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探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 正文 2019-09-21 07:38:10

    探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探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

    探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 探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一 《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 要】在经济繁荣、教育为本的今天,要实行应试教育还是素质 教育它们之间该如何转变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也引 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但仍存在着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教育界对这一问题 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 育的关系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810(2014)09-0084-02 一 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历史演变 应试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隋朝,而现今所用的教育制度也只 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模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的转变,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倡导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对应试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性质变化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新 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考试,一切教育都为了考试服务。

    纵观其历史演变,可以用科举――八股――高考三个阶段来概括。

    第一阶段:科举时代。隋唐时期的科举,设有策论、经史等科目,分 科取士。做官的权力将不再被因世袭而垄断,普通人也可借此鲤鱼跳龙门,迈进 最高权力的殿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代的科举选拔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与 严密,常有人为因素干预制度的公正性、公平性。这种情况在宋代得到了改善, “锁院制”“糊卷制”的实行确保了这种选拔制度更加公平与公正。因时而论,这是 一种在当时非常先进、非常公平的制度。

    第二阶段,八股时期。明朝开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废除分科取士制度,改为以八股文为载体,专以“四书五经”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在这个时期,科举 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公正、公平、公开的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但这个时代 的科举却历来为人诟病,原因在于它强行为读书人灌输了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 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严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大多发展成为“双目瞪 视,舌强木不能对”的书呆子,这是极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因此,从 教育的层面上来讲:它对社会公平的意义来说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 是倒退的。

    第三阶段,高考。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905年科 举制度的废除到20世纪50年代末年周恩来发表《关于教育改革问题》,姑且称之 为“前高考时期”;第二部分是“文革”时期,且称之为“高考挫折时期”;第三部分是 从“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可称为“现代高考时期”。高考时期为一 个整体,其特点依旧是公平与公正。每一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进入国家的高等学 府接受教育,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即无法依据每个人的差异而量身制订学习计 划;造成了人才综合素质的缺失以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2.应试教育的弊端 纵观应试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应试教育至多可以保证公平, 然而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公平的要求已经不是当今教育所最应该注重的方 向了,取代它的应是人才“尽其天赋、善其能才”的要求。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 模式,这种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1)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2)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3)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4)导致学生两极分化;(5)加重教师负担;(6)酿成严重的 考试弊端。

    二 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 的基本特点是: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

    2.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教育还不能 最大限度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 担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甚至是被人们诟病畸形发展的补习班, 以及面对升学率的大压力……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 状迫切,实施素质教育必然。

    然而,为什么素质教育聚焦了这么多人的关注,牵动着全社会的视线 究其原因,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种必然规律。(1)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 必然趋势;(2)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3)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4)素 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经过程。

    三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是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 教育之间密切的联系,如加以规划及应用,可以互相转化,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它们通常都存于同一领域中。如同一社会、同一学校中,有时 甚至存在于同一家庭、同一个人中。

    第二,它们都重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但由于办学目标、培养途径的 不同,所带来效果也不同。应试教育由于办学目标、培养途径的狭隘性,决定了 其在提高人的素质上存在 的片面性、局限性。由于只注重提高文化素质,而受教育者在心理、 政治、思想、道德、身体素质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致使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 实践中连小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动不动就沮丧、退却、放弃。如此怎能面对未 来世界的激烈竞争呢而素质教育由于办学目标、培养途径的远大性与兼容性,决 定其在提高人的素质上的全面性、综合性。

    第三,考试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素质教育,还是 应试教育都是必要的。它们都要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衡量学生智 力水平高低,总结教学得失,促进教师教学的进步提高,所以不要将考试当成应 试教育的专利,只是素质教育反对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可以相互转 化,只有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才能促使它们往好的方面转化,从而 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探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二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提出,那么 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本文将从全体性和个别性,基础性和片面性、主体性 和机械性、开放性和封闭性、个性化和模式化、启发式和注入式六个方面进行比 较,从而得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比较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面 临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面临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挑战。面向昨 天的“应试教育”,显然是与世界改革背道而驰。当今国际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 优势和民族素质优势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在激烈 的世界竞争中,才不会被开除球籍,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针对应 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它的优点、合理之处是相对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言,同 样,应试教育的缺点也是同素质教育的比较才得以显现,本文从教育的若干基本 方面来比较:
    一、全体性与个别性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教育,人人成才,它立足于发 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 到发展。它是一种没有性别、年龄、条件、基础之别的教育,它是在全面发展人 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英才。而应试教育只是面向少数人,搞选拔性、 淘汰性的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 学希望的学生。这种教育导致一种现象:“随着学生沿着教育的阶梯上升时,具 备必要天赋或习得的技能与态度,从而成功地越过更高的阶梯的人将会越来越 少。”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鉴定少数可以进行完成中学课程、接受高等教育, 学习好、智力“高”的人,然后通过考试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分等,以此来判断 哪些学生没有“达到”、“符合”、“了却”,哪些学生是优等生,哪些学生是差生, 哪些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哪些学生应被学校淘汰,哪些学生能够进“重点校”,哪 些学生只能进“一般校”,好像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超凡的“英才”,而素质教育只能培养整齐、划一的“一般人”,当然素质教育也要培养英才,但绝不能以牺 牲多数人为代价。它在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得到发展的公民,为各 行各业的英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并不排除及时发现有特长的苗子,使他们不失时 机地脱颖而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育才观上的分歧。

