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思修论文3500字
大学生思修论文3500字 大学生思修论文3500字篇一 《对音乐学院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之 一,音乐学院中的艺术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从艺术类学生 理想信念的现状入手,着重讨论了引领路径,方便加深此方面的研究。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引领路径 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 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 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 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 现实。
而“共同坚守理想信念,追逐百年以来的中国梦想,希望在少年,重 任则在教育。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 道,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 败。”(2013年3月19日第1版)《中国教育报》 早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已经明确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 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此,很多专家都做了深刻的研究和阐释。但音乐学院艺 术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大多包括在一般大学生理想信念研究之中,而没 有注意到其特殊性。艺术类学生因为其接受能力强,思维更加活跃,专业培养角 度不同等方面在理想信念方面经常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本文选取了 3所高校音乐学院的100名同学做了关于理想信念的调查问卷和座谈。通过实证, 力求在这一方面能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音乐学院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总体评价:健康、积极、对未来充满希望。接受问卷的同学超过八成 认为中国梦具有现实性,对自己的前景充满期待。存在问题:社会参与度体现出两极分化,政治信仰评价多元化,价值 取向更加体现个人本位意识,心理迷惘期时间延长。
1.社会参与度两极分化,政治信仰评价多元化。参与座谈的同学中大 多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和各类培训,但也有近30%的同学认为很多 活动教化意味浓厚,个人体验度不高,有近20%的同学选择宅在宿舍,不参加各 类活动。
特别是对各类马哲、思政类的课程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枯燥无味,现 代感不强,引发不起共鸣。对政治理论修养的兴趣缺乏,政治参与趋向也更加务 实化、个性化,理想信念更加物质化。这些同学中,较多参加活动的同学对政治 信仰的评价更加积极,社会参与度较低的同学则很多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 政治信仰是党员干部独有的,和自己无关。对于我党的艰苦奋战、建国创业的历 史大多认同,但也认为历史只是历史,更应该关注现实社会和民生。
2.价值取向更加体现个人本位意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其知识结构 和心理状态及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当代社会关系中,学生自己的人生定 位,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中,个人本位意识在这一 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部分同学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责任心缺乏,对 待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和为他人服务的热情不高,过多强调自我,行为方式更多 地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对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有更高的诉求。
3.心理迷惘期时间延长,不确定性增加。产生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 有:就业压力凸显;独生子女、父母离异等因素导致的交际困难、心理障碍、精 神抑郁等问题;各类社会问题的折射。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各类思潮的交锋和碰撞中, 自己无法拿出结论。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厌世情绪。这使得学生的心理成熟期明显 延长,不确定性急剧增加。
二、对策分析。
纵观以上几类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目前存在的误区和盲区, 为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向。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的引领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站 在新高度,创新新思路。1.以人为本,加强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维的方 式决定了行动的路径。在此方面,我们应该摒弃以前一些动辄宣传“高大上”、“真 善美”的高姿态教化方式,更加注重润物无声,从人的本性、人的发展角度提出 更易接受的引导方式。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倡导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有人认为其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而嗤之以鼻,但孔 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说过,“仁者爱人”、“谨而信泛爱众”,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 和人的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 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 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 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 了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 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具体来讲,我们的工作更多的应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顺藤摸瓜, 渐进疏导而不是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强硬替代。一件事情出问题了,先去思考学生 在此方面的真实需求和心理诉求是什么,这样处理起来,教师和学生不再处于对 抗的位置,事情反而易于解决。
这里面的工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尊重别 人、感恩别人、理解别人,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抉择。
2.搞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课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使课堂 教学方式更新颖,更易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堂应该让学生做主角、让学生畅 所欲言,而老师在其中只是发挥点拨、引导的作用,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 情,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加事半功倍。
3.做活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无处不在的,既充满现代意识,也 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就这一方面看, 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一定要体现互动性、参与性和传承性。
4.重视新媒体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新媒体是新的技 术支撑体系下(主要是网络)出现的媒体形态。对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传播各类信息的主要平台,这包含QQ群、微信、空间、人人等各类交友以及各类购 物网站等。
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 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一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建立理想信念教 育的网络阵地,以主流的声音去影响引导大学生。另一方面,要深入到学生中间, 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有效的传送系统,加强同大学生的网络互动,主 动传播正能量,及时纠正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杂音和坏的影响。
这里面必须要提到的是,理想信念是软的教育,在网络中一定要体现 包容性,区分网络语言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不做死板的教化者。
三、结语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在大学生中把信念的旗帜高举 下去,如何把正能量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孜孜 以求的目标。音乐学院应该积极应对新挑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纷繁复杂 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保持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续性,开创音乐学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 育工作的新局面。
大学生思修论文3500字篇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大学课堂教学初探》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是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课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讲好这些理论性强,又过于抽象的 知识,本人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现将教学内容予以小结。
