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正文】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 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 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 “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 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 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为此我在1989年发 表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述评》一文(见《中国工艺美术》总第32期)中明 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 并从7个方面对其重要内容作了简要述评。继续这一研究,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 工艺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范畴是理论构建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体系“网结”的支点和要素。范畴系统, 是概念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因此,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寻 求和建构传统工艺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框架,是建立科学、系统理论的首要前提。
但是,要想从传世的有限几本工艺著述中找到这样的理论范畴是比较困难的。因 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 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
《周易・系辞》更是一部阐释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构和百科全书,其中 就包括了工艺文化“开物成务”的丰富内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 式;
道寓于器、载礼释道的教化功能;
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
天人合 一、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等等。如果有人说引用这些范畴概念是妄测臆改,牵强 附会,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些范畴概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下面有必要谈谈对 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作为概念范畴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人们 对事物认识的概括升华。汉字“范”即工艺造物的模具。《荀子・强国》:“刑范 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而“畴”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见“范 畴”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道与器”,道即理,《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脉理,依其脉理而治,就是理。“质与文”,质就是器 物的质地,文即图案纹样之“纹”。可见这些概念,原本就是工艺造物原初意义的 引申。我们只不过是把“借走”的概念“物归原主”,从本质上或本体上没有什么不 妥。
第二,工艺造物的双重建构,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 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 义的“营造学”。“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 己者也。”工艺与传统哲学的双向靠近,使《易・系辞》的工艺文化人类学和工 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内涵便凸显出来。对于人类文化的起源、社会文明的发展、 衣冠文物与发明创造一一对应:渔猪时代(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 渔;
农耕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垂衣裳 而天下治。“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把这些工艺造物、文 明建树推崇为圣人的事业。“以制器者尚其象”视为推行“圣人之道”。“尚’就是注 重、效法,这里明确指出了《易经》对于工艺造物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第三,工具(广义)性的造物实践,“开始对观察世界造成极为多样而广 泛的客观因果联系”(李泽厚语)这是《易》之所谓体察天道、人文、万物化醇 的最深刻的基础。从钻木取火到烧陶、冶铜“五材”的掌握,再到“五行生克”和“五 德始终”的“改正朔、易服色”,穷理尽性,品物流行,弥纶天地人“三才”之道;
从形、色、材,位、向、数,时、比、应的构物系统要素,到天人合一的有机生 成论和时空一体的文化生态观念,尽精微、致广大,囊括造物玄机。如果说《周 礼・考工记》为传统工艺美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论,那么《周易・系辞》为传统 工艺学提供了基本范畴和方法论。两者构成了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二、传统工艺文化造物观念的基本范畴 传统工艺文化造物观念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见图示一) 附图 图示一:传统工艺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畴 (一)图示说明: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1)概念设立:循用旧名,但要汇通古今之义。
(2)逻辑层次:由上至下,从普遍到特殊、从总体到个别,再到综合、整 体。
(3)逻辑顺序:以人为本位,统搅道、器、形;
造物即造形,“形”位居中心;
由构思到构形,再由构形到统形(型器、形象、形制)。
(4)此表为传统工艺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工艺美学的 意匠美、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技艺美、形式美等基本范畴虽未列出,应为 其中包含之义。
