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篇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 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10月14 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出了现 实要求。在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尝试借助新兴媒体指 引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创造性运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 主义法治建设。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 作者简介:郭玉华,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5)06-224-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治到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不可逆转的趋势。经过建国60多年 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时期。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十分紧迫。党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 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有机融合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任务。《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 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 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 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 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是党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内容对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 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构成、价值、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自 觉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引导作用。“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发展的历程内容对大学生思 考社会主义法治在中国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历史背景作用。“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帮助学 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对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统领作 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 干课,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总任务、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养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综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问题开展研究,既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教育 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题中之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 从词语构成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这一 特定群体为对象,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题内容的词语。科学界定“大学生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要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培育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的英文是“rule of law”, 意为法的统治。黑格尔是真正把法与” 理念“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提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 理念是自由”。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内多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 个特定概念使用。如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2009)、 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2012)、杨亚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 (2011)等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了较系统界定。学者张元、张文显、李泽龙等 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价值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等 作了分析。王会军在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中也对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做出了分析。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和学界研究成果, 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 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民主观、法治观、公平观、正义观和基 本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 领导”为五大核心要素,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反映和指引着中国 社会主义法治的功能、性质、价值取向、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 相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 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群体进行的思想 政治教育活动,其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别于法律知识教育,培育方法手段要适应大 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培育的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与公务员、工人、农 民等群体相比,校园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读书、求知是大学生的主业,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又缺 乏独立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必须紧紧抓住 学校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灌输 与现实阐释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 资源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与中国法治建设现实中存在 问题的分析及改进建议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 念的区别对比分析。2.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 育的任务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 价值和伟大目标,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二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及其对执政党、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要求,做一个知法、 守法、善于用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三是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宪法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意识,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联系 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四是提升大 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水平,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推进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 ――以“概论”课为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一些地方尝试的专题 式教学、重视课堂实践、运用微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 的精神要求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尝试通过以 下途径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的主渠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培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的基础 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任 务,通过理论讲授、历史分析、时政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概论”课中直接涉及法治的内容虽然不多,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理论、加强执政党的 建设等问题的分析中,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法的阶级性等理论为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一是要正确认识法治与人治在理念、价值、 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自觉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二是清楚了解法治 建设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执政党的法治思维、公民的法治意识的联系,对法 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 治的区别和联系,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信。(二) 借助新兴媒体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人们了解和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中也应该借助新兴媒体的 优势使理论讲授更接底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分 析更具有针对性。一是通过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跟踪学生的 法治思维、法治意识进展。二是通过新兴媒体将国家法治建设形势政策文件和进 展与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定信心。三是对社会中出现的 影响较大的正面积极的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扩散,传 播正能量,树立典型标杆形象。四是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缺乏的 典型事件和案例,尤其是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引导学生 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三)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 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个兼具理论性和 实践性的问题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中发挥 重要作用。如通过主题演讲、主题晚会、观看主题视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内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会等形式使学生对 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展中的主流和 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通过社会调研、参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 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更 深刻的认识,自觉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篇二 《新时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简论》 摘要:爱国主义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本 文试分析了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探讨新时期青年学生爱国主义 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方面有所收益。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时期;青年作者简介:董琴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新挑战、新问题。如何与时俱进的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政治 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全球化、网络科技信息化的巨 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要重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 们首先要找寻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 对策。
