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准确掌握剖宫产的重要性论文
准确掌握剖宫产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妇科常见的手术之一。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采取新式剖宫产,该术式采取Joei-Cohen的开腹方法,该手术 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拆线时间短等优 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产科病情急、变化快、须快速终止妊娠娩出胎儿的特点, 得到医患双方的广泛认可。由于麻醉技术的提高及镇痛泵的应用,术后疼痛发生 率降低,诸多因素使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对降低 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有一定的帮助,但剖宫产率升高到一定水平后,再盲目 提高剖宫产率,并未使母婴病率降低,反而会带来母婴健康的负面影响;
世界卫 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剖宫产率不应超过15%的目标,目前发达国家的 剖宫产率稳定于5%~20%,国内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为40%左右,目前尚未 达到稳定水平,还在继续上升,因此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适应证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剖宫产 1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最主要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巨大儿的分娩率较前明显增加,增大了阴道分娩的风险(如肩难产),现代医疗 技术的发展(如超声波),可提前预示一些自然分娩的风险,臀位、羊水过少、 脐带绕颈、胎盘因素均可在产前诊断,手术分娩避免了过去一些复杂的阴道助产 给母儿带来的损伤,使剖宫产手术范围扩大,剖宫产率随之升高。胎心监护手段 的应用,使胎儿窘迫的诊断率较前提高,使剖宫产率上升。有关资料表明,单纯 根据听诊胎心率或观察羊水混浊情况诊断胎儿窘迫,其诊断符合率仅占20%,因此 医生应对母儿情况深入了解,根据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做到既不盲目增 加剖宫产率又不延误治疗,这样,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将有所减少。
2母体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次要原因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因分 娩中孕妇承担的风险较大,几乎为剖宫产常规,而瘢痕子宫二次手术率的增加, 则提示我们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分娩,试产是一个可选择的措施,试产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对于剖宫产 后再次妊娠的产妇,排除阴道分娩的禁忌证后,要给予试产的机会,以提高剖宫 产术后阴道分娩的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
3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剖宫产率上升的影响逐年增加临床工作中发现, 有些产妇由于对妊娠分娩的知识了解甚少,精神过度紧张,临近分娩期担心难产, 对自己分娩有一定心理负担,对分娩感到紧张、恐惧、害怕分娩疼痛,不了解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危害或知之甚少,有自然分娩条件而自愿放弃试产的机会;
医 院在产妇分娩过程中不允许家属陪伴,加之过多的医疗干预,如静点缩宫素和胎 心监护手段,使产妇活动受限,增加了产妇的紧张、焦虑程度,产妇的这些有害 心理状态,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对自然分娩非常不利,如心率加快、呼吸 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头下降 受阻、产程延长,或因胎儿窘迫不得已实行剖宫产。围生期保健新模式的倡导将 有利于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如开展爱婴医院、家庭化病房、导乐待产、分 娩镇痛等,将社会心理模式与医学模式并举的围生期保健新模式,来达到母儿安 全健康的目的。
4小结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对产科工作者的期望值过高,人们对分娩的要 求从保证母婴生命转向更强调孩子的“质量”,与产科相关的医疗纠纷和诉讼的明 显增加等因素,都影响了剖宫产率。甚至现在有些没有明确指征的产妇也要求预 防性剖宫产,医生面对社会因素的压力,确实很难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因此, 要寻求社会和管理层对产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充分认识产科的高风险,产科工 作的压力不应只由产科医生来承担,应为产科医生创造适宜的条件,如医疗保险、 人身保险、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
人类的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所谓瓜熟蒂落。剖宫产作为解决难产和 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其安全性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随着剖宫产率的居高 不下,产妇所要承受的麻醉意外、大出血、感染、损伤、羊水栓塞等风险大大增 加,国外报道术后总并发症高达28.3%,国内报道剖宫产近远期出血可达5%~6%, 感染率达3.6%~8.1%,而且5年内的并发症如盆腔炎、月经不调、腰痛、异位妊 娠等远高于阴道分娩者。此外,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行人工流产时子宫损伤及足月 妊娠时子宫破裂的危险高于无剖宫产史者;
剖宫产术后再次妇科手术时,因为原 有手术瘢痕存在,盆腹腔粘连形成,术中操作难度增加,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 风险增大。过高的剖宫产率还可使围生儿的病死率上升,有学者提出,剖宫产儿 湿肺的发生率为8%,经阴道分娩儿湿肺的发生率仅为1%,个别剖宫产儿日后还 有可能出现定位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动及阅读、划线、打球有困难“感觉统 合失调”的后果。合理降低剖宫产率是全体医务工作者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 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它将对两代人的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