(5)传统概念的包涵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义理解释紧扣造物宗旨,不务 诠析详尽。着重理解概念范畴的理论框架。
(二)基本范畴 1、本体论对偶范畴:天人、道器、理气、文质 (1)天人天即自然、造化;
人是人文、社会;
物是物质、物体。天――人 ――物主要指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之关系。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 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尽人性以尽物性, 尽物性以“参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师 造化自然天成,尽人功巧夺天工。从而也规范了工艺美的两大基本类型。
(2)道器从《易》开始,中国古代传统中道、器并举。“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 事业。”总体看这里并非空说易道。“道者,器之道”,无弓箭即无射道,无车马 也无御道。“道寓于器”到制器的“载礼释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传统造 物的一条规律和基本社会功能。综观中华五千年的衣冠文物、宫室器用、典章制 度,宗宗件件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形态提供着合法性的支持;
为“大一统”社会体制 的形成,发挥过何等重要的作用!“器之道”真可谓神矣! 论文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 考来自(3)理气理,通常指条理、准则。《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
《诗》:“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凡造物皆须“审理定则”,就是要符合物理、物 性和规矩、法度。气是宇宙和生命化生之元。“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 子・外篇》)。故气又代表一种生命力。传统工艺造物传神,讲究“气韵”,是独 具特色的概念范畴。
(4)文质《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段玉裁注:“像两纹交互也。
纹者文之俗字。”可知本义为纹饰。它指的就是色彩、线条的交叉组合结构所呈 现出来的形式美。《髹饰录》指出工艺造物要“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就是要求 以人自身作为内在的尺度;
外在形式要有阳刚和阴柔之美。中国古代文“”的宇源 取象,肇自人体的文身。孔子引申为仪表修养,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造物而言,就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 饰的统一。
2、形象发生论范畴:意、象、形、法、技、意象、意匠、型器、形制、 形象。
(1)意有意图、意想的含义。作动词指意会、料想、测度。造物指创意。
(2)象有二义:一是指形状象貌,“象也者像也。”(易辞)。二是想象之象, 作动词指象征。
(3)形《说文》:“形,象形也。从彡开声。”古人造“形”字是从毛饰画文而 来。指形质、形状。
(4)法《易・系辞》“制而用之谓之法”,指方法、作法,也指标准、模式。
《管子・七法》:“尺寸也、绳量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 法。”也指效法、遵守。
(5)技《说文》:“技,巧也。”工部曰巧者技也。二字互为转注。指技术、 技巧。古代观念“技艺相通”,因此,还包括艺术加工技巧。技艺美是构成工艺特 殊本质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6)意象是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的形成是客观物象经主体意识 的加工,糅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观念,带有理想化、创意化的形象。它也是 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思维形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的获取乃是造型观念、审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
(7)意匠意匠是人心构想之象,心意如匠师之筹度。与现代词构思、设计 同义。意匠是工艺形象发生论的中枢“大脑。” (8)型器工艺造物文化中“器物层”之统称。包括器皿、器械、工具、农具、 仪器、兵器等。
(9)形制工艺造物文化中“制度层”之名词。形制就是按规定的制作式样。例 如:宫殿、陵墓、服饰、舆仗等象征礼仪、等级的器用和式样。
(10)形象工艺造物文化中“观念层”之“工艺形象”,通常指从艺术和审美表 观的角度,涉及功能、材料、技术以及装饰趣味与生活情感等方面,对于形象的 塑造与评价。
3、造型要素系统范畴:形、色、材,位、向、数、时、比、应。
(1)形此处指造形及造形要素点、线、面、体。“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 (易辞)。人类对形的深刻认识,主要是在制造工具的实践中,体察到各种形状 变化与功能的关系,并在造物中形戍了物态化意识。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2)色即色彩。传统创立了独特的“五原色说”(青、赤、黄、白、黑)。非 常重视色彩的作用。色彩成为地位、等级甚至国运的象征。
(3)材材料、材质,造物的物质条件。《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 以辨民器,谓之工。”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
(4)位一指空间位置,也叫构图布局。二指定位,当位,如图案的“四方八 位”。成位立象,各得其位。
(5)向指方向和变化的向度与趋势。如发射、向心,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等等。
(6)数指与形象呈现有关的所有可数字化的要素。如大小、长短、比例等。
也指数理。《易・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逐成天下之文;
及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7)时指天时季节,也指时代、时尚。造物应时,识时知变。传统造物观 念中,十分重视“时”的要素,因为万物因时而变,形成一个动态时空系统。
(8)比有比较、比和、比喻之义。《易・序卦》:“众必有所比”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比物连类、比类取象、取类供喻。无论形象、寓意皆因“比”而得, 故视其为造型系统必不可少之要素。
(9)应指物与物、物与人的交感对应。物与物同类相感、同声相应,或异 质互补、相反相成;
人与物的感应就是生理、心理作用以及精神对物质的“穿透 性”。“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易・系辞》)。
