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 功能 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解决办法
[摘要] 智力落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换活动和信息加工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发挥语文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使智力落后学生实现智育与心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智力落后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换活动和信息加工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彰显语文学科的魅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与学及其心理的相互关系,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发挥语文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尊重智力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学生对生活美的感知与追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自主发展。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熏陶着学生,教师要努力成为让学生赖以信任的良师益友,爱生如子,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衣食住行、病痛冷暖、学习生活等细节点滴中传递温暖、倾注关怀,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学生对语文学科普遍比较感兴趣,学生对语文教师容易产生亲近感,所以语文教学成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较为直接、有效的途径。除了传授知识,语文学科更重要的功用在于渗透一种人文关怀理念,对学生进行一种精神世界的熏陶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重构与塑造。课堂上,教师要关怀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博雅宏达的德行品质濡染学生,营造安全、民主、轻松、振奋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克服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建立自我认同感,意识到自己无可取代的重要性,消除其自我否定的心理。
沐浴在春风化雨的师爱中,学生就会将老师视为心目中亲密无间的朋友、亲人,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主动与老师进行推心置腹的道德情感的对话交流,这种轻松愉悦的交流谈心能形成一种鲜明的价值观正导向,深深影响学生的心灵,为其生活学习、社会交际打下自爱、自信、自强、自律的心理基础。
二、关注个体学习差异,让学生享受成功增强自信
(一)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智力落后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生理缺陷,学习能力、习惯个性等方面个体差异较大,如果以“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来面对教育需求参差不齐的学生,显然行不通。语文教师要做到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质,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构思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活动,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和及时有效的帮助,通过分类教学、分层指导,使其课堂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素养获得同步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我通常把学生按知识接受能力强弱分成A、B、C三组。在教学目标、学习指导、课堂提问、作业练习、游戏活动等方面均按照学生个体差异分类设置三个阶梯的任务指标,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对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降低标准、适当辅助,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享受成功,体验快乐,增强自信。比如校本教材《洗衣服》一课,我对C组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在老师手把手的辅助下进行生字书写描红,能跟着老师做洗衣服的简单动作,享受劳动的快乐;对B组学生的要求是能复述课文,了解洗衣服的步骤,课文生字能认读、会描红,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丽”的观念;对A组学生的要求是能熟读课文,掌握洗衣服的动作要领,能认读、书写生字词,建立学做家务帮妈妈分担辛苦的思想认识。这样一来,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我能行”的成就感和实现目标的自信心。
(二)多元评价,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能力等维度的表现,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在口头交流、语言运用、练习测试、活动参与等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弹性化的发展空间。教师善意的微笑、肯定的目光和亲昵的抚摸都诠释着对学生的评价,就像照亮孩子心灵的阳光,像山间叮咚流淌的清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神采和人文的气息,充满引人入胜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鼓励。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要多进行表扬鼓励,少进行批评指责,尽量不用生硬的、指令性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激励性评价。同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教师还要充分开发利用转瞬即逝的心理教育资源,智慧地运用即时评价,即兴即情地激发、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对学习较吃力、知识容量有限、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来说,还应视情况作出期待性评价。例如,“老师知道你一定能行,加油哦!”“你真行,读得很流利,要是声音再宏亮一点,你会得到更多的掌声!”“慢慢来,老师先读一遍,你跟着老师轻声读出来,好吗?”在老师温和的语气和热切的期待中,学生能产生力争上游、积极奋发的心理反应,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应尽量抛回给学生,征询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谁有好办法解决?”“谁还有不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抛出的是殷切的期待,收获的是创新思维的交融。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提升。
三、发掘教材心理健康元素,育德启智怡情促美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中寓含着极富感染力的真善美,有神奇奥妙、气象万千的自然之美,有身残志坚、乐观坚毅的意志之美,有先人后己、尊老爱幼的品德之美,还有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哲理之美等。教师要深入发掘这些升华人性的心理健康元素,搜集整合相关的系列辅助资源,将主题相近的课文串联起来,强化情感冲击,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与纯美的意境中增长阅历、品味美好、涤荡心灵、濡染情智、快乐游弋,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化语文学习中,体验畅快情绪、培养良好性格,激励自强自信、战胜困难挫折,始终心怀感恩、回馈社会关爱,习得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与人合作交往、融入主流社会,进而丰富人生、改变命运。
通过语文学科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分析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构思、仔细推敲课程资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寻求“智育”与“心育”的交汇点,适时施教,方能事半功倍,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总之,培智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理念,从智力落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实践,为学生点亮人生希望、推开幸福之门,使其“心”与“智”均衡同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小红.培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 吴建武.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1(05).
[3] 杨筱燕.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