    二、基础性和片面性 素质教育强调普遍教育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 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 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人 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都应在求进步,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 基础,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在学校中不可能得到非常全面的知识,只有通过 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学、不断地自我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 充实完善,才能以更强的实力立足于社会。学生即使侥幸进入高一级学校,如果 基础不扎实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也难成为一个完整的“英才”。

    而应试教育具有片面性,偏重于应考科目的知识传授,忽视普通的全 面培养。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评比考试以至于学 校内部的学期考、期中考、单元考,都被提高到极点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 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的轴心运转,学习演变追求分数。总之, 应试教育在追求片面的教育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被遗忘干净,人的潜 能、个性、价值本来是高于一切的,在这里也都化为乌有了。这是素质教育与应 试教育在教育性质观上的分歧。

    三、主体性与机械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性 和创造性,实现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 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信、自强、自尊意识和具有拼 搏和仁爱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分明、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奋发有为,象毛泽东 所说的有棱有角,象邓小平所说的敢闯敢干,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感,从而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应试教育是机械性的,使学生 处于被动地位,成了考试机器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他们唯师唯书,没有一点主 体性。它是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这样塑造出来的 人往往是些“精神侏儒”。他们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机械地为考试服务, 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他们盲目依附,俯首帖耳,亦步亦趋,唯唯喏喏,这些人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因此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尽其育的功夫,不断扩大教 的范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把人放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背景下 去培养,真正做到象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凡 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素质教育树立了新的教材观。教材 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范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是一个例子而已。

    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 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知态度,各学科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要相互促进,以促 进学生的整体优化发展,素质教育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即使在课堂 上也能感受到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从而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 学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性的教育,应试教育尽其教 的苦心,不断缩小育的范围,把教育缩小为要考的书。于是唱歌、图画、工艺等 各种课外活动都不教了,应试教育把孩子的空间只限于学校,把孩子的生活只限 于读书赶考,甚至连节假日都不放过,这种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其结 果必然是“教师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应试 教育的封闭性反映在各门学科上,教材陈旧,唯书至上,奉教材为金科玉律,教 师因此死抱住教材不放,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给学生视为教学的目的,各 科相互孤立,自己顾自己,自己封闭自己,学科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生机 和活力。强调死记硬背,违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个性受压抑。

    五、个性化和模式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 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

    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 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 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走向全面发展的顶峰的基点, 即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地方获基础较好的学科首先突 出成绩,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带动个性的全面发 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 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重复,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 教育搞一刀切,施行天下大一统,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 一的活动、统一的标准,全然不顾儿童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发展, 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无个性、无特长”的人。

    六、启发式和注入式 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素质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 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建立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这种教 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启发式教育教学的特 点是:1. 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 坚持传授 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3. 注 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会学;4. 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 结合,培养学生愿学、乐学。

    应试教育是一种注入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的容器和听话机,,一切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 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注入式教育教学的特 点是:1. 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要求“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2. 注 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3. 注重教法,忽视学法;4. 注重智力因素,忽视 非智力因素。这是教育手段方面的问题。

    总之,正如柳斌同志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载《求是》1996年第12期)一文中所说的:“相对于应试教育说,素质教育是符合 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好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否 定,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否定;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换或取代,归根结底 必须由基础自身来完成。素质教育并不是凭空诞生的,离开了应试教育所创造的 基础,素质教育的实践便无从开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 一面,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彻底否定,而是一种积极扬弃。因此,只有正确 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积极继承和利用 应试教育所积累起来的“硬件”和“软件”,为素质教育服务。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探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