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篇一 《浅析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 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 《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 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 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关键词:太平天国;近代化;催化剂 关于太平天国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郑大华教授在其近作《晚清 思想史》中指出“太平天国存在着实施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1]97,并从太平天国 靠近最先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海,其领导人不反对西方文化并进行了军事近代化 的尝试,还提出了第一个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证。但这 仅仅是就其实施近代化的“可能性”而言的,并没有考虑其现实性。笔者认为,太 平天国固然有推行近代化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在逐渐封建化的农民政权中是 极其有限的,换言之,太平天国领导人很难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为他 们必须和自身的封建性做艰巨的斗争,包括其严重的宗教迷信,高度集权式的皇 权主义统治,存在于诸王中的腐败现象,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以及太平天国群众的 小生产者的自发倾向等。而郑教授所做出的“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 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1]99这一论断无疑将太平天国实施近代化的可能 性扩大化了,甚至上升到了对其实施近代化的现实性的讨论。
首先,太平天国领导人虽然不反对西方文化,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 同度是否足以使其冲破固有的封建枷锁和小农意识,真正开启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则又应另当别论。其次,所谓的太平天国进行军事近代化的尝试,是太平天国在 与清王朝激战之时,为使自己的武器与之相匹敌而不得不设法购置、仿制一批西 方新式武器,且其设厂自制的近代化武器装备非常有限,对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 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没有涉及人民群 众最迫切的革命要求,同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论者评价说《资 政新篇》反映的只是洪仁玕本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愿望,并不代表太平天国农民的思想,是完全没有实行条件和可能的空谈。显然,若以此为据来论证太平天 国比清王朝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
一、太平天国的自身问题使其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统治存在的严重问题。
统治集团中日益滋生的腐败现象,对知识分子的漠视和排斥以及旧式农民自身难 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使太平天国终究难逃被扼杀的命运,遑论去进行中国近代 化建设。
1.太平天国日益滋生的腐败现象 太平天国的腐败始于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首的领导集团内部贪图享乐 思想和权力欲望的膨胀。天国起义之初,全军将士尚能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据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夫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
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故能成燎原之势”[2]172。然而,随着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尤其是攻占南京以后,“六朝绮罗金粉之地助长了天平天国 内部的安富尊荣意识”[3]79。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其妻妾就有36人,定都天京 后,更是大肆选美,据他儿子的供词,洪秀全有妻妾88人(也有说108人),宫女 一千多人,专供他一人享乐,由于人数众多,以至于他只能用数字来编号。此外,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人还大兴土木,广建宫室,在天京城内四处寻找风 水宝地营建王府,《贼情汇纂》载洪秀全的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 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 碧辉煌,如大兰若状……五色缤纷,侈丽无匹”[2]164。无独有偶,各王争相效仿, 其中李秀成的府邸更是穷极奢侈,耗资巨大,连李鸿章见了都惊叹其为“神仙窟 宅”。至此,太平天国的腐败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诸王及各级将领“今踞江宁,为 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2]172,起义之初的“有衣同穿,有饭同 吃”的原则丧失殆尽,消灭“阎罗妖”,建立理想人间天国的进取心也日益被吞噬。
随着贪图享乐思想的攀升,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权力欲望也不断膨胀, 其最初的同心同德,情同骨肉的手足之情逐渐被浮华的物质生活所淹没,取而代 之的则是彼此暌隔,互生嫌隙。杨秀清奸心异常,“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2]45, 欲与天王齐,《贼情汇纂》中称“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 大权独得其实。其意欲仿古之奸权,万一事成则杀之自取”[2]46,“杨贼与昌辉互 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2]48。领导人之间的争权夺利,最终引发了血腥 的“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革命力量。对此,黄兴不禁扼腕:“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 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 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三叹”[4]211-212。不仅如此,天京事变后, 各级官员贪污受贿、聚敛私财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巩固洪 家王朝的势力,洪秀全大封同姓诸王,这些王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搜刮民财,损 公肥私,使原本就矛盾丛生的太平天国更加腐败不堪。
2.太平天国漠视并排斥知识分子 自古以来,无论是领兵作战还是经邦治国,知识分子都是一支不容忽 略的重要力量,中国历史上凡取得成功的农民战争,无不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和 参与,汉高祖刘邦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亦是如此。然太平天国领导人在知识分子 问题上却采取“崇教排儒”的政策,不仅不重视知识,不尊重人才,甚至还拒绝知 识分子的投效。早在1852年,湖南失意举人左宗棠曾欲投奔太平天国,并向洪秀 全进献攻守建国之策,但洪秀全却并没有接纳他。后来左宗棠回乡组织团练,反 而成为太平军的劲敌。如果说左宗棠不被太平天国所接纳是因为他是接受传统儒 家思想教育的儒生,违背了“崇教排儒”的政策,那么容闳在太平天国所遭受的冷 遇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容闳是一个背离传统,笃信基督教的近代知识分子,其信 仰与太平天国并无分歧,但他在太平天国也仅仅得到了一个“义”爵,且他向洪仁 玕提出的“新政七建议”也被弃之不用。1862年,著名思想家王韬也曾向洪秀全表 示归顺之意,但同样遭到了拒绝。不仅如此,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 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 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2]303。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的 漠视和排斥,不仅难以取得知识分子的支持,还将知识分子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转而成为太平天国强劲的对手。而太平天国固然也有如石达开、杨秀清之类的军 事人才,但天京内乱导致了其人才的锐减,后期虽通过科举选拔了一批官员,但 也多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用容闳的话说,“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 中最无知识之人”[3]81-82。