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论文
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论文 一、社会标签理论关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解释 “标签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重要社会学理论之一,它对现代犯罪 学领域的研究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标签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互动论,其基本观 点是: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 是一个关键因素。具体来说,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往往易被社会贴上某种“标 签”,一旦个体被帖上“标签”,社会其他成员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用一种固定的 模式去看待个体的一切行为,而个体也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一标签,形成了一种 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依照此标签的行为模式来行动。当个体被贴上“越轨”的标 签时,也容易受此标签影响从而从事越轨行为。从标签理论来看,不良的社会标 签是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农民工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各界 对农民工的各种不良的标签所致。从我国农民工现状来看,农民工犯罪固然有制度、经济、文化、心理等各 方面的原因,但社会上对农民工的不良标签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我国农民 工在城市中处于社会的底层,多从事收入低廉的体力劳动,社会评价较低,被社 会各界视为低等人和易犯罪的群体,得到的多是各种负面评价及不公正的待遇。
在这种负面的社会标签效应下,加之城市生活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容易使农民工 受这些不良标签的影响,自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按照这种不良标签的行为模式来 行事,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不良标签的具体表现 1.社会对农民工的标签:“高犯罪群体” 在社会各界看来,农民工是公认的高犯罪群体。根据当前农民工犯罪的统 计数据来看,情况似乎如此。如广州市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作案被抓获的占全 部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比重近年来不断增加,由1995年的70%左右到2001年的 80%左右,而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在其他大城市情 况也大体类似。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仅仅根据这些现象就给农民工群体 贴上“高犯罪群体”的标签是有欠妥当。具体原因如下:
(1)农民工更易被列为“犯罪嫌疑人”,其犯罪逃逸可能性较小。当城市里发 生犯罪事件时,公安机关及城市居民更容易把农民工列为“犯罪嫌疑人”,对农民工进行相关调查,而不容易怀疑城市居民或白领等社会阶层。因而农民工犯罪行 为受法律制裁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农民工在不太熟悉的城市环境里犯罪,由于 缺乏强大的亲友网络,其被抓获的可能性要比城市常住人口大很多。
(2)农民工犯罪手段一般较为拙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较低,一般很少能 够采取高科技手段来犯罪,其犯罪多为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犯罪一般具有 随机性,较少经过精密的谋划。另外还有部分犯罪是属于自救式,即为维护自身 权益而犯罪,如春节前为讨要工资而非法拘禁包工头的行为。因而比起其他犯罪 来说,农民工犯罪案件被侦破的可能性更大。
(3)农民工群体的人员特点。城市农民工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30 岁以下的农民工占51.14%,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70.17%,70-80%为男性,半数 以上是从事劳务,多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国际上研究表明,这种文化年 龄段的群体占犯罪量的80%,他们的犯罪率可能比其他群体高一倍以上。因而农 民工犯罪率较高并不是由于农民工的身份,而是由于其文化年龄段的群体特点决 定的。在城市居民中这类群体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农民工犯罪问题较为严重,并不能说明农民工更具有 犯罪倾向。但社会给农民工贴上“高犯罪群体”的标签,将他们视为犯罪嫌疑人, 并对农民工时刻保持警惕,很容易使农民工接受这种标签效应,认为自己品格较 为低劣,当他们无法凭借自身勤奋在城市中生存时,就很容易采取犯罪手段来获 取财物。
2.社会媒体的污名化 当前对农民工不良标签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社会媒体。在社会媒体的报道中, 农民工多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即使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报道,农民工也是以弱者 或愚昧的形象出现的,这些对农民工形象产生了污名化的作用。根据对《扬子晚 报》的研究发现,2001年该报中城市农民工正面角色只占10%,而负面角色占 66.7%。2003年下半年该报农民工的形象仍然比较差,尽管负面角色下降至45.5%。
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农民工赌博、卖淫、强奸、抢劫、讹诈、偷窥、械斗、口吐 秽言、手脚不净等等负面报道充斥于大大小小的媒体,如2003年各媒体关于“馋 嘴民工偷吃天价葡萄”的报道。于是在一些城市人眼中只看到农民工愚昧、脏乱、 素质低劣、有犯罪倾向等方面,而忽视了农民工身上的诚信知报、笃实宽厚等传 统美德。正是由于社会媒体的这些负面报道,使农民工被贴上了各种不良标签, 农民工几乎成为“变态”、“愚昧”、“犯罪”的代言词。在这样文化氛围中生存的农民工很容易在其心灵上打下耻辱的烙印,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进而顺应社会 对自身的评价,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城市居民的歧视 虽然农民工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各种便利, 但由于城乡之间的文化壁垒使得城市人从心里上歧视农民工。在社会多数负面报 道的影响下,城市居民大多数人讨厌农民工,嫌他们脏乱、粗鲁、不守城市的规 则且手脚不干净,在与农民工交往时多抱以警戒的态度,带有色眼镜来看待农民 工,认为他们是社区不安定的因素。城市居民的这种白眼扭曲了农民工本来谦卑 平和的心态,取而代之的是对城市人的仇视,使他们很容易接受城市人给他们的 这种“越轨者”标签,从而产生对城市人报复的心理,走上犯罪之路。
三、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的途径 从社会标签理论来看,农民工犯罪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各界对其不良的标签。
因而我们在探讨农民工犯罪问题解决途径时,应该重视社会不良标签的效用。在 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时除在制度上、经济上、法律上采取相应措施外,还应该从 消除农民工不良的社会标签入手,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破除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改革农业和非农业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 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城市中享受平等的就业、工酬、教育、社会保险、住房待遇 等,不再有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这种身份的不平等,使“农民工”称呼成为历史名词。
2.各级政府和大众媒体注重农民工正面形象的塑造。各级政府和大众媒体 在关注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同时,应该多宣传和报道农民工的正面形象,着重报道 农民工的纯朴善良、诚信、笃实宽厚等传统美德,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勤劳创业, 树立一些创业成功者的形象,改变农民工不良的社会形象与媒体形象,从而提高 农民工的自尊自信,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生活的信心。
3.创造城乡平等的社会意识氛围。可在各社区及大众媒体上宣传城乡平等 的社会意识,使城乡平等意识深入城市居民心中,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 心理。
4.加强对农民工自我意识的教育。注重开展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 们的素质,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