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活动双主体思考
教学活动双主体思考 摘要“双主体”之间的交往是目的型的,其交往的信息内容、媒体、组织形 式和具体场景,不仅受教师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制约,而且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而 教学目的往往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反映着社会对教学的要求。关键词教学活动双主体学导互动 一、“双主体”关系的界定 所谓“双主体”关系,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在体现教师教的主体作用的同 时,又体现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教师和学生同是教学活 动的承担者与参与者,二者的区别只在于:一是教授主体,一是学习主体,其教 授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有自己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构成同一教学过程的两翼,发挥 着不同的作用。固然,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和主体行为的养成决非自发形成,需 要教师的教授、引发和指导。但是,教师的主体行为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主体行为才能发挥效用。这正合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由此看来, 教学过程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学的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 的任务,也是教师的任务。教师为学生的学而存在,为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 主体地位而发挥着教授主体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学生 的主体行为对教师的作用构成了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的 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向学 生提供知识、信息,展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方法的同时,还自觉不自觉 地以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风格、气质风度、价值取向、观念态度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以自己的认识、言语、行为、态度、情绪影响着教师及其教 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这种互动关系是一种动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过去,人们常把教师比做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 别人,以此激发教师的自豪感,但是也不可否认地滋生了“教师吃亏论”。其实,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活动中无亏可吃。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从中可以照见 自己,进而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学习是教师工作的 一部分,教学活动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一旦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态 度、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了冲突,交流受阻,或教师一方居高临下,凌驾于教学活 动之上,学生处在被动状态时,其教学过程虽在进行,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就 微乎其微,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了。从社会学角度来审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交 往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二者都是交往主体。“双主体”之间的交往是目的型的, 其交往的信息内容、媒体、组织形式和具体场景,不仅受教师和学生身心特点的 制约,而且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而教学目的往往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反映着社会 对教学的要求。“双主体”交往也是民主型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交 往参与者,需要自立自尊,也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建立起积极、平等、融和的 人际关系。如果任何一方或个人片面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强调自己的自由发展, 而置社会制约、集体影响、他人利益于不顾,都将导致交往的解体。此外,“双 主体”交往还是多边型的。教师个人和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教师群体、教师个 人和学生群体、学生个人和教师个人、学生个人和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教师群 体之间正当、合理的交往,应该受到尊重并加以倡导。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交往,却忽视了学生与学生的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甚至视教学活动中学 生的某些正常交往为消极的破坏行为而加以扼制,实则这种交往是重要的教学资 源。同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具有相容性、可接受性,更易内化。现代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活动中有三种学习情境: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目前,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开发和利用得最不够的一种,而它却是教学活动的 主流。现代教学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向,就是教学置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正向互动的主体背景之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取消 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交往,就取消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延缓、推 迟了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进程。
二、“学导互动”的优势 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关系的确立,为引入“学导互动”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条 件。所谓“学导互动”,就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以课堂讲授、讨论为主要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主动探 究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学导互动”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传统教学策略的改变。在教 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种:指导的策略和发现的策略。前者就是教师按 照教学要求,事先制定教学程序,学生主要在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直接指导下学习。
后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查阅并分析有关资料,最后得出相 关结论,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领悟知识的真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 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简单、实在、被动的反映, 而是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积极地输入、输出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而是要过滤和同化新信息,并且整合 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学导互动”教育理念正体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它具有 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反映“学导互动”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不仅成为 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成为探索知识的殿堂,把原来单向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 的、互动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 轻学生参与,重知识结论的记忆轻问题的探索过程等现象。“学导互动”注重培养 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功能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反映“学导互动”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中,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这种教学法采取的是双向沟通的 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听教师授课,而且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与教 师、同学共同探索知识,使课堂教学由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探索知识的过 程,让学生由以前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是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方式的不断改 进、教学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 学中不能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
教师在 教学中不但不能回避或绕开难点,相反,应当大胆而积极地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难 点展开分析,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上课过程中要有较强的教学技巧和课堂 控制能力。这些要求都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授课能力。这既 是“学导互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进一步促进 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导互动”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 贯彻“学导互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关键所在。认真进行教学方 法设计,有助于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情境教学。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特定的情境中,设身处地 地思考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介绍相 关理论观点并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根据情境提出 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步,学生讨论、分析;
第四步,在学生充 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整理和总结。
案例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 习、研究的方法。第一步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案例,所选案例必须既符合教学内 容,又有现实意义,时代感强;
第二步是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让学生独立做准备;
第三步是阅读、讨论;
第四步是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开设 补充与提高性讲座等。
问题教学。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终得 出结论的方法。主要步骤是:问题设置――提出问题――讨论分析――进一步提 出问题――进一步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在这种模式 中,有两次提问、两次讨论分析,它们是一个整体,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基础上的 推进和深入,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简实效, 并且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既不要太简单明了,也不要过于高深,还必须层 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
辩论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论题,组织学生辩论的方法。教师要 在课前布置论题,让学生在课余找资料、做准备。辩论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 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 兴趣。教师既可加入到学生的辩论中,也可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进行引导。但 在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