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篇一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 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建设 问题。和谐社会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社会理想,“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一种 和谐的社会状态,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根本上说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目标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和谐”这一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是以胡锦 涛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程中提出的一个事关全局的 战略构想,即要形成和完善一套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其 中,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包含人们的就业、收入、住房、医疗、 分配等关系物质利益的民生问题,也包含人的素质、情感、道德等文化内涵。文 化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 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 和谐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
1.从哲学内涵看,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 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 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之 总和,同时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符号的物化状态。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有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水准、精神气质 和生活质量。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
它融入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 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现实 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出发,社会主义 和谐文化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表现 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形态方面的内 容。就思想观念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 标的追求;就制度规范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在和谐观念引导下建立的一系 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规范。
胡锦涛同志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一论述不仅涵盖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更指出 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和谐,具有基础性、普 遍性、可持续性。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和谐。建设和谐文化,要进 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2.从文化功能看,和谐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 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内涵着人们共同的理 想价值观念。人类需要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需要心灵的栖息地。满足人们心灵 和精神的需求,需要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需要通过先进文化及和谐文化的引导, 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文化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是构建充满创造活力,协 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利益关系的精神基础。尤其当现代社会处于转 型时期的情况下,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 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建设文明法制、稳定有序、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的 极其有效的途径之一。审视社会和谐的运行状态,一般基于下列因素的构成作用:一是社会 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趋于一致,整个社会在精神文化上具有凝聚力与共融性;二是 社会管理控制与协调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能够通过 制度化途径得到满足;四是社会结构富有弹性,社会成员能够相对自由地流动。
这些基本条件中,文化的功能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1)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 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当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和谐文化的沟通功能可以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2)文化建设可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参与度的需要,从 而提高其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更为和谐。(3)文化的发展可以协调社会系统运行 的效率与公平,缓解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 和社会心理危机。
3.从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关系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 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 文化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反映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根 本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 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 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 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巨大的 精神合力。用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能使 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和谐文化, 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核心价值取向的 一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即,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道 德观念能够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社会规范能够被最广大的社会成员遵循。
而这种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正根植于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中。通过和谐文化 建设,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 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4.从和谐文化核心看,关键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
对于社会而言,文化精神是灵魂;对于时代而言,文化精神是标志;对 于文明而言,文化精神则是其精髓。和谐的文化精神一旦确定,就以其相对的稳 定性,长期作用于社会的文明进程,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
我们通过弘扬和谐的文化精神,以和谐文化的建设成果为发展物质文明提供智力 资源,为发展精神文明培育全民族和谐的心理结构,使我们以和谐从容的风度面 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 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的和谐是核心。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为 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文化的内涵是人本质的外化,展现的是人的生存、 发展形式及发展程度,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归根到 底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出 发点,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产品,为人民群众享用。和谐社会与和谐文 化建设在目标取向上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展示的是人的多样性和谐,建设和谐文 化正是人的多样性和谐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内涵的分析,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既要 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 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1.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 建设和谐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 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广泛性。没有先进性, 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不可能引领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 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可能性。先进 性在广泛性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应当以先进性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是移 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 程度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 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与我们的远大理想、与现阶 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 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 个远比建设全面小康更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 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 想道德水平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应当区分不 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引导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一道前进。要包容 多样性,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这 样,和谐文化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要求。
