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
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 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篇一 《对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培养的正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 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关键是 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 的理念。关键词: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群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 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 可再生资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 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 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 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 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 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 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 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它是新形势下人 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 培养环境意识,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 教育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保护人类环境。
一、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确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 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五条,把“保护环境” 确定为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将自然环境道德纳入道德教育之中, 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教育对象。这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 和谐共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代 价的,如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等等环境问题,这不但现实地影响着人们的 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在人们的精神上、思想上导致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 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 是生态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究其原因,环境道德教育滞后与不力是导致当前环 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宣传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也是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然而,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还相当薄 弱,大学生普遍的环境道德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为此,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势在必行。
二、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倡导大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用“人类相对中心论”取代“人 类绝对中心论”。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 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 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倡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 造成资源的枯竭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 标,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都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倡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 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首先要 正确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 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倡导环境道德重在实践,从自我做起。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 边小事做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整个校园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 气。
三、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路 (一)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理论教育 首先要把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告诉大学生,包括环境道德的提出、内 涵、原则等等,同时深入宣传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 主张,使大学生理解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深刻理 解了环境道德的理论、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广泛的生活领域内正确地履行道 德义务。
其次要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 是抽象的。之所以这么强调环境道德,是因为过去的发展是付出惨重代价的高污 染、高耗能下的粗放型发展,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环境 道德,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 党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同时,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要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联 系起来,具体转化为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实践。这就是常说的,要“摆 事实,讲道理”,使人“明白事理”,而不要把“事”和“理”割裂开来。
(二)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环境道德意识 在全校广泛深入开展环境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对环境道德规 范“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环保法规宣传和环 境道德宣传要同步并举,发挥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作用。高校要充 分利用便于宣传教育的功能。宣传、通讯部门要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己任,全面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部门宣传和个人宣传相结合,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宣传氛 围。
另外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党 课、座谈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环境道德,使它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校人 人都有环境道德意识的校园风气。
(三)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 实践教育 团组织领导下的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要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 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带头和组织作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学生会可 以组织相关的如“植树节”、“消除白色污染”等校内环保活动;在假期中,学生会可 以联系环保、林业、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参观环保先进单 位,让他们到社会上和大自然中观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受 到教育。
各种学生社团也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把环境道德规 范融合到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去,通过社团的倡导和组织,能够潜移默化地影 响成员的环境道德意识的树立。很多社团比如“绿色阵营”、“环保志愿者”等本身 就是倡导环境道德的组织,社团和成员之间、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最终达到 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和完善。所以,这些社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班委的主题班会和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都可以作为环境道 德教育的载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将自然当作 人类的朋友,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 意识。
(四)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反面惩戒作用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要重视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 典型示范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要注重发现、培植保护环境 的先进典型,弘扬其高尚的环境道德品质,使公众感到真实感人、可望可及,从 而启发、激励、引导人们实践环境道德义务,逐步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 好行为习惯。当然,高校的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环境道德 品质,并且做到表里如一,这不仅是给大学生作示范,而且也使环境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要重视反面惩戒作用。在宣扬正面典型的 同时,也要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宣传法治思想和各种反面案例,形成对不 道德环境行为的强大威慑;另外强化舆论监督,广泛而恰当的造成或利用正确的 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行为,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环境行为,加以倡导或斥 责,鼓励或鞭挞,敦促人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荣、辱的激发下,确立和增 强环境行为的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
当然,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加大环 保宣传的经费投入、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环境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相 结合等等。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建立制度化、经常化、 实践化的环境道德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响应和执行 党的决议,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环境道德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 的态度,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高校需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这不仅是人 类社会和高校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我们要将环境道德付诸 实践,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 的。
环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关论文篇二 《对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把环境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它要求转变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 同时兼顾当代与后代的利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环境教育内容必须注重对人 与环境的整体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技术的学习, 通过学习转变传统价值观,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应该注意的是,环 境教育内容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人口急速膨胀,工业化步伐更加快速,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力追求经济的迅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的 物质需求,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环境破坏极其严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 我们。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化:一 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二是世界人 口快速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三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 的扩大,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及生态变化。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 经成为民族兴衰的关键。
随着世界经济的腾飞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人们开始日益关注环境的保护,保障人类的健康生存,因此环境教育理念出现了 新的趋向――可持续发展。同时,基于环境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培养受教育者综 合环境素质为目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因此现代社会要求 以创建绿色学校来培养国际社会合格公民为目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加入 WTO后,意味着我国国际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 极其重大的影响,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发展是硬道 理,关键是要使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要以不损坏我们的生存环 境为前提,这就离不开人们正确的环境及发展价值观,对环境的重要性有强烈意 识。因此,以培养较高环境素质为特征的环境教育,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意识是当今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特点。
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及可持续发 展战略,必须树立青少年的正确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素养。1992年“世界 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教育部参与对学 校环境教育的规划,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 环保总局解振华同志指出:“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 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养的普遍 要求”。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基本内容之一。目前新一轮的 课程改革,将环境意识明确地纳入到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中。与此同时,作 为实现环境教育与目标的重要举措――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使我国环境教育事业成为国际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新一代的公民,学生是未来世界命运的主宰,环境保护意识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头 脑灵活,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关注地球,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状况, 关心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使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关注环境问题,而且在 课外时间看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和影片。但是学生缺乏对环境科学等方 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了解,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较 差,环境道德观模糊。学生认为环保应是地理、社会等辅导课关注的问题,和基 础学科关系不大。从中可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知 识的渗透是明显的不足。
调查表明,一方面是当代学生迫切需要环保教育,另一方面是思想政 治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相互游离,渗透力度薄弱。所以,在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 课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十分必要。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过 程中,典型示范的表率作用与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要注重发现、培植保 护环境先进典型,弘扬其高尚的环境道德品质,使公众感到真实感人、可望可及, 启发、激励、引导人们实践环境道德义务,逐步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 行为习惯。当然,高校的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品 质,并且做到表里如一。这不仅是给大学生作示范,而且也能使环境道德教育更 具有说服力。
同时,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必须重视反面惩戒作用,在宣扬正面典型 的同时,也要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宣传法治思想与各种反面案例形成对不 道德环境行为的强大威慑;另外强化舆论监督,广泛而恰当地造成或利用正确舆 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行为,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环境行为,加以倡导或斥责, 鼓励或鞭挞,敦促人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荣、辱的激发下,确立和增强环 境行为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
当然,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加大环 保宣传经费投入、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环境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 合等。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要结合各自特点和实际,建立制度化、经常化、实践化 的环境道德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响应和执行党 的决议,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根据国际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我国“十一五”环境教育的要求,结合我国 的具体情况,我国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增进对环境问题的 认识和理解,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初步学习有关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 环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