或无视自我与非我、主观与客 观、认知者与认知对象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自我统摄非我。比如喜欢流行 音乐的人,以为别人也爱听,客人来了就放起时髦的曲子;爱吃鲜鱼的人,以为 别人也不嫌鱼腥;自己不抽烟的人也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会抽烟,因而客人上门, 总是忘记以香烟招待等等。然而,认知对象与认知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人际认知 中,我们应该从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客观地 认识他人。

    5、自卑羞怯。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 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 们的交流和交往,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 全人格的反映。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过创伤的。一般说来, 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自尊心也很强, 但他们不是积极进取以获得自尊,而是消极退避以保护自尊。正是为了追求一种 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愿坦 率地与人交往,对集体性的或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自卑感强的 人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的轻视,常常 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为造成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 1、保持积极处世态度。

    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社会交往 态度和方式。人生总是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获得与丧失等交 织在一起的聚合体。然而,积极处世的人或悲观消极的人都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 解释,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这就势必制约着他对别人是抱 开放态度还是闭锁态度,是热情主动地交往还是冷漠地拒绝交往。乐观者更多地 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积极地去生活和奋斗,坦诚地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从 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悲观者则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 自己过不去,总是闷闷不乐地与世隔绝开来。

    正确地对待人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优 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就会达到人们 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的愉悦,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乐趣。

    2、战胜人际认知偏见。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与人交往比较是为了取长补 短,促使自己进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认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 认知偏见甚至成为交往的障碍,只有努力克服认知偏见,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唤 起对方的积极反应,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战胜人际认知偏见,关键在于树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松, 才能坦然自若,沉着镇定,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要时刻记住:我的上帝就是我 自己。

    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 交换和流通的过程。“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其知识必然是贫 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

    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近 朱者赤,大学生主动和周围优秀的同学交往,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发 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是搞好人际关系 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五个方面。

    (1)真诚。真诚是一种对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 表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的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

    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的友谊地久天长。相反,虚伪则是交往的大敌,谎话、欺 骗、捉弄、自私是断送友谊的恶魔,必须坚决抛弃。

    (2)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人持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以伟大的风度待人, 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社会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 角度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 是心非。

    (3)克制。克制是一种能够容忍的意志品质。与别人交往,难免发生 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重,以大局 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这种豁达、谦和的态度 对发展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应是有理、有利、有节。如 果只为一时苟安,忍声吞气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也 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俗话说,自爱 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关系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 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自信者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而, 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往往缺乏这种精神,面对交往常常采取逃避态度,缩手 缩脚无能应对。想与人交往,又怕别人拒绝、嫌弃,因此不愿在公开场合路面, 在众人面前局促不安。

    (5)热情。热情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形态,是对某种事物肯定的、强有 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反映形式,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 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心理 品质。

    总之,交往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唤起对象积极的同类反应,能 使彼此间随着交往频度和深度的增进而建立起越来越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篇一 《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学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 些心理问题中以社交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社交能力的强弱已称为衡量一个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倍受人们关注。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作为主题能力的表征,通过社会实践, 将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推进人际关系的高尚、纯洁、和谐。

    关键词:人际关系;同辈群体;非正式群体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缺乏了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的形成主要在后天。

    (三)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另一种 属于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经验少,想象 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 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 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里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 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着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过虑: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 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提防,就会严重阻 碍交往的发展。过去有句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过虑的 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泛结友。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闭: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 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心里有个顽强的想法,我不想占你便宜,你也别想借 我的光。封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公开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身世经历后,人家就 会疏远自己。

    (八)干涉癖:是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这种人在国 外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闲事的。

    (九)强迫癖:有两类,一类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强加与人,把自己的 喜好看作别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见看作最好的意见,而且十分热情。一类是将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十)嫉妒: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人总是有一种要求成功的 愿望,也有一种超过别人的冲动。

    二、对策 (一)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环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中学 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基础上的。就环境来说, 有家庭与学校构成的内部环境,也有社会与自然构成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往往 是中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出发点。一个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满人性和挚 爱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对其进入中学之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大。

    不仅如此,和睦、高尚、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庭还是中学生恢复心理平 衡、获得感情补偿、校正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血缘”基地。升人中学后,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从客观方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要 为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学风,为 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物质场所和精神场所。而从主观方面讲, 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并与学校一起创造条件,自觉地、能动地 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1、传统上,群体活动的途径特别受到重视。

    譬如集体参观学习、听报告,是党员或团员还要通过组织生活,集体 参加校园的文化活动(文化讲座、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书法比赛、课外体育活 动、新年晚会、办墙报、黑板报等)。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为了实现共同的奋 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不仅使自己受到社会主义、爱国主 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在同学 关系、师生关系上增进了了解,产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谊。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 便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实生活的变革,并从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真切的理解、 对时代文化精神的体认。现代高等学校内组织的活动,在其精神实质上展示了与 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