2.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渊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 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 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映人类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世界的未来发 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和内容。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 供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在人际关系方 面,强调“和为贵”,仁爱团结。孔子提出“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强调“以宽厚 处世,协和人我”,以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 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 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 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归宿。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 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的人生境界。
儒家经典《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 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 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和谐境界。在民族与民族、国家 与国家的关系上,儒家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 亲密友好。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仁、义、礼、恭、宽、信、敏、惠、 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设计出大同社会 的远景理想。我们要努力汲取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全社会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
3.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存在, 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 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 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 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 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 径。
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 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开阔的视野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构建健康向上的文化体系,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当然不是要抹杀 人的个性,而要提倡具有文化个性的东西。培育和谐的个性品质,需要我们不断 学习和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形态的相互碰撞中,坚 持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以科学理性精神与人 文价值精神为支柱构建现代文化精神,确立积极奋进的人生目标;以马克思主义 为灵魂,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 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和腐朽落后的东西。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要注重和谐文化建 设的群众性,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 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当代中国和 谐文化的建设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和谐 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这两个目标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把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与育人目标,科学地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实践之中。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 值原则,就是要牢固地确立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 民群众的意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才能,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 为本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
2.要坚持统筹发展 文化内涵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社会属性需 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属性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形式, 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已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将过去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单一“事 业”型文化体制,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体制。新型的文化体制既 要保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引导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发展 活力;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来支持其发展,以增强我 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要统筹“雅”、“俗”文化的和谐。所谓“俗”文化主要是指“大众文 化”、“通俗文化”和“时尚文化”等,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形式;而所谓“雅” 文化主要是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等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形式。
“雅文化”存在的合理价值,在于精神文化产品要向新领域、深层次、高境界的不 断探索,应视之为代表精神文化的原创、创新、提高的形式。我们打造和谐文化 具有重要任务:一方面要让文化消费的需求,尽可能成为文化生产的动力,以促 进文化生产的发展更新;另一方面要让文化创新产生的新成果,尽可能转化为大 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和动力,以使“雅文化”真正成为大众文化的引导,帮助大众文 化不断提升到新境界。
3.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载体 加强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基 层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 进展,但从总体上讲,发展速度仍然缓慢。这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等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仍存 在较大差距。
文化建设有赖于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倡导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