三、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的理论特色 传统工艺文化有自己独特造型理念、创造心态、视觉模式和构形规律。从 形象发生学范畴讲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论形”或追求所谓科学的 视象(如透视、光影等)。反映了中国造型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首先形、 象对举而有别:“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王夫之《尚书正义・毕命》)。形 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一面;
象是“心眼” 观察思考得来的形象,与形的实体性相比,具有空灵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显 特征,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说:“触类可为其象, 合义可为其征”。不仅对“象征”一词作了精辟的解释,同时指出象的意义生发结 构是开放性的。这也决定了“制器尚象”类的工艺、建筑属于“象征性艺术”。
第二,以象形取意、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导地位,树立了 “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传统艺术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基本特征,也 决定了传统美学偏向伦理或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制器的社会象征意义或祈福、 纳吉等观念意蕴的表达,成为传统工艺美学显著的构形意识。
第三,比类取象的思维方法,立象尽意的思维逻辑,规范了取象构形的造 型意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物相杂而为之文,事得比而有 其类。知事物名义之杂出而比处也,非文不足以达之,非类不足以通之;
六艺之 文,可以一言尽也。……故学者之要,贵乎知类。”比类取象就是通过提取具有 相同特征事物的理想“范型”,共理相贯,据形系联,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 类等方法,建立起形象符号与意蕴传达的普遍联系,即所谓“立象以尽意”。更通 过类型化、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取象构形塑造形象。这种方法的形象思维,使人的视觉经验和审美表现上升到理性而不趋于概念,(程式化不是概念化)“意象 造型”成为传统造物最典型的本质特征。
第四,传统工艺造物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哲学。造形是如何发生的?根 据《易》的解释:“精气为物”,“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是自然界蕴藏的精 灵之气,相荡相摩,辟阖相循,赋形以生命的呼吸。“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山 川草木可见其形而不称其为器,何故?物质的自然形式就其不适合人的需要这点 来说,还是一种“无形式的物质”,工艺造物赋予其使用价值、文化涵义和功能形 式,方成其为器。“成形曰器”――成形就是造型。传统观念视物为“有机生命体”, 各种造型相互连锁相互照应,这是贯穿了古代中国探颐索隐之“造型哲学”的大原 理。(见〔曰〕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钱钟书也说:“盖吾人观物,有二 结系:一以无生者作有生看,二,以非人作人看。鉴画衡文,道一以贯”(《管 锥篇》卷四1357页)。传统哲学和艺术中的直觉方法讲“体物”,“此是置心在物 中究见其理”(《朱子语类》)。因此从不脱离人谈造物,也从不把物质生产与 精神生产孤立地分开而“就物论物”。而是兼顾物理、数理、心理,使之具有人格 化的人文特色和感情色彩。从而避免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而能做到和谐统一,这 是非常高明的造物观。
第五,传统的造型机制即造型要素的组合和形式结构的生成,可以说是见 解独到,自成体系。从造型要素而言,形、色、材是造型的外显层面,主要在造 型的整体把握和特征的强调;
位、向、数是造型的内构层面,着重空间、结构、 数理、秩序和程式格律;
时、比、应是造型的演化层面,强调造型的意义和形式 随着不同的文化场景、时态环境而变化。尤其是“比――应”作为造物构形“系统” 的两个“软件”,盘活了形色材等所有硬件要素。突出了传统造型“以意举、以类 求、以比显、以应和”的构形特色。外部形式结构化的过程,也就是形象实体化 的过程。三种基本心理图式决定了相应的形式结构的生成和基本形态:(1)摹仿 造型图式――由自然形到工艺形;
(2)抽象造型图式――由基本形到具体形;
(3) 综合造型图式――由功能形到装饰形。来自工具性经验和物喷实用性目的,与精 神观念象征性和审美欣赏性目的,是具体形态发生和演化的内在动力。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第六,传统的造物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成论和时空一体化动态模式的宇宙观念,对于传统造 物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造物讲究物态系统和物态环境的和谐,特别强调适应 机制和调节机制。既包括对自然的适应,也包括对其他文化的适应。同时注重稳定性原则,达就是传承沿袭的各种典章制度和形制式样。形成观念系统的调和持 中与保守性。扬弃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传统工艺造物的多维、动态、有机的文 化生态观念,是值得我们很好继承和发扬的。学习这些将对中国的设计思想得到 本质的提高。
四、传统工艺文化与工艺美学思想体系 工艺文化是工艺造物活动及其物质、精神成果文化内涵的总和。其内容包 括工艺文化观念、工艺历史衍变、工艺显型式样、工艺文化符号诸方面的复合整 体(见图示一)。工艺美学思想体系是以工艺的立美、审美为主干,以工艺造物 论、工艺形象论、工艺鉴赏论为网络,融汇设计思想、技术思想、美学思想和传 统文化思想为一体,广泛涉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建制的思想体系。这是 一个由历史衍生、选择、建构和不断丰富发展的浩大“工程”。而传统工艺造物文 化基本范畴,就是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所谓工艺美术优秀“传统”,不是指保 留至今的大量古代工艺美术珍品,也不是传统图案或某种风格式样,而是传统工 艺文化一种内在的思想定势和定向发展的“内趋力”,其核心就是传承沿续不断发 展的工艺美学思想。它的丰富内容和理论指导价值,正是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所 在。对于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这一基本理 论范畴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希望引起深入的研讨和更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