这样一个缺乏知识分子参与和指导的政权,即便是在 军事上取得胜利,又焉能全力学习近代西方文明,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太平天国领导人自身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虽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但其主力军和领导人是旧式 农民,他们的反封建斗争仍然停留在自发而不是自觉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把一 些封建因素带到农民运动中来。而洪秀全在此期间建立的极端中央集权制,将军 政大权集于一身,其宣扬的“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5]232,“只有臣错无主错”[6]484的封建伦理道德及森严可畏的等级制度,实 质上体现的是农民阶级领袖自身难以克服的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主义思想,在这 种思想的支配下,太平天国所建立的政权势必会逐渐走向封建化。而太平天国领 导人对宗教近乎狂热的迷信,高度集权式的皇权主义以及小农阶级固有的安乐思 想使其统治的封建性相比清王朝而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 “天国的尊卑体制比‘清妖’的尊卑体制更多一点霸气和蛮气”[3]80。在经济上,由 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其思维结构难以接受实质性的社会变革,更不可能在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承担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任务,这也是《资政新 篇》无法付诸实践的根本原因。此外,太平天国发动起义的最直接原因是不堪忍 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其起义目的无非是求生存,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 其革命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定都天京后,农民阶级安逸保守的小生产意识,使 太平天国领导人安居于一隅,从而造成了其眼界和思想上的狭隘。正如李振宏教 授所说[7]12,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的主观目的不可能是推翻封建制度,其客观 使命只是通过自身的造反行动,改善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政策,使其统治秩序由 失序变为有序,从混乱走向正常,其历史作用在于促进封建社会的正常发展。马 克思也曾评论太平天国说“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 务”[8]11。由此可以推断,纵然太平天国没有被镇压下去,其领导人也很难自觉 产生推动近代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即使有也至少会推迟,而这恰恰是源于农民阶 级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总之,我们固然不能因为太平天国是一个封建政权而否认其存在实施 中国近代化的可能性,但从它自身统治所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来看,很难相信它 会先于清政府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而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者。
二、太平天国客观上成为清廷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太平天国虽然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但在中国 近代化的进程中,它仍然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首先从社会政治方面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为了镇压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清朝统治者不得不笼络汉族地主和官僚,扩大部 分地方督抚的权力,这样就导致了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使封建 社会的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从而为近代化的实施在政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其次,在社会经济方面,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但“它对 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 和地主经济的萎缩”[3]83,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力量;与此同时,由于连年的战争造成大片土地荒芜,使“客民”开垦得地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
地主经济的萎缩和自耕农的增多促进了商品市场的扩大,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在军事上,清王朝一向严格控制军权,不 允许地方上办军队,更严防汉族官僚编练新军。然而,与太平天国激战过程中, 清王朝的主力军八旗、绿营却难以遏制太平天国的兵锋。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 政府被迫同意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地方招募新军,由此产生了配备西方先进武器 装备的湘军、淮军,推动了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在此期间成长起来的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则成为后来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此外,第一次鸦 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一些有忧患意识的 经世思想家们开始意识到了来自西方的巨大威胁,纷纷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救 国方案,主张向西方学习,早在1842年魏源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然 而却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使清王朝的统治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越来越多的封 建官员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军事工业的重要性,于是,便有了洋务运 动的兴起。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意识 等方面的变化,为中国近代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推动中国由封建化迈向近代 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十数年,给清王朝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在其影响下 中国许多东西都已不复旧日模样,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 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中国走向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毋庸 置疑,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间接的。因此,在探讨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 系时,不能人为地拔高其历史高度,认为其足以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 史重任,事实上,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其统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时往往却是致命的。譬如,太平天国日益腐朽的统治及农民领袖思 想上的狭隘,不仅使其无力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而且最终也葬送了其革命前程, 对此,不应过分苛责。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给历史的余响却是长久 的。
有关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篇二《浅谈中国近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屹立在东方的古老国度被西方的坚船利炮 所打开,古老的封建制度和的领先的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碰撞,中 国一直以来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这一时间段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原本的 主要矛盾彻彻底底的发生了改变,之后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的主要矛盾相互交织着, 构成了近代中国所谓的主要矛盾。