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 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着力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 活,享受文明成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和谐文化 创建活动,生产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的 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要坚持文化创新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创新是文化永葆活力、永葆先进的源泉。要坚 持思想理论创新,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坚持文化观念创新,敢于从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坚持文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 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创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关键是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发展、富裕、创新、文明、 和谐。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 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高度认同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 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激励着全体社会成员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的 社会理想而奋斗。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凝聚各个社会阶层、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 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民万众一心、无私 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精神旗帜。这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篇二 《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 的希望,他们个人道德修养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物质文明建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理清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内涵、特点及价 值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扭 曲、道德冷漠、人际交往世俗化及自私自利等问题,应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 美德、道德实践、完善道德奖惩机制、创设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及大学生内在自 省等途径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价值;问题;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现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不可避 免地涌入我国,使社会各阶层的思想都受到巨大的冲击。不可否认,商品经济的 逐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们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热情。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 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凭借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于社会现象有极高的关注度和敏 感度,尤其是道德失范事件的出现及道德失范所引起的后果,都会引发他们对自 身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贴切现实生活, 就具有了重要的探讨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德”一词有很多的含义,运用也极为广泛。“道 德”原是“道”与“得”两个概念的合称。“道”字最初的含义是道路,从“首”从“行”, 后引申为原则、规则、规矩、规范道理等意义。“德”与“得”的意思相通,它表现 的是对“道”的认识及践行后而有所得。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把“道”和“德”首先 联系起来使用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对“道德”这一概念赋予了较为确切的意义,指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将确立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及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 德原则和规范。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之为:“道德,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也。”[1]就道德的本意而言,“内得于己”、“正直于心”是更为基础和首 要的方面。事实上,人只有“内得于己”,才能“外得于人”。纵观中国历来的道德 教育,都十分注重引导人发觉本心,引导人们发现善之本心,这也是基于对道德 本意的理解。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去发掘和遵从自己内心的 善,摒除恶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确立自身善恶 的道德标准,并严格的去践行这一道德标准。(二)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特点 1.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性。“道德不仅仅是人的内在道德修为, 就道德的本质而言,它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实践 性是道德的重要特征。人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观念中把握道德关系,把握道德 关系的‘应然’,而且应该把思想观念中的道德关系外化为现实的道德关系,将‘应 然’转化为‘实然’。”[2]道德修养的实践性启示我们除了要在理论上把国家社会所 要求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授给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回归道德修养的本质,引导 并约束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如理性爱国,诚信交往等。
2.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主体性。道德的本质虽然是实践,但是道德 的实践必须是在人的思想意识的主导下、支配下进行的,换而言之,道德的实践 性是人的意识的外化。离开了人这一主体,是无道德可言的。道德的“内得于心” 就体现了它的主体性、自律性,这就意味着主体在何时何地尤其是独处时都能自 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孔子在《论语述也》中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徒弟颜回在《论语雍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们二人即使身处寒 境却依然能道德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应该有其自律性, 时刻不忘自己的道德形象,坚持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 德行为的高度合一。
3.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现实需要性。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 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同样,对于道德 而言,道德的存在具有历史性、相对性,是人们对某种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是对这种社会关系模型的设定。如果它合乎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合乎人们解释世 界、解释生活的需求,合乎人们追求幸福的需求,那么它就具有了存在的客观基 础、精神基础和阶级基础,只有这样的道德才能为人所接纳和遵循。当代大学生 处在学习和吸纳知识的前沿地带,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新颖的,且具有吸引力的 事物,为此在针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进行引导时,要着重与现实事例相联系, 以当今的社会现实为依托进行分析和研究,注重道德的现实需要性。
(三)提高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价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道德来为我们的经济、政 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大学生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动态的适应,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 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道德作为 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大学生 养成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诚信平等、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有助于公平 正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同时,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我 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在与国外企业交流与发展中,大学生较高的个人道 德修养会展现出更强的个人魅力,既有助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 度上推动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目前面对国家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层出不穷, 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道德素养,去明辨是非,以理性的行为爱国。
国际上的争端问题,尤其是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问题,大学生的爱国情绪是激动 与亢奋的,每个人都想以自己的行为去捍卫祖国的尊严,免于外人的欺辱。在这 一过程中,大学生只有在政治道德素养的要求下行动,控制自己的爱国行为于理 性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才不至于出现过激的行为,有失国体,破坏中国 的国际形象。国内问题上,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道德素养,以积极健康的姿态 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建设中,有助于发挥社会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国内政治 的稳定发展。
