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近代史论文 大一【大一近代... 正文 2019-09-20 09:51:18

    近代史论文 大一【大一近代史的参考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大一近代史的参考论文

    大一近代史的参考论文 大一近代史的参考论文篇一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 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出现 了第一批近代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但是甲午战争的 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 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促进了中 国的近代化步伐。

    【关键词】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教育事业;近代化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 1840年的鸦片战争,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自此中国历史走上了新的一页。此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 国大地上大量的倾销商品,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由于中国的海 关大权被洋人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 格却在下跌。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席卷南部数省,公然与清政府分 庭抗礼,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

    为了应对“千古未有之变局”,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由清朝统 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为核心,集结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能人志士,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以“自 强”“求富”为目的口号,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 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设 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他们在中央以奕 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大吏,引发 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 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 的洋务活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建海军、办学堂、派遣留等。

    洋务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 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 民用工业。

    一、军事方面 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力图加强自己的 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于当时没有意识 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洋务运动就 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 志,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 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为了“自强、御 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

    至1890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这些军事工业由政府 投资,朝廷委派地方大员总办,所造军火由政府无偿调用,装备海军,不计成本, 不求利润,属于封建官府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 某些技术性工作聘请专门技术人员,所以这些企业不完全等于封建官府工业。洋 务军事工业的创办,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进程,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明 显倾向。

    二、民用企业方面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社会,人力是主要的生产 力。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我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两次鸦片战 争的战败,使清朝看到了西方洋人的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 强烈愿望。同时,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 经费来源。因此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积极倡导下,以“自强、求富” 为思想口号,开始了大规模的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设备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主要的民用工业李 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等。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 业,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 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创办海军 1875年清政府决定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计划十年建成。到 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 雄厚。1885年,清政府为统一掌握海军大权,成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扩 建为北洋舰队。自从,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

    四、教育事业 洋务运动时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派除了在军事、经济等方面 努力外,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洋务运动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主 要是创立了新式的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

    1.创办学堂 洋务运动兴起后,对翻译、科技、军事、外交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 洋务派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兴办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从 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同文馆开始,至1896年,共创办的新式学堂 20多所。这些学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自办的,另一类是外国教会办的。

    新式学堂讲究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先理解然后记忆、背诵, 循序渐进,这比传统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要合理、进步。他们还根据学 生的不同情况来制订学制,新式学堂普遍制定了分年度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 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教学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如福建船政学 堂,左宗棠规定学生入学到毕业,以五年为限。

    这些学校以学西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直 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输送人才。新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外语、自 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新式学 堂出现可以说是对科举制度的致命的一击,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进步,是一次 历史性的飞跃。

    2.派遣留学生为了掌握西方先进技术,让洋务运动的工厂摆脱雇佣洋匠的限制。除 开设形式学堂外,从1872年至1886年,洋务派共组织和派遣了七批留学生,共二 百余人。这是旧中国最早派出国的官费留学生。培养了不少人才,最出色的有严 复、詹天佑、黄仲良、程大业和林永升等。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上各方面的作用都具有开创 性。这些留学生他们一方面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 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回国后,都以其自己的 实际行动奉献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再有就是办刊译著,这不仅促进了西学在中 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融合。而且使改良派充分认识 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编印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大量翻译西方著作。打破 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3.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随着洋务运动各类学校的创设,留学生的派遣,逐步培养了一批懂科 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科技著述,培养出我国近代早期的 一代甚至二代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方面,牛顿力学,微积分等大量的近代科 学知识都被相继系统的介绍到了中国。在技术知识方面,从新式的织布机到作为 原动机械的蒸汽机;从各种工作母机到新式的转炉和平炉的炼钢方法,从造船炮 到电报、火车、轮船等等各种近代的技术知识,都不断的介绍和引进中国。这一 切都使洋务运动成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社会的现 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打开了中国面向缤 纷多采的世界文化之窗,它所设立的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也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三、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1.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2.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 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3.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冲突。中国是农 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流入打乱了中华民 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导致的意识形态上的封闭,使很多普通 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严重妨碍着民族资本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 破产。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 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 界前列,但明朝后期及清朝统治者长期以来昏睡于“天朝上国”之中,而社会中更 是将科学技术列为奇淫巧计下九流之列。闭关锁国导致文化上的落后,使得中国 错过工业革命的飞跃发展时期,远远落后与世界。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 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改变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设 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培养出我国第一批近 代科技人才,而派遣的留学生日后很多是成为了中国近代科学一些领域的奠基人。

