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证券投资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期货市场论文
  • 债务市场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保险学论文证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证券金融 > 金融研究论文 > 环境的刑法保护论文 [环境资... 正文 2019-12-17 07:29:49

    环境的刑法保护论文 [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建构探讨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建构探讨论文

    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建构探讨论文 摘要: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还处于“综合防治”阶段,没能处理好人口、资 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 调整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现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改 和完善。环境管理上则偏重于微观管理工作,体制上“块块”管理,没有站在社会 经济发展转变的角度,开展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和引导行业发展。解决资源环境 问题,也不能仅仅单独对资源环境加以保护的问题去考虑,应当综合衡量环境与 发展、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生态系统,制订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 的环境战略、法律政策。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出发,探 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全文着重论述我国环境立法 的修订与机构设置,以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体系畅通。

    关键词:环境资源保护法制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尽 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立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和一系列 的规章制度。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速度仍然远远大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中 国社会几十年间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这数十年急剧 恶化,中国大众深刻体会到“千山鸟已绝,深溪不见蓑笠翁”的环境现实。为什么 会这样?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究竟有那些不足之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目的二元论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做到协调和平衡?如 何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相较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减少10%和“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 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虽然2007年这两项指标首次实现年度双下降,但任重 道远,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突发性的破坏大事件时有发生,这和 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关联,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何理解并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保 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 与资源为代价。本文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具体分析。

    一、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追 求GDP增长的同时,环境一直在默默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工业污 染、洋垃圾的流入和处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沱 江特大污染事故”、“福建屏南环境污染索赔大案”、“松花江水流域污染”、“太湖蓝澡”、“塔斯曼海轮污染案”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典型事件。

    (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大气污染状况。伴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部分来 源于燃煤,使得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2006年,二氧化硫 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

    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 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因此,控制煤烟型大气污 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同时,2006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4985 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汽车1399万辆),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以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为例,北京市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城乡绿化、植树造林,采 取各种措施防沙治沙,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国IV排放标准(相当于欧IV标准),使得 北京“蓝天”纪录不断刷新,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这是北京市投入大量资金、 付出了不懈努力的结果。北京市政府对大气的治理工作可说是一个榜样。然而, 相较于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其它城市却很难复制它的治理模式。大气污染治 理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以小的代价取得合适的效果。

    2.水体污染状况。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 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 40%、32%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七大水系中, 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2006年,27个国家监控重点湖(库) 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2%), Ⅳ类水质的湖(库)1个(占4%),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9%),劣Ⅴ 类水质的湖(库)13个(占48%)。其中,巢湖水质为Ⅴ类,太湖和滇池为劣Ⅴ 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再以北京市2008年1月大中型水库水质状况为 例,作为饮用水源地-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而北京市2008年1月河流水质状况, 除潮白河水系大多在Ⅱ类外,其它水系基本上处于无水、劣V2类状态。全国地 表水总体水质形势仍然严峻,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3.其它污染状况。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5.20亿吨,比上 年增加13.1%。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工业固 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9.26亿吨。2006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 海域污染依然严重;
    远海海域水质良好。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
    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个百分点;
    四类、劣四类海 水为24.3%,上升0.4个百分点。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次,较上年约增加13%, 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

    (二)自然资源减少失衡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 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水资源为1/4(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2200立方米,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森林资源 为1/10,耕地资源为1/5(为美国的1/1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2。加之 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 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 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中国作为世界受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正处于 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险之路”。