二、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各种因 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道德意识扭曲,不辨是非,不明善恶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应该在社会主义道德的 要求下,恪守自己的职责,但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故意扭曲自己的道德意识,颠 倒是非,曲解善恶的现象,不仅对自己甚至给周围的同学带来恶劣影响。部分大 学生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选的课不去上,整日沉溺于宿舍睡觉或玩 网络游戏。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积累,考试时抄袭成风,抄袭心态也由以前的紧张、 愧疚变为无所谓。作弊被老师抓住不知反思、不知悔改反而抱怨呵斥监考老师偏 心,只抓他不抓别人。此时,所谓的志存高远、求知好学、尊师重道早已弃之敝 屣,部分大学生变得意志消沉、羞耻感降低。(二)沟通不善,道德冷漠现象出现 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 膜和孤立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互相冷淡、互不关心,甚至相互排 斥和否定。”[4]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本应是精神昂扬、充满斗志,生活学习 上,应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多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实 战能力。但现在高校里的部分学生却反其道而行,对于学院、各种社团举办的活 动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将自己封闭化和孤立化,成为“宅男”或“宅女”。遇到需要 帮助的同学,也无视他们的存在,舍弃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道德传统, 导致了校园里道德冷漠现象的恶性循环。
(三)人际交往的世俗化、功利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人类社会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社会生活 联系的纽带,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通过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发 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在集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学业、事业的成 功。交往中应遵循平等、尊重、互补、诚实守信、理解包容的原则。但由于目前 受商品经济逐利性质和社会功利化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交往行为出现重 利轻义的行为偏差。高校中因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等问题给辅导员送礼的现象 日趋普遍,部分大学生在同学交往中出现选择性交往。
三、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途径探究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 掌握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命脉,为了保证祖国的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提高大 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确保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境界与我们国家的现 代化建设相适应。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确社会主义道德,齐心协力 摒除潜规则,重塑道德权威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 们民族道德魄力的一种彰显。尽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修身养性的人格独立精 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邻里团结的美德精神等,都是 我们高尚的民族精神,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应自觉地继承和发扬 这些美德精神,在社会交往中知礼仪,明廉耻,自尊自爱。“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 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 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 系。”①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都应明确只有社会主义道德才是我们应坚持的主 流道德规范,那些看似降低成本的“潜规则”,只会破坏社会主义道德的完整性和 价值的统一性,最终导致造成道德的虚伪化或道德的缺失。为了抵制潜规则泛滥 的社会趋势,我们应以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引导社会价值观,对大学 生进行长期的渲染,以民主的道德模式重塑社会主义的道德权威。
(二)引导和监督大学生进行长期的道德社会实践,提高道德实践的判 断力 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在人们的道德交往中实现的,“读万卷书”、“闭 门思过”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一个 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才能亲身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提高道德 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才能使道德行为的客观规律和主观准则相 统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 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5]。学校方面,由于高校在财力、物力以及 社会资源的掌握方面有着其他团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发挥高校的力量 来提高道德实践的数量和质量,如坚持开展大学生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学期中 间的“顶岗实习”活动,以及广泛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个人方面,如 今社会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些 压力,形成健康的心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行走“间隔年”的方式,在实践 中来领悟道德,敬畏生命。
(三)规范道德评价,完善道德奖惩制度,充实社会正气,唤起大学生 对道德的热情与尊重 道德不具备法律的强制力,也不具备法律的那些清晰的条条框框,它 的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公众的道德评价。正如元伦理学中的情感主义 所认为的,当我们在赞赏某一行为时,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加以表彰时,一 方面是对行为者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他以后照此行事的要求和激励,同时也是 在号召其他的人向他学习。反之,当我们对某一行为做否定性评价时,不仅是对 这一行为的否定,而且也是反对人们对这一行为进行仿效。为此,我们应使道德 评价规范化,实事求是的进行道德评价,同时,尝试采取措施逐步完善道德的惩 奖机制。一是经济利益的奖励和处罚。“当代行为科学已用大量事实证明,决定人的道德行为选择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建立在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酬赏――代价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在这种行为结果的预期 中,经济利益上的考虑通常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我们认为道德具有多 大的独立性和神圣性,我们都必须承认,社会道德终究要依附于现实的经济关系 和人们的经济活动形式。”[6]据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善举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 励,对于恶行应予以处罚。二是精神上的奖罚。大学生所处的校园信息传播快, 对于违反道德的事件加以批评并处罚,对于道德高尚者予以宣传和表扬,用道德 舆论唤起大学生的善行,约束恶行。
(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生活的道德氛围,强化道德的影 响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为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功能,高 校应做到: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开 放的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影响,为此高校应确保社会主义 核心道德观、价值观在社会思潮中的主流地位,杜绝一切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糟粕思想。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人文精神 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各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科学技 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尤其是有关道德修养、 道德信念等方面校园活动的开展明显不足。对此,各高校应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 的同时,也要突出自我的人文色彩,夯实大学生的道德基础。三是校园文化的建 设应高层次、高水平的开展。高校的道德文化建设不应仅局限于高校的思想品德 课内,而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扩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余活动,既具有娱乐性又具 有教育性,使大学精英文化和校园大众文化互相整合。
(五)大学生应学习求知,坚持内在反省自讼,克己自律,进而积善为 德 人的道德修养总与自我的认知联系在一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 学中也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清楚地看到了道德和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增长、 能力的提高和品德的培养,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与问获取的,这就要求大学生求知 好学,涵养心性,充实自我的道德素养。并持之以恒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日常道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督查,对行为 动机、行为效果和道德认知做自我评价。严格要求自我,克制自己不正当的道德 意念,时刻保持道德信仰,不断纠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克己自律。大学生道德 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德知识的学习到道德信念的确立,到道德规律的把握,再到道德行为的实践,最终到道德自由的实现,都需要点滴积累, 要求大学生积善为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