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各地教育厅长、教委主任谈2004年教育发展
各地教育厅长、教委主任谈2004年教育发展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中国教育经过2003年努力实现可持续 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向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年末岁首,中国教育报的 记者们分头行动,采访了各地教育厅厅长和教委主任,聆听他们对新一年工作的 打算和思考。东北振兴:扬教育之帆 黑吉辽,由于地缘关系,相见本就格外亲切。由于有了2003年“振兴东北 老工业基地”这样重大战略的出台,使三省教育厅长在年终岁首碰头时更感话语 投机。同样的历史机遇、同样的使命感使他们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1.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话题首先从“振兴东北”战略的重大意义引出。
吉林省教育厅厅长李军难掩兴奋,他说,国务院正式将“振兴东北”列为国 家发展战略,这表明,继珠三角、长三角和西部大开发之后,东北已成为中国经 济的“第四极”。为什么这么说呢?回顾2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会发现,20年前,建 设深圳经济特区的计划,带动了整个珠三角的腾飞;
10年前,重建大上海的计划, 使长三角迅速迎头赶上;
4年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西部立刻吸引了世界的 目光。正是这三个发展战略的出台,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20年高速发展的奇 迹。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一个问题:中国能不能继续高速发展20年?可以说,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出台就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拉动力,带动中国 经济整体高速发展的重任已落在了东北振兴的肩上。
正是因为有了对“振兴东北”战略重大意义的一致认识,在不久前教育部召 开的年度工作会上,三位厅长才会有个不谋而合的建议,希望教育部在制订《2004 年工作要点》和今后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路时,充分考虑到“振兴东北”这一国 家重大战略的落实和衔接。
2.立足教育服务 “教育服务”这4个字是三位教育厅长在“振兴东北”战略框架下给自己的准 确定位,也是近一段时间里他们想的、做的最多的事情。辽宁因其产业结构的优势,在振兴战略中暂时走在了其他两省的前面。相 应地,为“振兴东北”战略提供“教育服务”,辽宁也是最早行动起来。辽宁省教育 厅厅长张德祥告诉记者,早在国务院调查组为振兴东北战略的出台到省里调研时, 辽宁省教育厅就开始了《教育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的准备工作。7 月11日,制订工作正式启动。由于准备充分,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征求意 见稿,在省内各厅局中是最早的一个,“实现振兴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需 要大量的人才保障,教育工作必须走在其他工作的前面”张德祥这样说。
经过调查,辽宁教育厅得出这样的结论:辽宁虽然拥有雄厚的人才基础, 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科类结构失调,特别是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密切相关的电子 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10大领域人才紧缺。
人才的层次结构也明显失调,2007年前,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 型人才急需补充500——800人;
掌握高新技术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要补 充10万人;
具有高级专门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需要补充15万人;
具有中级专门技能 的实用型人才需要补充20万人。摸清了需求底数,教育厅提出,今后几年,紧紧 围绕10大领域,实施4个层次的“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并细化为12个项目, 落实到各地各校。此外,省教育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辽宁大中型企业有数百家, 这些企业的研发力量明显不足,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不到2%,为此教育厅提出, 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攻关,发挥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带动功能和 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功能,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振兴工程”,按企 业和高校的特点,实现无缝对接。
记者翻看了辽宁省教育厅的这份行动计划,48页的报告中,有调查、有建 议、有项目、有目标,看得出是下足了一番工夫,“我们光调研材料就可以装满 一卡车”张德祥笑着对记者说。这份行动计划,对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教育部门也 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洲告诉记者,他们厅里制订的“紧 缺人才培训计划”和“科技培训”计划也受到了省里的基本肯定,现正在落实当中。
3.难题不可小视 谈到明年的工作,三位教育厅长虽然都满怀信心,但也不约而同地提起现 在面临的困难。
企业学校剥离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后,教育部门首当其冲要 面对的。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必须轻装上阵,改变以往企业办社会的状况,但是 剥离的过程,却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上任后,身边有两个定时炸弹,一个是企业办学,一个是二级学院”。
李军厅长就这样说,“交通部门发文,系统企业所办学校全部移交当地教育部门, 但咱教育部门这讲的是在职,他那里讲的是在册,让我们怎么办?”教师接收是 个大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但教师接收过来了,相 应的财政支持却没有跟过来,教育部门也很难办。
这一难题同样也困扰着张永洲和张德祥两位厅长。张永洲说,拿黑龙江为 例,企办学校有3150多所,在校生80多万,教职工16万,占了全省的1/3,一年 支出要44个亿,这么巨大的资金数额,没有国家的支持,根本解决不了。为什么 这么讲?一是因为教育部门确实接不过来,二是这些企业为国家做出过很大贡献, 国家也应该为企业的轻装上阵提供支持。
