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扬州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 (一)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增大(1)产业发展活力 增强2012年,扬州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经过几年的推动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累计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6 家,开建23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建成面积351万m,而智谷、信息产业基地、西 区职大南广场等19个综合体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累计入驻企业1082家,全年实现 43.43亿元销售收入,产业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2)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12年 到2016年(见表1所示),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3198.44亿元增加到 4520.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产值比重也从43.5%增加到了44.7%,而三新产业产值 更是从976.2亿元增长到了1623.7亿元。2016年,扬州共有522项企业产品获得省 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产品数几乎占全省总量的10%,位列全省第二位;新增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102家;
高新技术产业在建项目523项,完成投资539.9亿元,同比 增长22.6%,占工业投资比重提升30.9%;
再从产业领域看,仪器仪表、电子通 讯设备、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3%、 10.3%、23%、14.8%,充分说明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正不断增大。2、高新 技术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研发能力显著提升(1)大力引进人才,建校企研发 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2016年,扬州实施新一轮“科教合作新长征”以及“科技产 业合作远征”行动,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23项,新建校企联盟155家,共累计引 进博士以上人才257人,其中一半以上在科技综合体就业;
新增3家国家级孵化器、 11家省级以上的众创空间,更是新引进南邮扬州研究院、重庆市科研院扬州分院 等研创中心46家,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61家、科技服务机构104家,省级“两 站三中心”42家,科研能力大增,仅2016年全市就有27043件专利受理量,其中 13253件获得专利授权。(2)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增长国际上衡量某地区科技投入 力度的常用重要指标――RD经费与GDP的比值,也是衡量某地区科技实力的重 要依据之一。扬州RD经费与GDP的比值近几年逐年增长,2008年为1.7%,2009 年为1.8%,2012年首超2%,而2016年已经达到2.4%。科技投入力度增加,带动 了产学研、高新技术、新兴战略产业等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智能装备两类制 造业由于在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 势产品,对两者投资增势迅猛,分别同比增长131.2%、56.6%,并开始突显特色 产业优势,科技实力增强。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显著优化2016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在海外畅销,出口交货值达376.7亿元,同比增长39.5%,占规 上工业出口比值30.6%。从行业的出口交货值看,新能源制造业出口203.7亿元, 同比增长94%;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出口63.9亿元,同比增长22.5%;
智能装备 制造业出口30.3亿元,同比增长3.8%;
医药制造业出口12.6亿元,同比增长2.9%, 出口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4、高新技术产业相关载体建设日趋完善2016年底, 扬州高新技术产业相关载体已经建设完成包括1个国家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 1个国家开发区、1个国家农科园、8家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创新园区体系;
累计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52家,比三年前的总数翻番,累计拥有国家级企 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形成以国家级高新区为骨架,数控金 属板材加工、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等先后被认定的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为 血肉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一体化平台,载体建设日趋完善。
(二)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1、扬州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相对偏弱(1)产业总产值跟全省相比,占比 偏低2016年(见表2),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67125亿元,其中扬州为 4520.0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6.73%,仅排在第8名,而苏州以14382.0亿元产值排 在第1名。扬州与苏州相比,仅占其产值的31.43%,差距之大可见一斑。(注:
由于淮安2016年产值数据没有更新,这里用的2015年的数据代替,不影响扬州的 排名)(2)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在全省占比不高2016年,江苏省有1.2万家认 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4133家落户在苏州,超过了全省三分之一,而扬州累计 总量才706家,分别占全省5.89%、苏州的17.08%。由此可见,扬州市高新技术 产业规模在全省排名偏后,与苏州等排名前列的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规模 有待进一步扩张。2、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不够扬州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 零部件生产、原材料加工的企业居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竞争力强 的企业产品相对偏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产品生产核心技术、关键性零部件、工 艺装置的研发及配套能力较低,过多依赖于技术引进,而缺少对技术的消化吸收 和创新,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尽管扬州RD经费与GDP的比值近几年逐年 增长,到2016年达到2.4%,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活力,但是由表3可知,2.4%的研 发占比在全省仅排第7,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仍相对落后。3、高新技术产业区域 发展不均衡,偏向集中由于数据搜集有困难,本文将通过2015年扬州市各区域高 新技术企业交税情况来考量其发展实力(见表4)。通过表4可以看出,扬州市高 新技术产业企业主要集中江都和高邮,合计占75.95%,广陵区占4.04%,邗江区 占8.12%,宝应占4.48%,仪征占6.33%,充分说明扬州市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4、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扬州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不到5千万元人民币,且创建时间没几年,规模较小,没办法通过股市融资;
净资产额达到6000万以上的 企业数也不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也比较困难;
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有限制,种种原因使得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筹集资金 被迫选择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行为由于是非正式渠道,缺少法律保护,“高利”、 “违规”等现象普遍存在,融资成本偏高,不利于企业资金的长期使用,因此也不 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5、产业集群化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扬州高新区虽然在空间 上集聚,但由于区内入驻的许多企业主要是为了享受区内优惠政策,彼此孤立, 没有根据前后向的生产关联性去协同发展,很难形成产业网络一体化;
产学研合 作机制不够完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未能相互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联 系少,使得只有一小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缺少能够引导产业链发 展的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产业之间关联度低,使得产业 很难拧成一股集聚力,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集群效应不理想。
二、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扬州市政府需要政策干预,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引导资金、资源要素合 理配置,推动“产、学、研、政、企”联合创新机制,促成扬州高新技术产业进一 步发展。
(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继续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在人才吸引、长期借贷、财政补贴等已有的政策措 施,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普惠优惠扶持政策体系;
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高 新技术产业相关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强化“产、学、 研、政、企”之间的联系度,从而在生产资源要素比如用地指标等方面合理化配 置。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制定差异化政策,一方面支持并鼓励 那些还处于新生期的创新型企业,提高其发展动力和信心;
另一方面,鼓励实力 雄厚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外构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网络,加强国 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二)合理引导,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合理规划,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到高新技术企业,大力促进质押融资、 产业链融资等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让企业在 新生期、成长期减少资金的后顾之忧,培养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 承接的优势企业,强化产业链建设。(三)增加研发投入,钻研自主创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政府科技投入比例,对于一些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制定 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产业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 作,加快搭建一批集研发、监测、科技孵化器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集聚科 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有效科技资源, 包括国际科技交流,搭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的平台,共同钻研出创新技术,努力 减少关键材料和核心设备依赖或落后的现象,培育产业的创新技术优势,提高产 品附加值,培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四)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扬州各区域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合理规划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在推进宁镇扬同城化、“一带一路”、跨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各区 域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市场互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联合协作,“抱团式发 展”,区域间紧密联系,有助于协调区域发展,更能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陆佳 陈伟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