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论文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论文 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以牺牲飞机的气动性能为代价的传统隐身 技术正面临挑战。“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正在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与隐身外 形、隐身材料和隐身结构等传统的隐身技术相比,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许多方面 具有独特的优势,是21世纪隐身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一、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产生并利用在武器装备(例如飞机、舰船等)表面 形成的等离子体云来实现规避电磁波探测的一种隐身技术。它可以在武器装备几 乎不作任何结构和性能上的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武器装备表面的等离子体云 的特征参数,如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等,来满足各种特定要求,使敌方雷达 难以探测,甚至还能改变雷达反射信号的频率,使敌方雷达测到虚假信号,以实 现信息欺骗,从而达到隐身目的。
运用等离子体隐身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 离子体,即在低温下,通过高频和高压提供的高能量产生间隙放电,以便将气体 介质激活电离形成等离子体[1]。另一种是在飞行器的特定部位如强雷达散射区, 涂一层放射性同位素,它的辐射剂量应确保它的α射线在电离空气时所产生的等 离子体云具有足够的电离密度和厚度,以确保对雷达电磁波具有足够的吸收和散 射能力。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隐身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它 改变了常规隐身技术的被动实现手段,采取了主动控制方法实现隐身,使隐身系 统便于维护;
不需改变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不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等 离子隐身方法不仅可以吸收雷达波,还可能吸收红外辐射,具有吸收频带宽、吸 收率高的特点;
俄罗斯克尔得什研究中心实验表明等离子体还能减少飞行阻力 30%以上。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新概念的飞行武器防御系统,目前在理论和实验上 已经获得成功,如果在工程应用上一旦取得突破,将对未来空战产生革命性的影 响。现有的一些大雷达截面飞行器,欲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可以采用等离子体 作为隐蔽部件来实现,而无需做重大的结构改变。这样,在电子战中使一些老装 备的服役寿命得以延长。同时还可以研制不同的等离子体隐身系统用于船舶、机 载平台和卫星以抵御不同雷达的威胁。因此,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将成为隐身技术发展的新的突破方向及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 研究的焦点。
二、国内外等离子体隐技术现状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 俄罗斯(前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用途的飞机隐身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休 斯实验室投资65万美元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计划。1992年发表的美国国防 文献中心研究报告《非磁化等离子体球中电磁波的传播》,描述了陶瓷球壳内用 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球对电磁波的衰减多达100dB[2]。1997年,美国海军委 托田纳西大学等单位发展等离子体隐身天线。该天线是将等离子体放电管作为天 线元件,当放电管通电时就成为导体,能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当断电时便成 为绝缘体,基本不反射敌探测信号[3]。
美国还在《国防部1997年基础研究计划》中提出了“中性等离子体效应可 以为国防部的飞机和卫星提供隐身条件”[4]。法国的ONERA一个多学科研制小组 已经研制成了一个非物质的全隐身的等离子体雷达反射器。它与通常的平面或抛 物线天线不同,一个等离子体平面可确保在空间不同的方向中传输波束。等离子 体反射器开创了雷达工作性能和特性的新纪元[5,6]。
我国尽管对隐身飞机的复合电磁吸收材料及表面涂层等方面有一定的研 究,但对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
三、等离子体隐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用等离子体技术实现兵器隐身也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和问题:
(1)兵器安装等离子体发生器的部位无法隐身。
(2)所需电源功率很高,设备体积大,产生等离子体并维持一定的电子 密度和范围需要消耗能源。飞机利用其隐身会减小作战半径。美国休斯实验室在 试验中只达到每20kw的功率产生1L等离子气体的水平。
(3)产生等离子体需要分子、原子作为电离对象,这给在真空中飞行的 卫星和战略导弹利用等离子体隐身造成了困难。
(4)飞行器在较低高度飞行时等离子体隐身效果较差。(5)用电弧放电的方法产生等离子体的同时,会产生射频辐射、强烈的 闪光和紫外线,等离子体复合也会产生光辐射。这些信号泄露不仅对隐身不利, 而且紫外线也可能使飞行员受到伤害。
(6)飞行器所用的等离子体在吸收对方雷达波的同时,对其本身的通信、 导航、雷达和敌我识别信号的传输都能造成衰减,甚至中断。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随着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虽说 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却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应用为武器装备的隐身带来了突破性的革命,它不仅可以应 用于各种武器平台的雷达隐身,还可以应用于光电对抗等方面。当然等离子体隐 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大气等离子体技术、电磁理论与工程、空气动 力学、机械与电气工程等的交叉学科。如何设计一种易于产生、易于控制的等离 子体发生器,并能适应各种武器平台的技战术要求成为实现有效隐身的关键。一 旦关键技术被突破,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很有可能替代现有的靠外形和材料隐身的 技术,为隐身兵器开创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