    (三)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保护和改善生活、生态环境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在实践 中相冲突,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不可持续性消耗。(1)我国工业“两高一 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资源型)特点显著,且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很 快,如2007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由于出口产品 中相当大部分是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如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行业 的产品,都消耗了大量能源,其旺盛的国际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 和环境恶化问题。(2)产业政策的不合理。《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中,鼓励类第十三篇明确要加快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而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 录(2007年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篇第十九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 2,3,4,5)款也明确了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 力发展作为消费主义驱动器的汽车工业,是否可行,有待讨论。而据国家统计局 的初步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包括三轮汽 车和低速货车146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534万辆, 增长20.8%。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数量可达到7167万辆。若达到美国百人拥有汽 车55辆比例,中国还将拥有七亿辆汽车。这相当于现在全球汽车总量,是中国的 环境与资源无法承受的。(3)产品过度包装,回收利用少。由于没有针对性的 法律规范,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涉及普通生活方方面面。一盒巨大的保健食品礼盒,只有中间位置摆放着几个小巧的瓶状物;
    一盒大红袍茶叶,包装得更为繁琐, 除了外层的手拎袋和雕花木盒,还有内层的两个独立的小木盒以及盒内包衬的黄 色绸缎、造型精美的密封罐,最后才是装在塑料包装袋内的茶叶……。以北京市 为例,北京市每年产生垃圾近500万吨,包装物含量就占22%。而中国包装联合 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包装产品生产总值为4100亿元,其中占70%、价值 2800多亿元的包装物被一次性使用即耗费,而这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因过度包装 造成的。而回收利用方面未能建立起了一套分类回收系统,大部分废物没有被回 收利用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潜在危害很大。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交审议的国 家性法规《循环经济法(草案)》针对过度包装仅做出了原则性确定。

    2.节能环保新产品的缓慢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民众的切身利 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 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 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高速增长。据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63亿吨,同比前年增长12.4%;

    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以此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依存度已近50%。在能源供应拉 响警报的同时,各个城市的“亮化”工程毫无顾虑的美化着夜空。节能灯具、太阳 能电池、风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进展缓慢,缺 乏政府大力支持。而在国外,日本采取了“绿色税制”和补助金政策,对混合动力 汽车有高达6万元的补贴;
    美国也实行一些税收返还政策,计划2006年1月1日到 2010年12月31日,给予混合动力车和先进柴油车最高达3400万美金的补贴、补贴 价减免。在欧洲,4000万人正从风电场获得生活用电。

    3.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可能同时面对的污染大迁移。随着出口壁垒 加剧、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自身推进产业升级需要,把那些 一般性加工制造业转移扩散出去向成本更低的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珠三角 地区企业很现实的选择。事实上,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沿海地区约有1万多家 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达3000多亿元。中西部地区,现阶段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其生态环境却更加碎弱,一旦破坏更加不易恢复。沿海 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需要引导。产业转移不应该把过剩的、污染的、落后的设备转 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中西部不能重复拷贝东部,重复引进, 重复20多年前东部沿海对外资“饥不择食”的情况。而作为西进企业也要把握转移 契机,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企业自身的整合升级。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现状(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相关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 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1,宪法关于 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
    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 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 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 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2,环境 与资源保护基本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规定环境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 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3,环境资源单行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单行法律法规主要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水 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环境标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 污染环境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自然保护区条例》、《城 市规划法》等。4,其他部门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例如,《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关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
    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 作业侵权的规定;
    第124条关于环境污染侵权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章第六节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
    此外,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 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6条明确规定,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 的国际条约,同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适用国际条 约的规定。

    (二)我国环境职能管理机构缺位 环境管理是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对环境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国家建立和强化了环境管理 专门机构―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这次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审议批准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 制污染的行为,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 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所谓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 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 许极限。广义的环境管理的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广 义的环境管理是政府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 的一项基本职能。

    按环境管理的范围可划分:(1)资源部门管理,各部委在职能范围内的 规划和管理。如国土资源部对土地的规划和用途的监督,水利部对水资源的管理, 林业部对森林资源管理等。(2)区域环境管理,它主要是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目标与环境目标,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制定区域环境规划等,包括整个国土的环 境管理、经济协作区和省、自治区的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以及水域环境管 理等。例如,海河管理委员会、准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委员会。(3)成立 部一级专门职能机构,将国家分散的环保职权集中起来。新成立的“环境部”是我 国中央环境管理部门;
    省、市级政府建立了地方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工业较集中 的县一般也设立了专门机构或由有关部门兼任。在较大的工矿企业里,设有环保 科、室或专职人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环境管理部门虽有设置,但具体管理不到位。如:
    (1)部门分工缺乏合作。我国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与分部门 管理相结合,涉及的部门有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商 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多个部门。主管部门是不明确的,多个 部门皆有职责,而实际后果可能是都可以管都不去管。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致使我 国对“电子垃圾”的进口、回收利用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洋垃圾危害不容小 视。此外,主管部门角色错位,既是“裁判者”,又是“运动员”,以致监管不力不 公,甚至以行政手段干预环境执法。(2)经济手段调节作用没有引起主管部门 的足够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延伸责任(EPR)”制度是关于责任分配 的主要制度。各国立法将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扩展到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包括达 到使用寿命后的处理。这种制度可有力地促进生产者在设计产品时考虑其环保性 能和可循环利用性或可再商品性。日本2000年颁布的《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规 定制造商和进口商负责自己生产和进口产品的回收、处理;
    荷兰把ROHS及WEEE 指令转化为《电器及电子设备废料规定》。而我国《循环经济法》去年才通过审 议。(3)主管部门监管缺位对环境违法问题不作为,仅仅靠当事者的管理和监 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第三者的再监督参与,结合国家审计署的职能,施行环境 审计。(三)立法中的不完善 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主 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是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 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 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在《环评法(草案)》第四条曾规定,“制定对 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将一定类型的政策列入环评范围。这本来可以成为我国 纳入政策法律环评的契机,但最终被以“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经验、立法条件尚 不成熟”等理由而在正式立法中删除。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 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 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 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 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 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 门难以操作。3,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 定。4,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