张永洲还说,不只是教师的接收问题,企办学校的危房改造也是一个大问 题。近5年来,企业对所办学校基本没有再投入,甚至原有的资源还有所流失, 现在黑龙江省的企办学校D级危房面积有50万平米,维修的资金从哪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教育的振兴,否则振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更谈不上教育为振兴战略服务,这也是东北三位厅长的一致看法。
西部攻坚:解投入难题 西部“两基”攻坚的“瓶颈”是经费保障。如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成为西部教育行政“一把手”盘算的头等大事。
毋庸质疑,西部“两基”攻坚的“瓶颈”是经费保障。岁末年初,如何加大农 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成为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一把手”盘算的头等 大事。
1.投入保障是大事 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杨泉明的话说,自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以 来,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人口大省,在相当一部分县财政无力担当教育经费投入 主体责任的情况下,中央和省级必须加大政府公共投资中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同 时,在实行“以县为主”体制的前提下,明确乡镇和村的责任。农村中小学实行“一 费制”后,生均公用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尤其显得迫切,如果没有这一部分经费的支撑,仅仅依靠杂费,很多农村中小学维持运转都会出现问题。
云南省下一阶段的“普九”攻坚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剩下没有“普九”的县全 部是贫困面大的县。对于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天淳来说,2004年最大的难题就是 怎么在历年“普九”攻坚欠帐30几个亿的情况下,确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2%。
在青海省,绝大多数的县,工资都是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的,加大对 教育的投入,确实勉为其难。
新的一年来临,青海省教育厅厅长杜小明最感为难的是中小学校舍严重不 足,“双语”教学质量急待提高,农牧区教师住房短缺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无一 不与经费保障密切相关。
2.再难也要践行 尽管经费保障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最令人头疼的话题,但是,在“中央下决 心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面前,最大限度地保障经费,促进西部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了大家共同努力和实践的目标。
重庆市目前已经通过财政超收为黔江地区解决了6800万元农村教育经费, 今后财政超收部分将大部分用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另外,重庆市今后还将从耕 地复垦费成本节余、城市住宅建设配套费中划一部分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
据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介绍,2004年,贵州省要对100个极贫乡镇(农 民人均年收入在800元以下)的30万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措施:免杂费 1320万元,由极贫乡镇所在县用县财政资金补贴;
免书本费2640万元,由中央免 费提供教科书专款解决;
生活补贴1500万元,由省财政厅、教育厅、省扶贫办划 比例筹措解决。2004年农村工作中,还不能普遍实行“两免一补”。在14个“两基” 攻坚县中,普遍采取捐助工程方式,许多县实行“321”工程:县级干部包3个贫困 生入学;
科级干部包2个,一般干部包1个。另外,就是在沿海对口帮扶城市的捐 赠资金中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
实施“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即实施“3133工程”(建设300所优质小学、100所优 质初中、30所左右优质示范高中、30所左右优质职业学校),是宁夏自治区教育 厅厅长蔡国英2004年的案头大事。这项工程的经费保障主要通过争取中央经费补 助一点、自治区筹措一点、市县拿一点、学校借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解决。在新疆,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因此, 尽快提高“双语”教学师资水平是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2004年最关 心的大事。为达到今后15年内基本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新疆把师资培训作为 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自治区财政每年将拿出5000万元左右用于“双语”教学 师资培训工作。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承 诺。新年伊始,作为教育行政的“一把手”,他们的承诺已经开始践行。
长三角联手:破体制藩篱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育、文化发展的黄金地 带。2003年江浙沪三省市签定教育合作协议,共享教育资源,引起了全社会的广 泛关注。江浙沪地域相近,人文相亲,在如火如荼的一体化进程中,频繁的高层 互访使这三省市的教育领导之间有了一种高度的默契。
1.共筑教育高地 谈起长三角的教育合作,三地教育领导表现出难以掩饰的自信。“信心来 自三地领导思想观念上的高度一致。”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说,增强教育为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建立长三角合作机制,是三省市的共同决 策。
2003年江浙沪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之间进行了频繁的高层互访,在交流中 他们感受到抓住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突破狭隘和封闭的思维束缚,共筑中国教 育高地是苏、浙、沪三省市共同利益所在。