    2、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今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群体交往的特点主要使其人际关系富有社 会性。社会性的人际交往不仅扩大了中学生交往的时空范围,加强了他们对良好 人际关系的理解与体验,而且亦使其自身发生着变革,从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 观念。如果说,人类个体早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水平一开始所受制子群体活动的 话,那么越往后,主体能力的发展则越依赖于群体活动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的扩 大、丰富和深化。只有当人的群体活动、群体意识形成了,人才开始了真正的社 会文化生活,并使人在群体活动中增进了解与理解。

    3、中学生的个体交往活动在其人际关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不容忽视。过去我们往往过分地强调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群体交往方式的意义, 而过分地限制个体交往活动。把中学生个体与其周围的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限 定在“严格”的范围内。认为个体交往多了就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凝聚力.个体交往 能对群体交往起消解作用,从而把个体交往看成是“小圈子”, “意气之交”。这是 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个体与群体二者互补,缺一则不正常。

    4、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鲜明、强烈而且影响 深远。第一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势作用,如果一个人给人留下的是诚恳、 热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爱,别人也愿意与之继续多交往。相反,如果留 下的是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当然不会愿意接近。

    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确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仪表。在公共场 所中人们总是趋近外表美丽、英俊、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并且常常有意无 意中还会把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同他相应的身份、修养、品德连在一起,外表有魅 力的人给人较好的印象,人们对之评价较高,也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美是人人向 往的。第二注意言语表情。语言不俗、内容丰富有趣总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反 之夸夸其谈、气味平庸,使人厌恶。第三注意举止。举止得体、优雅、潇洒,反 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修养,能增强人际吸引;反之,如果过分拘谨、轻浮、 粗鲁则使人远离。总之,无论在求职、交友、恋爱,还是在课堂、集会等公共场 所都应注意使自己个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是以后长期交往的良好开端。

    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篇一 《心理契约理论在新生代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一、心理契约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一词最早是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于1960年在《理解组织 行为》一书中提出的,用于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心理契约是指成员和企 业在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所感知到的独立于经济契约的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 心理期望,这种期望主要关于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兴起至今,心理契约理论对员工激励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 学者的证实。冉鹏、于珊、李明智、林晓妮等人分别研究了心理契约在员工激励 中的博弈优化问题、心理契约在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激励中的运用、基于心 理契约的知识员工激励模型、运用心理契约激励“80后”员工的策略。相对于经济 契约而言,心理契约从把握员工的心理期望出发,针对员工重视的企业责任和员 工利益问题构建心理契约模型,满足员工需求,从而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二、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契约构建 新生代员工是指在“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企业职工,随着时代的 发展,他们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区别于“60”和“70”年代出生的员工,新生 代员工具有以下独特性。第一,厌倦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第二,追求个性 和自由;第三,自我意识强烈;第四,崇尚多元化的价值观;第五,渴望被认可和成 功。从需求层次上来看,相对于工资、奖金等经济型契约,新生代员工更加重视 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心理契约。

    关于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现有理论主要包括二维结构说、三维结构 说和四维结构说。在现有维度理论的基础上,不同学者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分别给 出了自己理解下的心理契约维度。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新生 代员工的心理契约主要包括交易型因子、关系型因子、发展型因子、生活型因子。

    交易型因子是指新生代员工和企业为了维持雇佣关系而必须履行的 基础性职责,例如企业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新生代员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负 责。关系型因子是指新生代员工和企业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做出的努力,例如 企业为员工提供友善的人际关系环境、新生代员工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发 展型因子是指新生代员工和企业为了彼此的长远发展而做出的贡献,例如企业为 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新生代员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努力工作。生 活型因子是指新生代员工和企业为了满足彼此“工作效益”以外的生活或形象需 求而履行的责任,例如企业为员工的生活质量提供支持、新生代员工为企业的良 好形象保驾护航。

    三、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激励新生代员工的策略 通过构建企业和新生代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能够满足新生代员工的 隐性需求,实现对其有效激励。针对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和心理契约内容维度,企 业应构建满足彼此隐性期望的心理契约模型,从而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1.认识交易型因子,履行企业的基础保障职责 交易型因子是指新生代员工对企业基本职责履行程度的认知,企业应 从交易型因子出发,履行好基本职责,为新生代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可靠 的安全卫生保障、基本的人格尊严等基础性职业保证。

    交易型因子在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构建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性,位于心 理契约的金字塔塔底,对其它心理契约维度起着支撑作用。正确认识交易型因子 的基础性,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履行的基础保障性责任,是激励新生代员工的第一 步。

    2.关注关系型因子,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 关系型因子处于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金字塔的第二层,对应于员工对 工作中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新生代员工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他们往往厌倦尔 虞我诈的职场环境,更注重团队协作和友谊体验。因此,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 新生代员工提供更加舒适的工作感受,使其更积极愉悦地开展工作。

    企业应关注并履行关系型因子中的企业责任,通过“以为人本”的企业 理念、高效沟通的企业制度、互助友爱的企业文化、协作共赢的团队模式等管理 方式为新生代员工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

    3.重视发展型因子,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出谋划策 发展型因子位于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金字塔的第三层,对应于较为重 要的成就动机需求层次。由于新生代员工渴望被认可和成功,所以更加重视其职 业生涯发展。作为心理契约另一方的企业,应该重视发展型因子,帮助员工进行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在企业集团内部创建更多 的发展平台、为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职业升迁通道。