关键词:主要矛盾;封建制度;资本主义 一、盛世下的主要矛盾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前古老的帝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这时的中国并未出现整个民族的矛盾,这时的社会主要的矛盾是汉族和满族统治 者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时社会主义矛盾并未被激化, 封建的统治让民族在统治中得以维持,主要矛盾不至于被激化。
二、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下的古老帝国――矛盾的转变 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的社会 性质和主要矛盾就开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的封建势力一步步的在和帝国资本主 义进行融合,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 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 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 重障碍。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 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 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 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 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 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 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以至大批的破产,过着饥寒交 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封建主义和帝国资本主义的融合大大的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矛盾,之后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原来的封建势力和广大群众 的矛盾也退居第二位,为了解决这个时期形成的主要矛盾中国从此开始长达几百 年的反帝国的民族独立运动。
三、封建王朝的末路――矛盾初解决 在帝国主义入侵之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势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矛盾,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之后民族矛盾就开始取代前者的首要地位。
资本主义阶级企图改变和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由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本主 义就发动了历史上影响重大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对于近代的中国具有里程碑的 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矛盾 。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 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辛 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 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 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封建势力被资本主义政府所取代,封建势力和广 大人民群众的矛盾在初级的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而两大民族的矛盾却因为袁世凯 对于辛亥革命成功窃取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上的解决。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它告诉我们要解决 民族的主要矛盾就要进行革命,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势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还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四、划时代的里程碑――主要矛盾的解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失败让人们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的革命在中国是不 可行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新的探索和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新的工 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的革命就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 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 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 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 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 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 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通过一些列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在1949年成立 了新的中国,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标志着帝国 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开始发崭新的姿态自 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 国人民第一次成为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军阀割据,战乱频发,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了,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人 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这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力了政治前提。
中共成为了执政党,可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整个 中华民族。总之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就胜利完成了,最主要的民族矛盾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这样可彻底的得到了解决,民族独立的基本问题在这 一刻也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矛盾在新中国成立的同时等到 了解决,也就是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再一次的变化,新的矛盾 的诞生标志着旧矛盾的完善解决。五、总述 历史的事实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对待历史的研究要抱有严谨的形态, 我们小组虽然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和还原,但是我作为大学生 的时间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上述的资料一些并不是一手资料,我通过书本 的知识基础结合互联网相关文献和一些权威专家的著作整理出来这份比较温和 历史事实的研究论文。
通过本次,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对于近代中 国的社会形势和主要矛盾有了系统和完全化的概念,我也看到了一些救亡运动之 所以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准备的不充分而是他们没有对当时的中国大环境进行系 统的分析,没有完全了解到要真正的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一定要的前提就是使中 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中国。
近代史已成为过去,但是在未来人的眼中我们的时代何尝不是历史的 一部分能呢我们要学习历史,把握历史,不然历史的悲剧,历史的疼痛在新中国 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