    如地方保护问题等。5,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 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 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 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 期补办手续;
    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 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江苏省 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江苏罚款的数额极其有限,最低的仅在1万元以下,而 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最高只可决定2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20万元的, 必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鞋搔痒,客观上甚至 有鼓励违法之嫌。

    (四)行政上的局限性 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公众监督、公众参与为辅的“行 政法”、“政策法”。环境保护法主要内容是确立国家环境基本政策、原则、制度、 责任以及与其他相关法律在适用上的关系。然而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 境责任不到位,公众监督和参与制度则更是少之又少。以致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成 为我国现行环境保护制度的积弊所在,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1.环境职能部门的不独立性。环境保护部门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而经济 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追求目标,双方差异导致冲突发生。如 2005年水利部环保局信息发布权之争。环境保护部门在人事、财政、社会保障体 制上无法独立于地方政府,而各级政府却有足够的冲动去提高GDP速度,确保经 济发展,缓解财政压力,往往难以对环境问题采取强硬措施。使得在环境问题刻 不容缓的境地下,环境行政部门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冷衙门。履行环保职责的权力 能力明显不足。以致罚款多少,环保部门竟要和违法企业去商量的地步。

    2.环保部门的权限设置不尽合理,处罚力度太小。例如,限期治理作为我 国防治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行使。

    环保部门只可以提出限期治理意见,而地方政府则可能为了某种利益而行政不作 为,其结果是放纵违法行为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或破坏。在法律明确限期治 理范围和条件下,既然违法排污企业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限期治理条件,就应当直 接通过法律赋予环保部门决定限期治理的权限;
    而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虽 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2005年全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 “环评风暴”的结局是一共30个违法开工项目全部接受了行政罚款,但具体数额不 等。江苏7个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项目均收到“罚单”,最高的罚款10万元, 最低的则为5万元。尽管“环评风暴”来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不竟要问,对投资数 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威慑力?从某种意义上 讲,这种执法困局是近年来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根源。

    3.环境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与区域化合作体制。由于环境具有生态系统的 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特征,所以对环境要求实行更加系统型管理及决策,设立 高级别的协调和决策机构。我国环境资源被行政区划分割,由不同的主体行使管 理决策权,加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不同,缺乏对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平衡 和限制,最终导致环境破坏严重。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设置只重视行政区划机构而 忽视生态区域机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现有的一些综合治理机构,如太湖流域的综 合治理委员、淮河治理委员会、黄河治理委员会等只不过是协调通报监测机构。