    2、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遇 到了经费,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开办民用企业,在政府的倡导下,随着洋务 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打破了“士农 工商”的格局,以士的身份进行商业活动。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 为清朝经济形势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3、对中国军事的影响: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 清政府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从而建成了亚洲规模最为庞大的海 军,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以左宗棠 和李鸿章为首的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 的近代化。此后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 近代化。4、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

    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也改变了中国 人传统思维天朝上国,四方来朝的愚昧落后的外交思维,使得中国外交正式与世 界接轨。

    总结: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 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洋务运动虽然有着种种的不足 之处,但是,它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的,也为后 来的中国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基础,前人之失,后人之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 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错误观 念的陋习,引进近代科技文化与教育制度。对中国日后的革命的影响功不可没。

    大一近代史的参考论文篇二 《浅谈袁世凯一生“谋国”之演变》 作者:王深江 摘要:“青年为爱国之英雄,中年为治世之能臣,晚年为误国之奸雄。” 纵观袁世凯一生,可由上述言语一以蔽之。其中的变故,在抽丝剥茧、理清脉络 之后,真相自然大白于人间。本文正是为了展现一个走在“谋国”之路上,最真实 的的袁世凯。

    关键词:奸雄 革命 称帝 爱国 正文:
    袁世凯的一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登州投军到位极人臣,再到成功 逼清退位,而后竟公开复辟,至最终被迫撤销帝制,身披龙袍离世,其一生充满 了矛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功与过不得妄加评判,还得待后人细细品读。

    但袁世凯无疑是晚清到民国这段复杂混乱的历史中的大人物。于治世则为能臣, 遇乱世则可为奸雄。斡旋朝鲜共十二年,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独到的政治素养, 一次次维护了清国的主权和尊严。而且很有远见卓识,训练了一大批近代新军事人才和将领,成为当时国内最强大的陆军战队,开辟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新纪元。

    这些,都是其人生意义上没有争议的积极之处。也是他作为“能臣”的表现。

    而他最具争议的一面,恰恰是“谋国”的另一层含义。他能谋人之国, 在乱世之中也会谋己之国。对于其称帝一事的评析,是最能挑战既成历史观和道 德伦理,甚至是最能挑战历史学本身的。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地对每件事进行分析。

    在最初之时,他是清朝趋向改革和进步的高层官员中的第一人,力求放眼看世界, 鞠躬精粹报效祖国。而在政治上,袁世凯又是虚君共和的头号拥护者。他支持维 新派的这个主张,他相信社会的进步只能是循序渐进的,中国只能变君主制度为 君主立宪制,而不能急于实行共和。而若解剖此时的袁世凯,可以惊奇发现正是 这种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影响了他的一生。

    袁世凯对主权观念非常重视。为了维护中国主权,他甚至愿意在山东 与东北问题,开放部份权利给予列强,以换取主权的确保。在外交上,一直便视 日本为最大敌人,以日为师,并采取联英美以制日俄的对策。直至最后形式所迫, 他仍一面抵制,一面妥协,力图顽抗日本侵蚀中国领土。可见他定是个忠于清王 朝,忠于中华之豪杰。

    那么,究竟什么让他放弃了原有信仰,逼清王朝退位,最后甚至选择 复辟当武昌响起反清革命枪声时,作为“世受国恩”的清朝臣子的袁世凯,最初大 义禀然声明:“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为革命党!”时隔不久,睿智的他冷静 地分析了形式后,态度渐渐改变。他曾对谋臣们说:“余甚稳健,对于革命党决不 虐视。”[1]主张开启国会,并宽容此次事变诸人,解除党禁。于是,南北议和活 动成功拉开序幕。

    当时,袁世凯还是守着君主立宪的主张。他提议保存清朝,但由他掌 管大权,政治上作适当改革来满足革命党的要求,以此了结乱事。“余之主意在 留存本朝皇帝,即为君主立宪政体。”[2]可当看见此时的革命浪潮却风起云涌, 势如破竹,清政府失去大半江山,局势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袁世凯承认了共和不 仅是革命党的原则主张,也是举国上下的一致意向时,也逐渐明白了,君宪之路 难通,清室已是无望了。因此,他确实开始考虑如何接受共和的问题。后来他正 式委派唐绍仪与民军谈判,最终也达成了“定以共和政体为鹄的”,但“南方须举 袁世凯为总统”的协议。不知不觉之间,一掌大权者已出现人间。此时,袁世凯 已完完全全以作为全中国主心骨的存在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南方对共和问题的反响激化中,在袁世凯在得到南方对总统问题的一再保证后,他也下了自己的最终决心。1912年2月12日,在举国一致反对声中 和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清帝被迫宣布退位。袁世凯也随即向全国公开宣布政 见:“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 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3] 在事后的总统选举上,抵御列强、推翻帝制的袁世凯,自然而然地以 高票当选第一任大总统。此后中国民国正式总统就职,各政党百家争鸣,国会也 正常运转。这表明中华民国开始真正进入一个法制和秩序的共和制国家。这些成 就,袁世凯都功不可没。