【关键词】法治理念;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建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是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 重要内容,但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过于抽象,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理解 起来较困难。而对于教师而言,仅有2至4节课的学时来讲授,要想在这有限的几 节课内,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讲深,讲透,难度也不小。无疑,这是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挑战。为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基本内涵的课堂教学做了初步探索,现将教学内容小结如下:一、备课资料 教师备课时,应收集、阅读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权威资料——推 荐《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法律出版社)。同时,注意收集相关案例(包括文字、 图片和视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 法治理念是对法治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是谋划法治战略 的基准,是制定法律的指南,是实施法律的指导,也是理解并遵守法律的参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反 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马 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 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 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各自从 不同侧面系统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原理,同时又完整地描绘出社会主义 法治的基本图景。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1.依法治国。(重点讲解)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 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建立起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 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 格局和体系。
其次,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
(1)排除法律万能论和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
(2)在我国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除了宪法和法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外, 还有党的方针政策、党纪党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各种社会组织合法的规章制 度,以及为人民群众所广泛认同的民规、民俗、民约等等。
授课过程中,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法 律体系的形成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2.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 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与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的情感与要 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从事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 化活动,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与此同时,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学法用法、 遵纪守法。注意:两方面的含义:国家机关执法为民,人民群众遵纪守法。
3.公平正义(重点讲解)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公 平的朴素含义是公允持平、不偏不倚、办事公道、利益均衡;正义则意味着惩恶 扬善、激浊扬清、是非清楚、道义分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涵盖了 这些朴素意蕴,并使之法律化,通过法治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利 益和合理诉求平等地在法律中得到表达和体现,公平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 并在法律的支持下公正地得到实现和满足,使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 受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包括: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
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是:
首先,要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
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能动地运用法律 技术和法律手段,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要求,寻求相关利益的平衡与妥协,使这类 特殊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实质上的公正。注意:在不违反法理的前提下,尽量追求 情理。
其次,要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遵循程序公正,但不应极端化强调程序而忽略实体公正,反对那种“只 要程序公正,实体则必然公正”,以及“只要程序正确,实体则可以在所不问”观 念和做法。注意:两者统一,在不违反程序公正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实体公正。
再次,要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一方面,不能为片面追求效率而损伤实质公正;另一方面,又必须看 到,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
注意:在不违反公正 的前提下尽量追求效率。
最后,要正确处理司法与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的关系。
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保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建立起以法律 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
举案说法:
案情:刘某(女)与闫某经人介绍认识并结婚。婚后,刘某患脑瘤致瘫, 生活不能自理,由此引发夫妻矛盾。后刘某回娘家居住,期间2人未尽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并因抚养问题导致诉讼。闫某要求与刘某离婚。刘某说:“我嫁给他 就是他的人,夫妻一方有难,另一方就应该提供帮助。”闫某说:“我们虽然是夫 妻,但她的病已没有恢复的希望,我不能这样毁了自己的一生。”法庭调解失败 后,判决如下:因刘某与闫某长期分居,无法共同生活,应认定感情确已破裂, 准予离婚。
案例简析:
法律不能涵盖社会正义全部;执法与司法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人民普遍 感情;妥善解决“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问题;依法前提下兼顾法理与情理的 要求。
这个案例,不是典型的婚姻矛盾案例,在处理这种个别的案件时候一 定要兼顾法理与情理,如果严格按照法律的普遍性规定来硬性处理,结果可能与 情理违背,不能更好得实现公平正义的原则。
公正与效率: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兼顾二者;不能为了效率而牺牲公正;
也要看到,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
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情与法的冲突问题,如果按照法律,夫妻感情 破裂应该判离婚,但是从情理上看,妻子因为离婚会陷于危难之中,这样的案件 确实很难判决。但是,如果这一类案件久拖不决,既浪费了司法成本,又使得人 民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应该维护法律效率,及时判决。
此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可结合“薄熙来案”,“游泳运动员孙杨无证驾 车案”等来进一步阐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这些案例 再次说明: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允许任何 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其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 国法,都将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的惩处。
4.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使命。
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事业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 政方针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 益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考虑和高度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局的影响。
要把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为法律适用中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在法律、 法规的规定不完备、不明确或不够具体的情况下,更应充分发挥政策对于法律的 补充作用;要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法律条文作出符合社会发展现实的合 理解释,增强法律条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就是党通过路线、 方针、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依靠各级党组织作用的正确发挥,把握我国法治事业 发展的根本方向,决定我国法治事业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总体进程, 协调我国法治事业中的重要关系,指导我国法治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
三、小结与建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的内容理论性强,过于抽象,在有限的课 堂时间内,必须通过有重点的讲解理论,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如本文所述, 只重点讲解“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并结合案例(结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的 方式)来进行教学,才有可能取得较好效果,而其他内容则指导学生自学。
此外,鉴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入宪法。而依法 治国是一项长效机制,而不是一场运动,一阵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大学 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对“依法治国”之建设极端重要。在此,强烈建议重新恢 复大学“法律基础知识”课,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分离), 并增加课时,让千百万大学生接受更多的、系统的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