    根本无法监管,也不可能综合治理。作为监督者,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执法,环 保部门就应该实行垂直管理。从区域环境资源保护的高度,统一管理环境保护工 作。当今国际区域合作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欧盟、美洲国家组织、2003年11月中 欧环境部长级政策对话机制正式启动等。英商6000万欧元购买宝钢600万吨CO 2减排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社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相伴随,现有法律没有很好的协 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环境保 护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 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在法律、财税、金融、信贷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普遍 地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才更能有力和规范,才更 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同时,环保部门的各项监管措施才更能有效得到落实 并产生强有力的作用。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一)加快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与顺畅 我国已基本形成的环境体系偏重于污染后的治理,未将“预防为主,防治 结合”落到实处。法律上虽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许可证等一些预防 性制度,但这些制度本身的规定都不十分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法规,并且也有 浓厚的末端控制痕迹。如,“污染者负担”原则中对“污染者”的界定就是强调直接 排污者,实际也是强调“末端控制”,将环境保护责任施加于“末端”,施加于污染物 的处理、处置,不利于“清洁生产”战略的展开,难以把污染控制延伸到对原料、技 术、工艺等生产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状况,当务之急应着眼于:
    1.在现行《宪法》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 和环境为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构成了 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1982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 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就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 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 准则的约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坠,以保 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 2.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已达20多年之久,经过 几十年的施行,已与当今环境防治要求不相符合,应尽早修改。(1)立法目的 二元化,即既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又要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 把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后一目的占据了优势。有鉴于此,应明确环境保护法 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建议以“人与自然和谐”替换原第1条中“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确立有效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体系,建立细化、 可操作的责任追究机制。(3)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证环境政务公开,保 障公众环境知情权。(4)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环境 事务的范围。(5)赋予公众环境诉权,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6)加大 处罚力度,赋予环保部门行政强制权(限期、限产、停排、查封、扣押、没收),提高法定罚款上限(最高为100万元)。

    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地位和其它单行法规的修订。(1)环境影响评 价法是从源头防治污染的关键,却势单力薄,收效甚微,环评范围狭窄。而放眼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将该制度扩展到战略层次。80 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为全球广泛接受,作用于战略实施全过程(政策、计划、 规划、项目),新的环评体系逐渐形成。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 略环境影响报告”。而在我国如影视拍摄、自然保护区及名胜古迹的参观游览活 动等,在目前都尚未纳入。不过,在地方法规中曾有一次不错的尝试。如2006 年5月,黄山市依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黄山风景区管理条例》规定,在 黄山境内景区拍影视剧必须先进行环境评估和论证,否则将被禁止拍摄。(2) 环评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承担存在不足,客观上有鼓励建设单位违法之嫌。(3) 部分单行法规急需修订。如《水土保持法》1991颁布、《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 正、《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颁布,都早已不能适应现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 趋势。

    4.环境经济政策。人的环境利益分为经济、资源、生态、精神四大类,环 境与资源的使用是有价值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在决策中把环境与发展综合起来 (Integrationof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inDecision-making)。因此,环境保护 中的经济措施更为必要。具体要重视以下几方面:(1)调整税收政策。对“两高 一资”产业高税收,对环保产品给予税收优惠,调整现阶段过低的资源税。(2) 资本市场的调节。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可以有效地 限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此前,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3)建立排污权交易市 场,将环境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4)贸易政策调 整。改变我国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 进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5)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变资 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认识误区,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

    (二)支持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与公共利益紧密相连,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出现而产生于罗马法 当中,公益诉讼的实质含义是,“原告代表社会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而起诉”。

    目下中国,以环境权为基础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限制较多,缺乏相关配套制度。例如以个人提起的带有公益色彩的案件一般难以得到 受理或被驳回起诉。如2001年10月17日,东南大学法律系施建辉、顾大松两位教 师以观景台的建设破坏了“其享受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为由向南京 市中院起诉市规划局,要求其撤销对紫荆山观景台的规划许可,法院未予受理。

    环境权的概念一般解释为:公民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 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有关国际文件中,关于环境权有不同的具体表达方式。《斯德哥尔摩宣言》 (1972)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 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人和世世代代的 环境的庄严责任”。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1982)规定:“人人都应当有机会 按照本国法律个别地或集体地参加拟订与其环境直接有关的决定;
    遇到此种环境 受损或退化时应有办法诉请补救”。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 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到关注的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中心,应该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气成果的生活权利。

    在我国关于环境权法律中的依据有:《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 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将环境保护确认为一项国家职责;

    《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民可以广泛参与 国家的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 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水污染防治 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 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 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这些公民环境参与权的规定,不仅 是确定了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和行使方式,而且为保障环境权的具体程序规定等制 定提供了依据。

