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思政教育下平安校园建设措施
思政教育下平安校园建设措施 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内涵阐释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建设平安校园,把高校办成和谐平安、尚德尚学尚行、环境 优雅、充满生机活力的,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学府,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所指“平安校园”不仅包括师生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也包括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安全的保障。它 的主要特征在于安全的校内及周边环境以及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同时它还是一 个开放的组织。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还很多,学生的 违纪事件,治安和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自杀事件不断,大学校园安全不容乐 观,形势依然严峻[1]。“平安校园”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但 从以往的研究看,学者们主要针对校园内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等不安全事件从制 度建设、法制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笔者力图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将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放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视阈下加以研究,这有 利于从思想根源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平安校园”建设的 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等相关问题 笔者已另文研究,本文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对策。二、营造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文化和舆论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浓郁的安全文化环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牢固树立师生员工 的安全意识,无疑对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 神、制度、物质等三个层次,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精神层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师生员 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等,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 和灵魂;制度层是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它主要规定了学校成员在共同的教学、 管理、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物质层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 分,同时也是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2]。因此,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 该从物质、制度、精神等三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物质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完 善教学区、生活区、实验室以及用于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和安全设施 设备,如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卫生防疫设备、安全标志等。第二,加强制 度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制定“平安校园”建设方案,把校园安全纳入学期、学年 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形成定期检查、定期整改的工作机制,落实严厉的安全责任制,建立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等。第三,加强精神的校 园安全文化建设,一是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校园网、LED视屏、校园广播等 阵地大力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及相关安全知识,结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形 成明确的安全理念;二是在学校营造“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教师, 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要与学生保持经常的接触,观察他们的 生活,掌握他们的各种动态,对他们的困惑进行积极的疏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 的困难,化解其心中的矛盾。美国高校在安全管理理念的防范值得我们借鉴的一 条就是强化服务意识,实现安全管理的人性化。
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高效“平安校园”建设中也发挥着 重要作用,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校园中存在的焦虑、困惑、不平衡感等安全 隐患。做好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宣传阵地,如校报、校 园网络、BBS论坛、LED视屏、校园电视新闻和校园宣传栏等进行正确的舆论引 导和有效的舆情监控。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发布或传播有利于校园和 谐发展的正面、积极的信息,满足大众的知情权,因为校园中时常出现的猜测、 谣传、抵触等负面的舆论,大多与信息的缺失和透明度不够、不畅通有关;另一 方面,要尽可能堵截负面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负面或过激言论,从而保证舆论 发展的方向,遵循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文化形态,最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选择、 鉴别的能力,防止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隐患。二是建立起信 息反馈机制,根据需要组织新闻发布会、领导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保证信 息传播渠道的通畅,使师生员工生活在信息公开、反馈迅速、方便快捷的舆论环 境中[3]。三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要通过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随 时掌握舆论动态,防患未然,并善于疏导,避免矛盾的爆发。首先,应定期不定 期地做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困惑,及时 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其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党组织生活会、班团会、 升旗仪式以及党总支书记、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舆论引导,引导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和形势观,增 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要特别关注 特殊群体,如心理问题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这样将会有 效消除一些矛盾,从而确保稳定。
三、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 1.强化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也日益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功利化的思想如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价交换、“各 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往往得到推崇。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大 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也普遍呈现功利化色彩,重索取轻奉献,社会整体利 益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在家庭教育中,几乎都在遵循一个理念:再穷不能穷了孩 子。一些家长在物质上对孩子透支性地付出,百依百顺,在精神上却忽略了教育 培养。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余什么都可以不管,因此,过度地 包办包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让孩子们做。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和只讲奉献 不图回报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使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4]。因 此,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既必要又紧迫。只有加强责任教育,才能有力引导其 树立对自己和他人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要使责任教育取得实效,还需以学生为 本,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精选和提炼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只有 树立了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事件以及校园内的他杀、 自杀现象才会减少。
2.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 对于置身于社会的任何人来讲,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从个人的日常 生活行为到社会价值的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毋庸置疑, 作为传承知识与塑造人格的高等学府,培育青年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其 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造就“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校园内并不安定 的系列事件表明: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 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所以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作出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另一 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 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 武器,转而采取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以至于引发违法犯罪的恶性事件。加 强法制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技能的根本途径。
