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一 《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本文 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切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推进工 作。[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传统思想 更是浓缩了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其中不乏穿越古今对今天大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 思想,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融合,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与思想政治 教育的相融合。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1. 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并不足以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因 此对其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看来,朱子以格天下之物而达诚自家意的目的, 显然是徒劳的。因为其格的后果只会析心与理为二,使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不能 统一。另外,王阳明认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 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这种支离割裂的学 术之弊必然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有以学术杀天下的危险。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 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 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 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知者, 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以本体之正去其心之不正。这样,王阳明的格物便不是朱 熹格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 完全吻合起来。王阳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 规律皆归于吾心判断的范畴,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上下功夫就 够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进一步要求人们 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那么事 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其要点包括: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所 谓天理。把先验的道德良知视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成为人人心中不 假外求的道德本原。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人人所具有的,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 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
第二,良知是心之本体。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天理在人们的心中,通过它,人们 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 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
2.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知与行的先后及难易问 题则是中国哲学家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问题, 许多先哲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认知比较困难,“知难行易”;有的则认为 认识问题比较简单,而切实去实践则非常困难,所以提出“知易行难”;有的认为 应该首先认识问题,方可去操作,也就是“知先行后”;而还有的认为知识是从不 断的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要先去实践而后才是认知,是故“知后行 先”……程朱理学的朱熹提出“知先行后”之说,针对于此,王阳明系统地提出了 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第一次提出“知”与“行”是统一的。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 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不仅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同一于心之本体,是同一个功夫,知行并进不可 分离。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 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 冥行。知则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 行不限于行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 未知。”如一个不会烹饪的人会背菜谱,一个不会打拳的人却会背拳谱,这种 知并不是真知,真知是确实知道怎样去做得很好的实际行动。知行只是同一功夫 的不同方面,或者说是从不同的方面描述同一进程。王阳明提倡知行并进,既反 对“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
王阳明提出此观点针对的还有当时整个官学体系以及绝大多数读书 人的做法而言的,他认为功利之风之所以成行并相扇成习,原因在于国家取士与 士人读书应试,都将知行截然分作两件事,八股取士就是“以言取人”,很少有人 真去砥砺圣学境界,像练武一样一招一式地去实练,只要能背会拳谱就能选拔上 去;会背圣贤语录便是知孝悌,真知与否无人过问,最后的结果是人成不了“真切 笃实”的人,国家也选拔不出“真切笃实”的人才。因此,王阳明提出这个知行合 一的观点,一扫当时坐而论道、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颓靡世风。
二、“知行合一”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知行合一”与思想品德的培养 知行合一思想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道德修养学说。从道德 教育上看,王阳明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因为从道德教 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 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 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 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 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 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如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能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 称为知孝悌。
当代大学生受到众多社会思潮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 义……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当代的大 学生还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 利的趋向,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责任心、感恩之心、言行不一,太过浮躁等。各 个部门虽然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展开诸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但许多学生 却也只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具体的内容并没有进入到大脑中去;还有许 多学生对于道德规范能说出来很多,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却是执行的另外一套 道德行为标准,也就是说,对于道德规范等知识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认知,更不用说按照这些规范去行了。
因此,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融入“知行合一”的思想,让 学生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思想道德规范,同时要真正的身体力行,只要做到了所说 的规范,才说明做到了真正的认知,不仅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
2.“知行合一”与知识的习得与践行 “知行合一”另外一个层面包含的意思是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统一,也就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认知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王阳明深切知道二者统一 的重要性。
作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 家,王阳明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全能大儒。纵观其一生,不仅思想为集大成者,与孔孟朱并称,一生事功也是赫 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此之谓三不朽。)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年轻时的一个故事:王阳明立志要做圣人, 却不知从何做起,看到程朱说要格物致知方可成为圣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终有豁然贯通,体贴出“天理”的一刻,那时就是廓然大公了。为了追求真理、成 为圣人,达到廓然大公的境界,王阳明践行程朱的观点,开始格竹子,连续七天 坐在竹子前面思考。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王阳明正是做到了“知行 合一”,通过具体实际的行动来检验认知的准确性。
而当代的大学生在经过四五年的大学学习后,得到的却只是一张文凭, 专业性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深刻,许多学生在面试工作回答专业性问题时总是模糊 不确定,更何况对于知识、真理的追求了。在面对处理实际问题时则过于理想化, 并没有将所学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来,没有行的能力,对于知也就一知半解了。所 以,当代大学生面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也应做到“知行合一”:认真学习专 业知识,努力探索,追求真理;同时多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各项活动,在实际操作 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自身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进 一步理解,真正地实现“知行合一”。
三、“知行合一”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等院校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照本宣 科,也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工作,这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任课老师 的品德、人格魅力等等无一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知行合一”,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课堂教育也不应还是以前的填鸭式教学,而应 该不断推进课程改革,通过不同形式的讲述,使学生们更能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大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由专业课教师对学 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3.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大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 良好氛围,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同时,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自己 的爱好,同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知”与“行”两 者的统一,要既注意“知”的引导、灌输和教授,也要认真督促学生的行动,真正 做到“知”和“行”的一致。同时,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培养和树 立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的学习热情,将“知”与“行”落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四、总结 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宝库,许多思想家也是教育家,千年传承 中亦教授出众多优秀学生,这些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行之有效,在今天仍然不失为 难能可能的教育思想,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价值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 相融合,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方式、方法上有重大借鉴和应用意义。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二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仁…‘义‘信…‘孝”是维系我们民族的纽带。简 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论证了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并给出了二者结合的措施和实施办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 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 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 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 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 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 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 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 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 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 源。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 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 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 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 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 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 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1.2以仁、义为本,强调“仁爱”和“忠义”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仁”和“义”是儒家文化 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 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这 就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 的这种人木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这一传统 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
1.3提倡“孝道”和‘憾恩”,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百 善孝为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千 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 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 社会最重要的猫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 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孝敬父母是做人 最基本原则。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 会的态度。1.4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身体力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 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 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是传 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要“善养浩然正气”,‘旧三省吾身”。孔子提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 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 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就要从这里着手进行,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寻找指导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2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2.1是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 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芳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 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思想空虚、颓废, 对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因素,如爱国、礼貌、孝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精髓,唤醒他们心中 的热情及其积极的部分。
2.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 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 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 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 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分辨良荞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 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 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 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高校 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 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3.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学课程 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
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 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3.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 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 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 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融人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人和内化。
3.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著作的导读活动 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学生的阅读水 平,便于学生阅读和接受。倡导学生读有关经典思想的经典名著,使学生在一个 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总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的传承与发扬是现代 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必 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创新、发扬的过程。因此,我们吸纳传 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吏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