    在确立环境权基础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就有了依据。公益诉讼的 产生打破了原有原告需与损害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规定,很是契合环境污染广泛 性特点。对当下中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1)推动环境保护法 治观念的宣传。中国有息讼、厌诉的传统,致使法治观念淡漠,司法体制不健全、 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有纠纷找关系的盛行。通过公益诉讼这种近似团体、集体诉 讼的方式,由于其自身具有广泛性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宣传环境保护理念。(2) 公益诉讼可以限制公权力的行使,制约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 到位。(3)公益诉讼有利于预防利益损害、纠纷产生。例如,环境公益诉讼的提出,早于实际损害的发生,一条河流的污染可以影响人们的人身健康,但是, 如在实际人身受到侵权发生之前可以通过公益诉讼提取救济,就能充分保护利益 避免不应有的损害。据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环境纠纷以每 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光是2006年仅投诉到环保部门的环境纠纷就达40多万件。

    如果相关部门不严格执行环评法,造成大范围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公民 或组织可以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来对抗造成生态破坏的私人以及通过行政公益诉 讼对抗渎职的政府部门,从而鼓励和激发公众参与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积极性,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倡导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 行政权力。公众参与要求政府机关在做出有关环境的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众的意 见,并予以适当的考虑。公众的不同意见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及早发现问题,提高 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增加政府环境决策和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使政府的 环境决策与管理更加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情况;
    同时公众也将能充分了解政府环 境决策的理由和依据,使普通民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从而能够认同有关 行政机关的环境决策,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使有关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环保组织NGO(非政府组织)成为政府和社会的桥梁。据介绍,我 国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已有2700多家,近年来这些组织日趋活跃,成为连接政府 与公众的纽带。2004年,北京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摄氏度空调行 动”,倡议企业参与节能行动,该行动影响范围逐年扩大;
    2007年深圳出台了《民 间生态公约》。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指出,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 环保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然而在环境教育宣传方面,缺乏具体的法规对NGO给予支持。根据环保 总局宣教司就环保宣传制定的两次行动纲要(《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 年―2010年)和(《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要求建立和 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时,却把环境NGO排除在外,没有条款涉及到 对环境NGO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同时,NGO也面临着身分的尴尬,由于法律法 规不健全,不能依法进行登记。而在国外一些国家却赋予了环境NGO的行政参 与权。如泰国宪法第56条规定,对于那些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计划, 实施前,须经由环境NGO、高等环境教育机关的代表等构成的独立机关审议;德国对满足一定条件的环境NGO给与自然保护领域的参加权认定(主要包括意见表 明权、专门家鉴定书的阅览权),如果权力遭侵害可提起诉讼。与国外相比较, 我国环保NGO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2.新闻媒体对环境的深度关注,使得破坏环境的行为赤裸裸的曝露在公从 的视野下,为我们所熟知的有影响环境事件中都有媒体的身影。不久前围绕厦门 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PX项目之争。最终市政府不仅邀请200名市民代表, 面对面征询意见,且遵照了大多数的意见砍掉了巨大的环境隐患,让公众体察了 政府对民意的重视。但若是没有媒体的广泛参与,很有可能我们只能在某一次重 大环境问题反思中才能知晓PX项目。

    公众参与对环境决策的形成具有重大益处。而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并未真 正建立,为使其在环境保护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1.通过立法,确定公 众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环境行政管理决策的范围,明确细节。现行的《环境影响 评价法》中,缺少明确的法律程序来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措施。环境保护需要全 社会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有专家、官员、少数开发商参与,因为他们往往有可能 因私利达到妥协,公众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2.建立完善听证制度,把公众听证 作为决策过程的必要环节。让各方的意愿和利益得以表达,以使环境决策趋于合 理。如圆明园铺膜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环保的有益尝试。3.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 权。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及环境状况公告制度,确立法定的环境与资源监测情 况报告制度。调查表明,环境信息公开的指数全国最好的大概能达到60多分,但 是全国还有上百个城市得分为零,包括污染非常严重的辽宁、吉林等地。阳光是 最好的消毒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在2008年内的施行,将有望扭转这种糊涂账境 况。

    结语 环境法的基础是人的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和环境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能力, 环境问题发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人类在追求和实现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利益要求时 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生态利益所导致的。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环境事 件,表明公众基本生存权、健康权日益普遍受到侵害,突出了中国环境法制度体 系的缺失和弊端,迫切需要修改现行法律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唯有如此,才可 确保每个人享有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利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权利。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环境的刑法保护论文 [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建构探讨论文]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