(一)爱国主义教育知与行的分离 在我们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 不仅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观念和意志,还应当激发他们努力地将此付 诸实践,即“爱国行动”。客观分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的党 和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做了周密的部署,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对爱 国主义教育工作一直没有放松。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校和老师都通过升国旗、唱 国歌、课堂灌输、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等简单而通俗的教 育方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 影响。但不难发现,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自 己对祖国是有感情的,知道自己应该爱国,但又不知道该怎样爱国,这就说明, 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知与行分离的现象。
比如,在学校里,爱国主题的校(班)会、团(队)会、报告会、知识竞 赛、传统节日、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主题 活动不断,但往往都是追求的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是否取得效果,不是为了真正 培养学生实际的爱国情操而开展的,长此以往,青年学生在爱国这个问题上表现 出品行不一、知情不一、行信不一,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实效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未能体现时代特征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核心部分应该具有长期稳定性,但一些具 体的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加以充实。而且,即使那些基本稳定 的内容,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的需要,选择新的角度,突出新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只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结合现代化社会多元化的现实变化,才能有效 吸引到青年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的热情。然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长 期以来过于注重以思想品德课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对于通过历史、文化教育来潜 移默化地开展教育重视不够。我国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我们的爱国志士、民 族英雄多不胜数,之所以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花大 力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料,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 育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在政治多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中,爱国主义教育在环境、 教育对象的特点、目标要求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手 段、方法必须有所开拓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课堂上的灌输说 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讲究“灌输”的策略和方法,对传统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我 国学校比较重视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存在着简单化、教条 化、形式化的缺陷,往往是发生大事的时候重视宣传,平时又淡化,检查的时候 也只是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整合学校、社会的力量创新社会实践的方法有限,教育活动的形式仍然偏于传统, 读书、看展览、出墙报、听报告、参观等形式比较盛行,忽视了网络这一具有趣 味性高、交互性强、个性化高的网络教育手段。新方法的探索不够,对一些隐性 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的认识把握不够,在实践中运用自然自觉性不高;对已经 证实了的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的借鉴和运用不够。
二、新时期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渠道、教育环境 等方面做出合乎时代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展与创新 新时期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不断的拓展和创 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爱国主义研究表明,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 化价值观念怀有强烈的崇敬和自豪感,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也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目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 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先进文化,捍卫文化主权,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首先, 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内涵,大力推进优秀民族文化教育,让青年学生了 解中国悠久和灿烂的历史,读史明智、知史爱国。其次,在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教 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 化的关系,自觉地对它国文化进行鉴定和取舍。再次,要进行文化的创新,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现代化的文化大国、强国姿态,出现在世界文 化格局中。
第二,加强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 一个不能居安思危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世界上许多 国家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将民族忧患意识作为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动 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爱国主义 教育中更多的强调取得的成绩,而对存在问题分析不足或是强调不多。过多强调 成就,回避问题,反而会降低教育的可信度,而忧患意识也必然不能得到加强。
因此,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使他们认清现 实国情和国际形势,能居安思危,激发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而努力 学习的动力。
第三,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意识教育。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无论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祖国的振兴,还要靠新一代青年去奋斗。因此,我们对 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觉地维护中国的国格,在祖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时,不妄自菲薄;在强国、 霸权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诱惑,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
只有成为一个自尊者才会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起他们的自强意 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 兴的伟大事业而发奋图强。
(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要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继承和发 扬传统优势,又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更需要不 断整合新手段与传统手段的优秀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整合中提高实效。
第一,抢占网络阵地,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就达到27.3%。可以看出上网 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普遍。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就等于吸引了这个年轻群体。为此,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 实际效果和影响力。首先,建立、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一方面是利用原有的 校园网络,构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其次,要大 力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软件,这些软件力求把爱国知识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把严 肃的、抽象的爱国主义主题以生动形象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 成为能集德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一体的教材,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 和改变网络使用者的思想,可以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性。
第二,大力开发寓含爱国思想的文化娱乐作品。寓教于乐在现代教育 中越来越重要,它能把思想教育和欣赏体验、理智提升和情感融入、审美愉悦和 道德培养等紧密联系起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积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这 方面,文学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文化 娱乐作品应坚持旨在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民众形成时代精神与伦理道德 这条主线,创作出反映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的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 把爱国主义思想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聚科学性与娱乐性为一体,在满足青年学 生的娱乐、审美要求的同时,深刻陶冶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精神。
第三,充分利用典型事迹培养爱国情感。青年学生还具有好模仿的心 理特点,因而用爱国的典型事迹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更具有感染力。我们要善 于抓住现实生活中体现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事迹,如,在5.12汶川地震中涌 现了许多优秀人物人物和先进事迹以及凝练出的“抗震救灾”精神;聂海胜、翟志 刚等中国新一代航天人不顾个人安危,成就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凝练出的“载人航 天精神”;北京奥运会中广大运动员的为国争光而拼搏的事迹凝练出的“奥运精神” 等等。我们应抓住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典型事迹和事件,开展切实有效的 教育,以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学校或是家庭某一方面的责任,要加强爱国主义 教育,需要发挥社会合力作用,齐抓共管,才能落到实处。
在全球化、网络技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青年学生无时不刻 不生活在已给开放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思想随时有发生变化和受到侵蚀的可能, 因此,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社会手段和途径,为他们营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 发挥大众传播媒体机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社区等等 组织机构的协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