加强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遵纪守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并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首先, 要使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课堂教育仍然是主渠道,因此,要加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 多从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着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 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和氛围。通过“依法治校”、“依法育人”的高校 管理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营造浓厚的 法制氛围;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不 因人而异、不因人而改,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 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校内开展主题班会、法律征文、知识竞赛、模拟法 庭、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走出校园,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到街 道、集镇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活动,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法制 教育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普及法律知识,在中小学进行诚信、守法教 育等,从而在实践中切实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技能。
3.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意识 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已经众所周知。然而要从根本上消 除大学生心理问题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的威胁,不是靠几次活动或阶段性的工作 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高校长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机制和工作 态势。一是要在机构设置、经费划拨上予以保证;二是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 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三是大力开展和举办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宣传月 等活动,营造“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良好校园心理氛围;四是要发挥学生“朋辈 教育”的作用,通过心理社团或心理协会、心理联络员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 到班级、寝室;五是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通心理热线、网上咨询平台等,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积极的援助[5]。通过这些 途径和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 心理调适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确保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减少校园中的隐性安全事件。
4.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应该包括安全意识 的培养、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安全心理的维护和身体素质的锻炼[6]。其 中,安全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安全知识和技能包括人身财产安全、国家安全、 网络安全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安全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抗挫 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协调力、应急能力。要通过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 识和知法懂法、违法必究的观念,强化法纪意识,提高他们学法、懂法、守法、 用法的自觉性,杜绝或减少无知违法和知法犯法的现象。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 树立自立自强、坚定勇敢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气馁、不悲观,具有克服和 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毅力。此外,还应大力提倡学生加强锻炼,拥有良好的身 体素质。以取得实际效果为宗旨,改进教育手段。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高校 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安全教育形式也还比较传统、单一,因而教 育效果很不理想,导致部分学生在遇到具体安全问题时束手无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据笔者的亲身工作经历和与其他学校师生的访谈交流 了解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仍是以“照本宣科”式的“讲座式教学” 或“逐层传递式”的传达式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一堂的 “讲座式教学”,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逐层传递式”的教育即辅导员教师只 针对班团干部进行教育,再由班团干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在此过程中,由于 班团干部知识水平、威信度有限等因素,难免“走样”或“偷工减料”,使教育效果 大打折扣[7]。因此,改进教育手段尤为必要。为了使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在 大学生中入脑、入耳、入心,安全教育应该纳入大学生必修课,在教学中采用多 种手段,将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和实时情景模拟并重使用,使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安全教育还应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安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为它是一门技能课程,需要实训和实践,否则仅 仅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安全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 合,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练、急救演练等。
安全教育还应该深入学生班团会,做到常讲常新。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组织过消防 安全疏散与逃生综合演习,教学楼的“被困”师生在消防官兵的指导下,通过逃生 缓降器、逃生气垫、云梯车等方式撤离模拟“火灾”现场。数千名学生观看演习, 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自救的重要,表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增强安全防 范意识,珍爱生命。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与消防大队、企业联合开 展消防安全周、安全生产月活动;也可以利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社会实 践活动等机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进入中小学、进入农村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培 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锻炼实际能力,切实提高安全素质。
5.以人为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降低校园安全风险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因 此,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过程中,也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法宝,强化服 务意识,积极为学生解决现实困难,这样才能确保一方平安,使“平安校园”建设 落到实处。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笔者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有两大压力 十分沉重:一是学习压力,二是就业压力。当然,学生中的问题和困难还远远不 止这些,比如:有的学生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孤僻,面临着人 际交往困难,等等。总之,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融为 一体,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否则学生的问题就会像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 能爆发,从而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例如: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要积极为 其打开“绿色通道”,或减免学杂费,或帮助其办理助学贷款,或为其联系勤工助 学岗位等,以解决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要杜绝大学里“上课来人,下课走人”的现象,要多与其交流沟通,多给予辅导和鼓励,通过开 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为其学习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搭建桥梁;对于就业困难学生, 学校要将对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外积极拓展就业岗位相结合,并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拓宽就业渠道,力争使学生实现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