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
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 一、 从及时性到全时性 从传统新闻学意义上说,及时性(freshness)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 事实的速率的度量。新闻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新 近"是指该新闻事件总是在离发布时间或离当下尽可能近的时刻"发生"。杂诘缱 用教謇此担 笆蓖ǔR馕蹲旁诟詹拧⒌碧臁⒉痪靡郧埃欢员ㄖ嚼此担 庵质毙 跃 氖奔淇缍冉洗笠恍 又驹蚋 蟆>」艿缱用浇橐丫 呀 趁浇榉 ⒉新闻的定时性有效地拓展为及时性,使得时效性的概念比一个世纪以前要先进 得多,但在当代,这种价值标准仍然受到了某些必要的修正/P 让我们从传统概念的及时性的理由谈起。首先,按照曼切尔(M . Mencher)的观点,新闻是高度易腐的商品,而陈 腐的新闻缺乏吸引力[1]。这 里的含义是指:新闻只有在活泼新鲜(fresh)的时候才被称之为是一种有意义的 见闻,否则它就不再具备新闻的本体内涵;众所周知的事情或是早已发生的事情, 显然是不能够在引起受众的注意力方面与那种活泼新鲜的新闻相抗衡的。
其次,在西方新闻界,由于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是一项公众的基本权力, 因此知情的及时与否,反映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越加先进的社会,就越把 及时的报道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体制来贯彻;
反之,在理念上越加落后的社会则越 不重视消息的及时披露。这里牵涉到另一个动因:越加先进的社会,生活节奏、 工作节奏也就越快,对于新闻工作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报道某一个新近发生的事 实,也就意味着它还将错过下一班车----下一批新闻。
然而,有关时效性的理论,在传统的新闻学思想中又存在有不少具有 辩证色彩的潜规则,比如:1、及时性并不代表新闻的一切。2、报刊记者不指望 与广播业的同行们在时效性上竞争。3、报纸和杂志记者在进行报道时,通常会 更多的着眼于事件的为什么发生(why)和如何发生(how),而不是着力于事 件何时发生(when)。4、有些本来应该及时报道的事件虽然过时了,却仍然有 其特殊的影响。5、对于某些新闻报道来说,为了某种特殊的原因(国家利益、 新闻道德等),牺牲时效性也在所难免。
分析一下这些潜规则,我们会在更深刻的理解及时性的新闻观方面有 所发现:1、及时性并不代表一切的观点实际上揭示了,"快"只是新闻的品质与 秩序的一种元素,而未必是首要的元素。因为新闻的主体毕竟是新闻本身,而不 是其速度。2、关于报纸和广播的不可比性反映了,不同的介质由于其技术特征的不同,应当努力避免展现自己的弱点。3、报刊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深度和阐 释上,经历了数十年来电子媒介的挑战而不衰,这反映了智性的理解始终是受众 接受新闻的本初动机之一。4、新闻应该是力求新鲜的见闻,这建立在一个相对 的概念上。对于不知道某一新闻信息的人来说,迟到的新闻尽管影响了新闻价值 的份量,但是它仍然具有某种新闻性--可以让不知道的人由不知变为知,其中, 本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仍然存在。5、某些因故不发或迟发的新闻,体现了我们 对于新闻的理解仍然要屈从它所在的系统的规则:新闻处在一个上层建筑的系统 内,而上层建筑普遍依存于国家、社会、民族或种群的利益关连之中,因为较大 的系统的要求,而牺牲较小 的系统理念,这种情形,殊为常见。典型的例子是 在刑事案件报道中,出于某种社会责任或法律义务,新闻记者一般会被要求不在 其报道当中过早暴露破案进展或披露某些犯罪的细节,尽管那些内容及其时效性 也是新闻的一部分、甚至还是较为引人入胜的部分。
本此,我们如果从网 络环境出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网络时代的新闻实践为以往传统新闻有关及时 性的规则及潜规则贡献了新的喻指:一方面它使得其中的某些法则如及时化、技 术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某些思想如单一媒介观、把关人 式的深度观进行了反拨。终于,我们可以从本质上重新给定面向未来新闻时代的 另一个关键词--全时性(timelessness)。而从观念进步的过程上来说,全时性的 理性概念的提出则受启发于BBC对于随时化新闻服务理念的明确倡议。
