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探析 (一)、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是以牺牲劳动者的人口红利 和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且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道路。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资 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收益的朝阳产业,可以形成一个国 家和地区的持久竞争力,实现“边际效益递增”的发展。据统计,各项创意产业的增 长率都是传统服务产业的两倍,是传统制造业的4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 价值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发达国家之 所以发达,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不包括计算机、旅游在内,仅文化产业 自身的价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10%-12%,较之传统产业而言,更有效促进了就业 率的提高,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树立国家形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面孔,一个国家的形象,首先是依靠文化来展示的。
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形象的魅力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形象,从而 影响世界的眼光和评价,对提升一国的国家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韩国充分利用 影视文化产业树立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欢乐、讲究伦理道德的国家 形象。好莱坞《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等电影,不仅赚得盆盈钵满,更传 递了自由、平等、奋进的“美国梦”。日本民族被很多中国人认为是一个不耻的民 族,却通过亲和力、渗透力极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战后日本的 国家形象,在由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最新民意调查中排名第一。我国国 家形象的树立亦有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保护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文化的生 命力在于发展和创新,如果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意,其中很多文化就会如 同沉湎于地底的石油一样,不会带来任何现实的强劲动力,甚至被世人遗忘乃至灭 亡。文化创意产业将创意与文化结合,在彰显原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赋予其鲜明 的时代感,可以有效的保护、弘扬我们的文化资源。
从宣科的纳西古乐到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再到最近的“藏谜”,近年来,这些 把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原生态”的视听体验,更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纳西古乐本来已经濒临失传,当宣科把它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时,丽江古城一下子 就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二十个纳西古乐演奏团体,过去只有寥寥数十人识得这种 古谱,而现在会演奏纳西古乐的丽江人已经难以计数,没有人再会为它的传承和保 护担忧。对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能驱使更多的人去研 习、传承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保护。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创意不足 中国电视剧年产量达到1万4千部集,居世界第一;电影年产量达到402部,居 世界第三;动画年产量10万分钟,也在世界靠前;而电视节目的数量更是全球任何 国家难以企及;即便舞台新剧,估计也能居世界前列。从这些意义上说,中国绝对已 经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但是,中国如此众多的产品,却不仅缺乏世界影响,甚至 也缺乏国内影响。究其实质,创意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持 续化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的影视剧仅仅停留在戏剧创作的人物情感世界中,忽 视了知识资源和产业资源,没有深入挖 与影视产品相比,我国动漫产业的创意不足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版《花 木兰》使我国的长城、烽火、战马、皇室等文化元素流行世界,《功夫熊猫》更 是将中国的功夫、庙会、斗笠、蓑衣、传统手推车、针灸、爆竹、店小二、面条 等中国文化元素以及“气定神闲,海纳百川”、“珍惜当下”等中国式的传统哲理表达 得淋漓尽致。反躬自问,我们守着如此多的文化资源,为什么生生让别人拿去做了 创意有资料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 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将近9成的市场被欧美和日 本动画片占据。日前更有调查显示,仅有14.2%的人爱看国产动画片,81.9%公众认 为国产动画片缺乏创意,情节老套。
在2008年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动漫游戏博览会 中,一位自称是资深漫迷的观众直言,年年必办的动漫展越来越缺乏特色,甚至出 现了展出作品落后于市面流行的现象。
(二)、营销乏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文化产品多如过江之鲫的今天,甚至可以说,文化创 意产品“成也营销,败也营销”。恶评如潮的《英雄》、《十面埋伏》因营销运作 而创造了票房过亿的神话,异常叫座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却由于营销手段的单一和策略的失误而“赔本赚吆喝”。然而,更为不幸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的悲剧并非个案,而是恰恰在深层次上折射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上的薄弱。
美国电影作为一种“纯粹”的商品形式,建立了一套系统完备的市场营销机 制:从影片的选题、编剧到拍摄、制作,乃至映前宣传、映后市场跟踪,制片方成立 的营销小组会通过市场调研、观众心理测定和影片市场预测,确定媒体传播计划, 制造口碑,引起关注,来完成影片市场营销策划的整个步骤。反观我国的影视创意 产品,要么是像《英雄》、《十面埋伏》等所谓大片一般走上了“掠夺营销”的不 归路,要么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不是主要演员的花边新闻和丑闻,就是导演带 着一帮明星走四方,营销手段单一,远远没有雪的整合营销的皮毛,充分利用电视、 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通过新闻发布会、制作专题等方式进行多侧 面、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并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营销等。
(三)、产业链封闭 产业化更重要的标志是产业链条的延伸。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链条包 括资源、内容创作、生产、集成包装、发行和展示等众多环节,无论是《哈利·波 特》还是《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些优秀的创意作品之所以能创造上千亿的市场 价值,都是依赖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从小说、游戏到电影、卡通玩具,再到主题公 园,不断挖掘利润增值点,创造财富。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程度尚处 在起始阶段。
譬如,2007年,全球动漫产业的衍生品市场达58亿美元,而中国仅为0.8亿美 元。美国每年有70亿美元的国内票房收入,其份额仅占美国电影产业的27%,“电影 后”收入占73%。
中国的电影票房在8亿元左右,占电影业收入的90%-95%,而衍生 品仅为5%-10%,以致国外一位知名制片人看到中国影市场时说:“它不是一座金矿, 简直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虽然自2002年《英雄》在国产电影衍生产品开发 上首开先河之后,我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开始呈现迅速蔓延之势,但时至今日, 衍生产品开发的市场尚未真正培 (四)、人才缺乏 人才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否拥有大量的创意产业人才,将成为 夺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 颈是创意人才的缺乏。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 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还不到2%。在广州、北京、上海这几个地方,创意人才缺口达74%。我国目前创意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也很 有待改善,创意的、策划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极为欠缺,会创意 的人才不懂经营管理,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又不会创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文化 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根据各省市的产业现状和 发展空间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 城市发展、产业整合以及科技、教育发展协调起来,仿制在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中 的“地域冲动”、“政绩冲动”。
2、完善政策框架。西方学者贾斯廷·奥康纳在《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 策》中说道:“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产业观念是受牵涉其中的政策框架驱动的”。我 国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在法律、金融、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完善合 理的政策。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小政府,大社会”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应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创意中介服务机构这一非政府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推动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
1、改革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说,创意的缺乏源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从小 学、中学到大学,孩子的想象力一步步被扼杀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创意的培养 应从娃娃抓起,从整个教育机制的彻底改革中入手,落实素质教育,注重人文社科 知识的学习。
2、完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资源优势,着力加强对创 意人才、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高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加强产 学研合作,缩短学用落差。构建系统的社会培训体系,进行资格认证考核。
(三)、保护知识产权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开发与运用知识产权是创意转换、形成产 业链的关键。创意产品极意被侵害,因此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大对版权的 保护力度,因为版权的市场价值体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唯一盈利途径。在中国,产 权问题越来越严重,模仿随处可见,盗版屡见不鲜,既削弱了创意人员的研发动力, 不利于创意群体的形成,又阻碍了创意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完善,严重制约 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此,应实行如下措施: 1、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 立法,提高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
2、提高知识产权的服务能力。通过增加知识 3、培养公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4、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数据资源,联合打击盗版。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能否占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制高点,关系到一个 国家的生死存亡。正确认识我国文化创意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其发展扫 除障碍,才能真正走上“中华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