    是的。就在晚清最后十年,袁世凯为近代中国奠定了一切基础。此时 的袁世凯应该无愧中华脊梁,国之瑰宝的称呼。但此时的他,长期居于高位,权 欲也在各种成事之间渐渐滋长,逐渐俯瞰众生,变得目空一切。

    出于综合考虑,袁世凯认为应当适当削减国会对总统权利的限制条款。

    然而一些国会议员反对修改条例,他们妄图改党篡权。袁世凯被迫强制解散国会, 并组织了“中央政治会议”以作为过渡时期代行国会的职权的机构。《中华民国约 法》基本套用了美国的政体制度,其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观当时世界,袁世凯的声望如日中天。而当时中国与列强在西藏,东 北,外蒙等疆域主权问题又逐渐激化,中央与地方关系却基本处于架空状态。部 分知识精英甚至由此对千辛万苦争取到的民主政治,逐渐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袁 世凯审度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困境,看到了中央权威衰弱的弊端。认清局势之后, 一世枭雄终于还是诞生了走称帝之路,来重树中央权威的想法。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红着双眼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在军事方面,他 一再申令全国陆海军队必须“服从中央”。甚至把军队交给自己长子袁克定掌握。

    企图通过这种方法,仿效新建陆军时期的思路,重新造就出一大批自己一手栽培 起来的,绝对服从自己的军事人才。并修改宪法,将总统职权扩大到几乎包揽各 项政务于一身的程度。最后,他还将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的改组。“所设新 机构大都由前清制度脱胎而来,就是气派也无不模拟帝王。”[4] 同时还以武力方 式打压一切“不服从中央”的反动派。此时其称帝之心,已渐渐浮现。

    当黄兴与宋教仁私自讨论限权主张,并严重背离袁世凯之主张。大怒 之下,袁世凯派人光天化日刺杀了宋教仁。此时的袁世凯做事已经有些冒天下之 大不韪,以铁血手段维护的不再是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再听不进旁人的却说,只为维护自己的高位。尽管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国家大一统、中国的繁荣是息 息相关的,但这种。但这种偏激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政坛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孙中山发起了“二次革命”以讨袁,然起义失败。后来袁世凯治理大中国,裁撤都 督,本来是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行军民分治,结果这成效没达到,大一 统倒是做到了。到1915年,袁世凯按照中央集权和传统官僚政治秩序的原则建立 起了一套高度集权的行政统治秩序。

    如果事情的发展仅此为止,如果袁世凯在集权的道路上就此收手,安 心发展中国。国家的局势和袁世凯的一生也许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1915年,时任袁世凯顾问的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上书:“盖中国如欲 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经济之状况,与夫列 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 当此之时,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人亦联名通电各省发 表宣言:“惟有易大总统为君主,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庶几足 以治乱。孟子言定战国之乱曰:定于一。”在帝制可以最终解决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的思想支配,以及这些“有识之士”的支持下,迟暮之年的袁世凯选择了破釜沉舟, 为自己称帝理论逐渐付诸行动,放手一搏,迈出了使他的集权措施走向了本身愿 望的反面的一步,并且注定了永远回不了了头。

    12月11日,在京国民代表“一致推戴”袁世凯称帝。12日,袁决定“顺 应民意”,接受帝位。15日,改国名为中华帝国,31日,他下令改国号为洪宪, 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制定皇位继承法。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高度集权的行为几乎遭到了国内各方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对。后来各方 起义军风起云涌,部分亲信甚至选择了叛而独立的,袁世凯遭到了沉重打击,终 于明白了自己民心尽失。在称帝无望的情况下,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5月8日宣布取消政事堂,改称国务院。然而这一切已于事无补,袁世凯终于因抑 郁一病不起,于6月6日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此后,失去了这个砥柱人物,国家群龙无首,继续陷入了风雨如晦的 时代……然而这些又是后话了。一世奸雄留下的故事,成为历史烟云中茶余饭后 的主题。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近代史论文 大一【大一近代史的参考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