1997年底,在新闻全球化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 BBC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 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明确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 闻"(news when you want it )的定义[2]。这一概念的实践特征在于:1、全天候 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联系到BBC的其它改革举措,如:广播、电视、 图文电视的战略整合式发展及良好的协同作业形态,在推出BBC News24的同时 推出欧州最大的BBC On-line Channel网站,并很快使得后者在作业方法和理念上 与BBC News24达成一致……我们即可观察到,随时化的新闻服务思想既对正飞 速跃进的网络新闻业作出了理念的呼应,同时也启发我们对网络新闻自身所蕴涵 的全时化新闻观作出基本的阐释:
1、新闻的全时化观念并不主动的来自传 统媒介的实践--仅就做法而言,CNN早在1985年即已开始电视的24小时新闻播出, 但10多年间并未很快形成观念的潮流--而恰恰出自网络新闻时代的召唤。2、网 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以受众(消费者)为导向,而不再以新闻文本与故事(产 品)、或新闻机构与人员(生产者)为导向来理解新闻运作和发布(生产),这 意味着媒介的时间战略终于可以有能力真正听命于受众的"安排"或"指向"。3、 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24小时内每一个收听收看新闻的受众都有自己的特殊传受要求,因此,一视同仁、无论先后,成为媒介从观念到 技术的新闻服务指针;
在时效性上,则表现为更强调时间的纵深感和连续性,更 加及时的更新,以及更科学的专题服务与搜索服务。4、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 闻以时间战略实现了空间战略。快速发布(以秒为单位),高频度更新(以分为 单位),重复,综合(主题链接)和移动(超文本阅读),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 接受更具有历时性和历史感,而与此同时,"受众主动式"的深度优势亦展现无遗。
5、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并不只针对网络新闻或传统新闻,而是针对一切面 向未来的媒介新闻,它与泛介质(pan-media)的网络概念相呼应[3],从虚指性 的观念角度提示了未来新闻时代的最重要的特质。
因此,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观对"及时性"这一传统的新闻价值指向给予了 重要的改进和统合,使其更强烈、更深刻、更细腻、更人本、同时也更辩证地反 映了新闻的时间意义。
二、全时化的新闻采写 在网络新闻时代,全时新闻观念对于新闻的采写有着显在的规定意义 和指导作用,它把网络新闻采写在时间的概念上分成三个向度:第一层是全天候 向度的新闻采写;
第二层是全历史向度的新闻采写;
第三层是全过程向度的新闻 采写。
1、全天候新闻采写。
全天候采写的新闻思想,要求媒体在每天24小时内能够完全不间断地 "产出"新闻产品。这一点非常符合网络时代普通人群对于新闻传播的期望值;
并 且,在实践中,也更加有助于在多元化的信源环境下、总体意义上的媒介仍然能 够实现传播的"强大效果"(powerfull-effects)。而对于新闻采写来说,则意味着 媒体必须有强大的工作阵容,包括记者、编辑和技术力量。在需要时来提供新闻, 要求记者能够在任何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所反应并完成自己的采写任务;
同 时,也要求记者之间富有组织协调性,能够以接力的协作方式完成全天候追踪任 务。