“此次合作意味着三地教育开始冲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上海市教委主任张 伟江指出,这种冲破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然,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整体效应,三 省市教育的全面合作,将为长三角经济腾飞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说,“地域相近为三省市共享教育资源,加强教 育合作带来了便捷与可能。”“三省市的教育合作,实现了在更大区域内教育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指出,以前三地教育单位之间也 在积极探索合作途径,但是三地政府主动介入教育合作领域,通过制订协议来推 动合作范围扩大和不断深入,能使各自的教育投入产生最大效应。也正是因为有了思想上的一致认识,在三省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长三角 的各项政策也表现得更为宽容。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认为“打造长三角教育 高地,宽容的政策为三省市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育上的合作是中国教 育改革冲破体制性障碍的试点,同时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生机和活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三方“共赢”。
2.教育合作步步深入 “目前教育合作显效最快的是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 斌泰说,江浙沪三省市成立“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利用三 地高校毕业生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差异,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 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三省市的经济发展服务。这些仅仅只是教育合作开始 的第一步,未来的合作空间将更加广泛。
三地教育合作主要实现几方面良性“互动”,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江苏 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均表达了这一看法。一是互通,建立实时交流互通的信息平 台,消除由于信息不沟通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是互认,两省一市关 于教育方面的有关认可或评估,可以互认,不需要进行重复认可,从而降低人才 流动、使用上的行政成本;
三是互流,三地实现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
一方的优秀师资到另一方的学校上课,高校的校长、院士来兼职;
大家进行广泛 的教学科研合作;
一方为另一方的办学单位提供土地、校舍和教学设施等。三地 教育资源共享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叠加效应。
“如何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实是我们更为看重的。”上海市教委主任 张伟江说,我们现在正着手三地联合的科研攻关计划,希望能够集大力通过三地 合作承担国家的重点项目。在这一点上,三地思想观念高度一致,为此开通了“全 绿灯”通道。但是这对国家原有的体制也产生一种冲击,能否联合申请项目,还 要突破包括评价机制和科研申请体系在内的种种障碍。
3.人才流动良性循环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上海人才高地 的集聚效应,近年来出现的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上海的趋势引起了一些专业人士 的忧虑。然而,谈到长三角人才的合理流动,三地的教育领导却满怀信心。
“不必要担心人才资源会向上海大量涌入。”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指出,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最多四到五年,这种无序的状态就会变得有序,这是市场 机制下的必然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对此信心十足。王斌泰认为,在市场机制下,随 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对人才实行社会化管理,必将引 导人才的合理流动。目前江浙沪取消毕业生户籍限制正是在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 造积极的条件。
有人用“飞越太平洋,深如玄武湖,活似钱江潮”来形容长三角的精神特征。
长三角的精神财富,单看能量有限,合起来潜力无穷。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 胸怀,江苏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积淀,浙江的灵活经营和市场意识,三种精神相结 合,取长补短,为21世纪的长三角注入强大的动力,三省市的教育决策者们正为 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推波助澜。
广东省教育厅长郑德涛: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广东教育发展不均衡非常明显。既有教育高度发达的珠三角,也有分布着 全省60%小学生和近一半中学生的广大东西部山区,“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很重。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时代,农村教育不抓不行。教育必须走均衡发展之路。
重庆市教委主任欧可平:西部农村教育投入是大事 在重庆这样一个山区多库区多的城市,要保障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加大各级政府投入是当务之急。保障税费改革三个增长、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 造有足够资金、保障“普九”欠帐不会影响到农村中小学正常办学,这是一件大事。
安徽省教育厅长陈贤忠:乱收费就得彻底治理 我当了11年教育厅厅长,不明白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要治理的教育乱收费 屡禁不止。教育乱收费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要继续呼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同 时也应该下决心将治理乱收费进行到底。
河南省教育厅长靳宝拴:高校教学评估要结合教改 5年一周期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对地方大学指导作用非常明显。但这种 质量评估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河北省教育厅长蒋笃运:要创设利于发展大环境这些年,教育发展离不开内外部环境支持。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学会 辩证看,不能以偏概全。没有良好环境,教育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