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价值内涵中的民法论文
社会价值内涵中的民法论文 一、正确理解民法领域的几对范畴 要准确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就必须联系民法的原理,原则和规则 来加以区分。如对原则一词的词义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 英语或拉丁语中,原则的核心意思都是根本准则。原理是原则的上位,原则是规 则的上位,这样看来从原理到规则的概念外延是由大到小,依次递减。如,民法 自治属于民法原理,即民法的根本原则,平等、公平、诚信等属于民法原则,即 民法的基本原则。下面着重阐述民法的基本原则与民法具体原则和民法规则的含 义与区别。1.三者的概念 关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拉伦兹指出“:整个法秩序(或 其大部分)都受特定指导性法律思想、原则或一般价值标准的支配”[1]。知名学 者李开国认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的根本要求,贯穿 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 则,是民法精神实质之所在”[2]。虽然他们观点和表述有所差异,但有许多方面是 一致的。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的灵魂,它是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规则,它像一只 无形的大手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民事法律具体规范落后于社会发展时, 它将填补漏洞,从而克服法律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基本原则对于民法规 范起统率作用。任何对民法规范的解释,任何对民事行为的合法性的判断,只要违 反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违反民法,就是无效的。所谓民法的具体原则,是指在民法 域具体法律关系领域内的规则,它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在该法域具体法律关系领域 内的展现。比如,公平原则在合同法领域表现的具体原则是等价有偿原则和显失 公平原则;
而在侵权法领域表现的具体原则是公平责任原则,完全损害赔偿原则 和损益相抵原则。民法的法律规则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民事法律 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即法律学界通常所说的民法法 律规范。
2.三者的异同 民法的具体原则与基本原则一样,不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但具体原则与 基本原则相比,不具有基本原则那样的普遍性、最高命令性和高度抽象性。民法 的规则与基本原则相比,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指示人们在具体的情况下应当为什么、不应当为什么、可以为什么,否则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 责任,也即规定了具体的权利、义务及相应的法律后果。而基本原则则不同,它 并未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模式,也未指明法律后果。不过,法律规范是以 基本原则为指导的,它将基本原则具体化,并将之与一定的法律后果相联系,从 而实现基本原则的命令性。正因为此,在具体适用法律时总是先根据具体事实寻 找可适用的法律规范,仅在无具体法律规范适用时由法官依据法律的具体原则、 基本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谈民法的基本原则离不开民事法律关系,而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 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 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条件。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这三要素是任何国 家研究民事法律关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由三要素出发,笔者认为任何国家关于 民法的基本原则应包含共性的三个基本原则,主体上是民事主体平等原则,在内 容上是公平原则,在客体上是意思自治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我国民法有着其他国家民法共同的基本原则,也必然有不同 的原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没有共同的基本原则,就不能称之为民 法;没有不同的基本原则也就谈不上中国民法。我国基于传统,非常强调国家政策 的作用,把它作为法律补充原则。下面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谈我国民法的基本 原则。
(一)共性原则 1.民事主体平等原则 该原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它是民法得以成为民法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法 为私法的依据,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标志。平等原则在现行法上的根据,首 先是《民法通则》第3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其次是《合同法》 第3条: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 意志强加给对方。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公民的民事权利能 力一律平等,不论其在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除法 律有特别规定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限制和剥夺。第二,不同的民事主体参 与民事关系,适应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即使是国家作为民事主体也不例 外。第三,民事主体产生、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平等协商。第四,民事权利平等受法律保护。
2.公平原则 公平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社会正义的表现之一,一个社会要做到 公平主要体现在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上,也就是说公平在于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行 为与报偿相称。公平是人们对社会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 念可以起到净化社会环境,支撑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法与公平有着天然的联系。
法的产生必须以一定的公平观为依据,统治阶级之所以需要法,是为了维护自己认 为的公平关系,法是一定公平观的具体体现、标准,公平观是法的思想基础;
而公 平也离不开法律,一定的公平观,一定的公平关系只有体现为法律,才能得以实施 和保障。《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 信用的原则。”而《合同法》第5条再次强调:“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 方的权利和义务”。
3.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 动的基本准则[3]。意思自治原则又称自愿原则,是指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 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它具体体现为结社自由、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遗嘱自 由等方面。它是民法的重要指导原则,是其他民事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奠定了 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基础地位,民法的主体制度就是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 形成的,因为法律赋予并且保证每个人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为特别 是合同来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有行为能力制度。而法律行为和 代理制度则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展开,是实现意思自治的工具和手段。意思自治原 则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它赋予民事主体在法律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这些 自由包括做与不做,选择内容、相对人和行为方式,处分权利及救济方式。其二, 它允许当事人通过法律行为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此为民法的任意性调整方法, 也就是说它不确定具体的行为准则来要求各个民事主体照此行事,而是划定一个 界限和范围,允许民事主体在此范围内自由行事。其三,确定国家机关干预与民 事主体的行为自由的合理界限,只要民事主体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定,国家不得干预。当然意思自治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当事人在意思自治时要 诚实信用。正基于此,有些学者把诚实信用当作意思自治的应有之义[4]。而从诚 实信用原则出发又要求权利不得滥用,即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反 面规范[5]。总之,由意思自治原则我们可以引出诚实守信和权利不得滥用两个 原则。(二)个性原则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民法也不可能穷尽民事活动中的所有行为,因而就 需要有补充原则来弥补民法调整的空白。所以,我国把国家政策作为法律的补充 渊源,即在法律没有规定时,民事活动应遵守国家政策。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社会价值 目前,举国上下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最终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而民法基本原则为早日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奠定法治基 础。首先,民法的平等原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民法的平等原则,是对民法 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最为集中的反映,也是对宪法赋予的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原则的具体化。平等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不可 少的前提条件。民法的平等原则作为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建 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平等原则要求,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之间无等级之分, 必须以平等的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任何一方都没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特权, 即使是国家作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也应和其他民事主体一样享有平等的法 律地位;
在权利保护上,任何民事主体依法取得的民事权益均受同等的法律保护。
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相互尊重的社会氛围,才能避免和减少 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其次,公平原则是 建设美丽中国的可靠保障。公平最早是道德的范畴,但随着私有化与社会化大生 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公平也由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成为法律所追 求的价值目标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民法作为保护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 关系的部门法,是法的公平价值和正义原则的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是实现社会 和谐的法律保障。而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公平原则,其核心在于充分而公正地 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通过利益分配的公正最终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之目的。最后,意思自治原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自愿也即意思自治, 它是建立在19世纪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一项民法原则。这一原则对实现资本主义商 品经济的自由竞争,维护个人自由与尊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其法律内涵而言, 是指民事主体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市民社会生活,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 不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其他民事主体的非法干预。自愿原则强调对主体权 利与自由的尊重,阻止权力的不当干涉。这是构建美丽中国,推进民主法治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中国的必由之路。
作者:杨勇 工作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