全天候写作的观念,要求记者注意到某种不确定的写作语态:在新闻 文本的竞争当中,考虑到自己的写作与其他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或其他 的网络媒体的竞争,并同时具备时间战略和叙事修辞的优势。而要取得叙事上的 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吸引受众的视线,就不能把采写看成是一个止于当前的信息表达。对于全天候的强调,使得新闻机构关于新闻采写的管理已经延伸到一个 新高度:不再把新闻采写的工作认为是个体作业的累加,而是看作一个整体的互 动。要将所有层面的工作人群加以资源整合,才能使得他们在时间的调配上、流 程的组合上以及风格的统一上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体现出全天候新闻采写的真 正的竞争优势。
2、全历史新闻采写。
全历史采写要求新闻文本必须有完整的历史向度。网络新闻采写应该 满足受众对于时间向度上的无限跨越的渴望。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 然的,都有自己的宏观背景、中观背景和微观背景。这些纷纭繁杂的背景,有的 满足了对新闻的定性的阐述,有的满足了对新闻定量的认知。有的历史背景横跨 最近的几周、几个月,有的则跨越到数十年。新闻文本要能够使得受众能自如地 进出于这些新闻背景,同时又能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当前的新"前景"。为此, 新闻记者必须:(1)有能力搜寻到完整的新闻背景资料。各类主题数据库与综 合数据库、搜索引擎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为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2)有能力将 使这些资料中真正有用的部分具有逻辑性地分布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之中,即妥善 的、科学的使用新闻背景。(3)既能够在新闻的正文中合理的使用历史背景以 增强文本力量,同时又要能有意识的担负编辑的职能,包括编配全面的、理想的 多文本链接组合。(4)当在线方式的访问不能解决历史向度的所有资料问题时, 有能力以传统形式的走访来完善资料库。
在一个网络信息海量涌现的时代,受众对新闻背景的需要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加强烈。对于专注于阅读显示屏上那些数百字的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 仍然不觉得枯燥和简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显示屏的背后往往有着超乎寻常 的历史穿透力:他们可以向文本内及四周的超链接提出问询,而记者全历史的采 写则能够以超文本立即回答他的悬疑。
3、全过程时间采写。
全过程采写要求对特定的新闻事件的后续进程保持恒久的兴趣。当今 世界瞬息万变,新闻层出不穷,而新闻媒体则首先是在发布量上面临挑战。在网 际,大量的新闻尤其是其滚动式的展示令人目不暇给。对于受众来说,一方面领 略到了信息时代快捷的信息传播技术,另一方面又常常感觉到对于新闻的认知、 接受开始出现阻滞。这种阻滞来自三个方面:(1)新闻太多,无法消化。(2) 尽管可以随时上网,但由于不是全程关注,因此对某些重要新闻无法全面跟踪其 进展。(3)对于所跟踪的新闻事件,又常常因为信息量太大而难以领会或记忆。 这样,就给网络新闻的采写提出了科学应对的要求:(1)面对大量 的新闻内容,写作时要区分主次,做到繁简有度的写作。(2)在此基础上,要 有余力全程跟踪某些重点新闻事件,做到对后续消息无所遗漏、即时发布。(3) 既在写作上花时间、下功夫,又在编辑上精心推敲,确保使全过程的特征与全历 史、全天候的特征密合无间。(4)对既有的大量跟踪报道或后续文本,也需要 突出重点,方法上包括:(A)作重点篇目或栏目推荐;
(B)有简编版面或栏 目;
(C)在超文本结构上"推"、"拉"结合;
(D)有最简练的"最新综述"。
三、全时化的新闻编辑 在网络新闻工作中,写作与编辑的职责常常是一体化的,因此,在谈 到全时化的新闻观念问题时,我们还有必要从编辑岗位的角度,阐释全时编辑观 念比之于以往的及时编辑观念的不同。
1、"三个向度"(全天候、全历史和全过程)的全时化旨趣,在网络 新闻的编辑工作中同样存在。
"及时"编辑观念强调快速,而"全时"编辑观念强调的则是恒常。前者 表达时刻的概念而后者则诠释完整的时间。显然,我们在作网络新闻的编辑时, 虽然也不得不考虑速度、时效性的问题---甚至比以往的新闻传媒都更加重视在第 一时间内对新闻作抢先发布,但是更加重要的一个议题是:我们能否进行全天候、 全历史和全过程的信息编辑服务。