    通过履行发展型因子中的企业责任,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型期望得到 满足,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使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最终使 新生代员工处于被高度激励的状态。

    4.重点把握生活型因子,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 生活型因子位于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金字塔的塔顶,是新生代员工最重要的隐性需求。企业通过履行生活型因子中的企业责任,能够满足员工的生活 型需求,为员工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体验,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新生代员工厌倦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追求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生活体 验。他们对假期休闲、旅游、摄影、亲子互动、健身娱乐等生活方式要求严格。

    相比加班获得高额的奖金而言,新生代员工更愿意利用假期去享受生活。

    重点把握生活型因子中的企业责任,企业可以为新生代员工提供更多 的休假时间,也可以在工作地点设置咖啡糕点间、健身房、娱乐游戏室等休闲生 活空间,还可以举办集体旅行、摄影比赛、管理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通 过多项措施的共同作用,履行好生活型因子中的企业责任,满足新生代员工的高 品质生活需求,达到对其有效激励的目的。

    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策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负担 越来越大。大学生群体心理压力过大,即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又影响着社会 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栋梁。国家和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更是需要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 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一)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他们将来就业和发展 的基础。大学是他们学习专业技能、提高知识涵养、提升个人素质的关键时期。

    但是,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大学学习更注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大 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和高中阶段相比都是有较 大区别的。大学阶段的学习相对更加的细化,专业课程增多,而且没有教师对学 生学习进行监督与管理,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又缺乏自我调节 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再加上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学业 压力越来越大。而一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给自己规划较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提升 自己的整体能力,即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又积极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考证 报培训班进行培训,将自己的时间全部按照规定进行。由于整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神经变得较为敏感,如果他们某一学习成绩没有到达自己的目标,容易产 生不良的情绪,增加心理压力。

    (二)人际交往压力 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个社会和真实的社会也是一样的复杂多 变。人际交往能力是保证大学生在“社会”中顺利而愉悦生活的前提。但是,大学 生在独立面对新的环境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在结交朋友时,难 以协调处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其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容易导致心理 失衡。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世 界中,因而,一些大学生变得内向、自我、自私,不愿意也不敢和他人交流,长 期沉迷于网游之中也使其与同学之间缺少共同话题,与同学相处时容易产生矛盾 或是隔阂。

    (三)情感压力 恋爱是多数大学生所期待和向往的,但是对于一些对感情认真的大学 生来说,恋爱即是一把双刃剑。感情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努力向上的学习,学 会担当并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能吸引或是配得上心仪的对象;另一方面感情的 毁灭可能会影响一些大学生正常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一些大学生在谈 恋爱时,不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经常争吵或是产生矛盾,进而产生较大的情感 压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理想中的爱情是美好的,而现实中的爱 情是残酷的。现实的恋爱会使大学生产生失落之感,心理痛苦,有些会长期影响 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可以说大学生最严重的心理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一些大学生还未毕业就开始忧心忡忡就业的问题,加大其 心理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扩展,再加上海龟回国潮,而岗位逐渐减少,大学 生就业越来越难。一些大学生自信心不够,总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实力不行,面 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压力逐渐增加。此外,大学生家庭条件差、所学专业饱 和、专业不对口,缺少必要的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眼光过高,也是高不成低不 就等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二、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管理策略(一)加强学业与就业的相关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规划学业与职业生涯 的能力 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大学中重 视研究与开展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开展大学生学业与就业问 题时,可以依据不同的年级开展课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与帮助 大学生形式正确的就业观并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采取专业介绍会、学生学 习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如何学习与规划。另外,积极引导让大 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就业形势,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让 大学生意识到想要在社会谋取一席之地,就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鼓励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压力。

    (二)重视引导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在大学中,学校可以重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才能有 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依据不同的年级、专业,分别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健 康知识引导,促进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通过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 心理辅导方式,可以缓解大学生各种心理压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学 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并配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可以预约教师,进行面 对面的交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找到心理压力的缘由,并在教师的开导 下,释放心中的苦闷,寻找到抗压的方式。

    (三)引导大学生交流沟通,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与交流是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 要进行沟通与交流。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 打开心扉,主动向他人倾诉心中的苦闷,主动与他们交流。不管是在学习中、工 作中、恋爱中沟通与交流都是促进学习、工作、恋爱顺利进行的保障。面对学业 问题时、面对就业选择时、面对感情选择时,主动与他人交流,他们会给予较为 合适的意见,进而解决一些大学生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 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压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即和谐的环境感染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学校可以开设校园文化节,以此增加 学生群体活动,通过这样大型的群体活动在学生之间形成群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 感。这样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又能通过他人积极向 上的精神感染更多的大学生。

    三、结语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这于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压力, 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 种新的挑战,在各种心理压力的磨炼与抗击之中,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 压能力,使之变得更加的坚强。因此,只要大学生端正心理态度,积极向上的面 对一切的艰难困苦,明天依然是阳光明媚的。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论文3000字】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