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地质灾害 治理 特征 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公司名单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资质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类需求也不断激增,人类活动的扩大导致了地质灾害也开始频发。基于此,文章对地质灾害特征与治理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1 地质灾害特征作为地质学专业术语,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包含自然及人为等因素,此类灾害将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常见灾害类型为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震等。自然地质灾害因自然地质条件作用,其发生的地点、规模及频度都会有所不同,此类灾害不会因为人类历史发展而转移。但人为地质灾害则会被人类工程开发活动所影响,往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发生机率迅速上涨。为防治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损失,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加以维护,必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 地质灾害类型以及治理措施2.1 崩塌地质灾害与治理原因(1)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大块甚至是巨块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崩落或滑落,最后堆积于坡脚处的过程。某市主要有崩塌地质74 处,主要分布于部分公路沿线及采石场附近的低山和丘陵前缘地带。(2)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地形条件的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岩体崩塌的产生;同时,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工作区内崩塌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条件;工作区内基岩中的各种构造面,如节理,对坡体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边界条件。人为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和自然因素(如降雨和融雪)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因素。
治理措施(1)排水;(2)削坡;(3)坡面加固;(4)拦截防御;(5)
危岩支顶;(6)遮挡工程。
2.2 滑坡灾害与治理原因滑坡是指由于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或者雨水浸泡以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斜坡上的土体或者是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斜面整体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形成条件如下,第一地形,滑坡多发区通常都是坡度较大,高差较大。第二岩性,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越高。第三地质构造,滑坡规模越大通常与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离不开。第四人为因素,如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对于农村而言,一旦发生滑坡,就会摧毁农田和民房,伤及人畜,甚至有时会给一个乡村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对于城镇而言滑坡通常会造成停电停产,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如果发生在工矿区,极有可能导致塌方,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发生在山区的滑坡通常会毁坏交通道路。对于滑坡而言,观测和分析各种滑坡的前兆现象,记录滑坡形成活动过程被称为滑坡监测,滑坡监测有利于及时地发现滑坡,减少损失。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各不相同,根据监测的内容可以分为,位移检测,应力应变检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放射性元素检测,环境因素监测,宏观现象监测等。
治理措施(1)采取工程措施,削坡操作,减缓坡度;(2)改变地表径流方式,从线流改成面流;(3)加大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意识。
2.3 泥石流灾害与治理原因泥石流是指因为暴雨暴雪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势险峻的地区引起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突发性刘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这是泥石流所具有的特点。大型的泥石流通常能够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严重的损害生产生活,给人类生活造成重大的损失。根据物质成分或者流域形态不同可以将泥石流分成不同的类型。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主要有:(1)
地势陡峭,坡度高差较大。(3)植被覆盖率低,堆积物松散且丰富。(3)降水集中,有突发性降水或者大量冰融水。
治理措施(1)相关的监测部门应当开展预防监测,同时普及宣传泥石流的自救知识,当泥石流发生时能够正确行动从而提高生存率。(2)各单位部门都应当重视制止诱发泥石流的人为活动,对于违反了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导致泥石流的应当及时制止,保护山地环境。(3)退耕还林,植树种林,提高植被覆盖率。(4)开展坡面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减少坡面松散物质的堆积。对于泥石流多发区,应当重在预防,在雨季来临时,做好实地考察,对于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及时疏散人群。
2.4 地震原因地震是困扰人类最久的地质灾害,同时也是在地球上发生最为频繁的地质灾害种类之一,尽管人类科技进步发展,但是,仍然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地震又称地动,是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所造成的震动,主要是以地震波形式表现出来的。
地震相对于其他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相对比较单一,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的错动和破裂,这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另外火山喷发、地层陷落、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炸等人为因素,这些都可以引起地震。
治理措施作为地震部门和地震研究单位应该根据现有因素以及科学技术的利用做好地震预报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并且尽最大努力经常进行演练。房屋建设部门以及相关的监测部门,应该做好建筑工程的防震抗震工作并且严格要求严格落实。加强宣传,警醒公民,加强抗震救灾的宣传。学校和家庭应该多普及和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如地震后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3 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人类活动都会将继续对自然界产生许多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从现在来看由于我国还未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地质环境较差,地质灾害也将频繁发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及技术的探讨有利于人们及时的躲避地质灾害,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1] 郝文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 朱兴华,彭建兵,同霄,马鹏辉.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链研究初探[J].工程地质学报[3] 李永红,范立民,贺卫中,刘海南,姚超伟,杜江丽,仵拨云,彭捷.对如何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探讨[J].灾害学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