全天候向度的编辑要求我们不把编辑工作看成某一天的某一时段的 任务,而是看成是二十四小时、甚至是超二十四小时的滚动版连续操作----因为 我们的新闻受众有可能会处在世界的各个时区,并且都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生活 习性,他们对于新闻的阅读是随时随地的行为。全历史向度的编辑则要求我们把 任何新闻都看成是对整段的历史线索的追寻。任何一则新闻都并不是刚刚才出现, 而是由来已久。从此刻向以往作回溯,在漫长的时间段里,大量的新闻事件发生, 也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产生,那些与编辑对象有类似的、关连的、或能够对其作出 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全历史编辑工作的内容。我们把它们放置成链接,编成专 栏、专题报道,也可能会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更大规 模的跨平台的新闻战役。全过程向度的编辑是一种跟踪、一种对未来的俯瞰,它 要求编辑在做眼前工作时能面向将来,这也承继着全历史向度的对时间的态度。
我们把任何一则新闻都看成是对在历史里飞驰向前的事物的报道,眼前的新闻将 以飞快的速度和常变常新的面目,不断的出现在当前对该新闻有兴趣的人面前。最为深刻的一种编辑思想是,我们不是在编辑新闻,而是编辑历史;
我们也许并 不是真的只在为某一个或某一群受众服务,而是在为时间服务。我们并不是对眼 前的信息作编辑,而是在为全球化的信息仓库提供未来的查询。
从及时化的编辑思想到全时化的编辑思想,看上去只是字词上的差别, 但它对于观念的调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早已不再是一个确 定的新闻任务,而是一种充满着不确定的责任与压力的使命。
2、网络新闻的全时化编辑带来了丰富的有关时间技术的思考。
如前所述,网络新闻的介质属性决定了其技术属性,如果你所编辑的 内容不仅仅包括文字符号,还要有图表、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
不仅仅有当下, 而且还要有过去和未来,那么,网络编辑就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的文本属性所带 来的复杂的技术要求,时间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时间技术在网络新闻的编辑中, 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起作业形态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绝对时间。网络新闻绝对时间的长短,通常是指某一个新闻文 本的的延时性。我们给予一个新闻文本多长时间的主动展现,这种延时设定,是 在以一种非常典型的非语言的符号方式,表达我们对于新闻的编辑眼光和新闻价 值取向。
(2)及时度。及时化的程度,也就是对于新闻时效性的讲求程度。
如是否是在第一时间上传?是否使用了有强时效意味的编辑手段:短新闻、标题 新闻、字幕、在线通告、插播或实时转播?等等。
(3)后续度。后续度就是对连续报道或深度后续报道的实施程度。
是否做了后续的新闻跟踪?是否有深度透析、新闻预测、阶段综述?这反映了编 辑在时间向度上对该新闻的重视程度和对题材的把握能力。
(4)首发时刻。首发时刻体现了编辑对于某些静态新闻的首发时刻 的控制与设计。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只讲求及时性的效果,对于某些静态化的新 闻稿件,如环境考察、就业问题等,这一素材和文本应在何月、何日、何时,在 星期几,在哪一贯频道,在白天或夜晚的哪一个时段报道和发布?能否对当时某 一个新闻事件有跟随效果?能否引起更强的阅读效应和交互效应?这些问题都 将引发编辑对首发时刻的选择。
(5)相对时间。当两条新闻以同样的时间长度、同样的时刻、同样的版式作发送时,它们仍然会有时间意味上的不同,因为网络新闻时间并不仅是 时间的绝对值,还包括受众可能会接触或浏览的机会时间。是否发布在第一条? 是否在主频道里有链接?是否以其他的信息来推荐该新闻?是否以多媒体的形 式来吸引受众?……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网络新闻的时间成本计算和时间战略技 巧问题,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网络新闻编辑基于全时化新闻观念的特殊旨趣。
[注释] [1]、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138页,新华出版社,1998。
[2]、彭兰:《数字化时代的BBC》,载《国际新闻界》,1998(2)。
[3]、杜骏飞:《网络新闻学》,1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