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自杀心理浅析论文
大学生自杀心理浅析论文 大学生自杀心理浅析论文篇一 《大学生自杀心理干预》 摘要:本文提出了国内高校存在大学生自杀的社会现象;实事求是地 分析了大学生产生自杀心理的三个阶段、原因分析;合理地提出了干预大学生自 杀心理的建议和措施。关键词:关注;大学生;自杀心理 每年,我们都能从报纸或者网络上看到“某高校大学生自杀”等类似报 道。大学生这一时代的宠儿,生活在充满阳光的象牙塔,为什么有一些大学生会 选择自杀这种方式去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弃对生命 的追求呢大学生自杀,这一沉重话题,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 题。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自杀 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 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 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然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 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
一、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遭受挫折或打击时,为了逃避 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如:某高校女生A,担任学生干部,还是助 理辅导员,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都是非常好的学生。平时由 于学生工作比较多,耽误了学习,但是为了不让老师和家长失望,一定要考出好 成绩,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夹带纸条,被监考老师发现,被确定为考试作弊,本 来十分光荣的学生干部一下变为被人耻笑的对象,由此而来,A承受着巨大的心 理压力,一下子就想到死,只有死才能解脱,在强大的自责心理驱使下,于考试 的第二天就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以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 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后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 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例如:某高校男生B,在得知自己女朋友和自己最要好 的伙伴好上了以后,心情极度困惑和迷失,接连一个星期茶饭不思,整日饮酒抽 烟,麻痹自己,随身携带着50多片安眠药,随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虽然想 自杀,但是他还是对自己的女朋友和伙伴抱有幻想,希望那个女的能回心转意, 希望那个伙伴09怀有愧疚,对自己说声对不起。总之,其内心极度矛盾,不死, 想不通,不能接受现实、逃脱现实;死了,又于心不甘,人家对不起自己,连说 一声都没有。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在本阶段似乎已经从困惑中解脱 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一来,周围 的同学或家人真以为他(或她)心理情况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恰好是自杀 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经找到 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为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 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某 高校女生C,家庭父母离异,自己情感受挫,一度轻生,被同学发现抢救回来, 后来在众人的苦劝下情绪似乎有所好转,不再伤感、哭泣,但是,趁一次没有同 学的陪伴的机会,C在宿舍用丝袜结束了自己19岁的生命。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花样的年华,多彩的青春,年轻的生命自我终结,真令人痛惜不已! 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自杀行为迄今为止,自杀之谜并未完全揭开,但学术界对此 有各种理解,有自杀的潜在倾向说,自杀的遗传本源说,自杀的病源原理说,自 杀是社会模范等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或侧面研究自杀的根源。笔者认为:导致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一个就是自杀者本人的内因(个人因素),还有就是外部环境 构成外因。两者结合,最终促成自杀行为的产生。
(一)个人因素 大学生从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正处于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充 满很多的疾风暴雨,身心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仍面临学习、考试、交友、恋爱、 就业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身心矛盾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 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应 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另外,从 某个体的人格性格特征来看,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属神经质的人格特征;有的本身即是神经类型为弱质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 者,其忍耐力通过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 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轻生念头产生。还有,神经和精神 疾病。有的大学生的自杀直接源自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疾病,此类疾病的独特作用 如幻觉情绪长期积郁,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美好生活,在旁 人看来根本无法理解生命、走向死亡。有些自杀者,很多就是抑郁症患者,但自 己有病未能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救治以至发生悲剧。
(二)外界环境因素 学校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学校的压力主要是四个方面:大学生之间 的交往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考试与成绩、学校对学生的批评与 处罚。学校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这一 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也成了大学生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大学的生活与社会虽然 相差很大,但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同样具有竞争,学校的压力使有的大学生情绪焦 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来自学校的任何一个压力使大学生不堪重负时,都有 可能导致其思想崩溃,最后以死来逃避。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存在问题,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与行为。现在的社会经济上迅速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教 师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部分教师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和素养,而有极少数的教师仍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在与学生交往 过程中,对学生施加了一些不良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
有的老师本人患有过度敏感焦虑症,他把小的事物夸大,把不是问题的事情想成 了大问题,他(或她)的说教会使学生的情绪变得非常紧张。有的教师脾气不好, 一看见学生就板着脸,非常严肃,学生还以为老师不高兴,以为是自己犯错误了, 久而久之,与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交往,学生的心理也会变得不健康了。
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庭本应是学生温暖的港湾,但有的大学生却非常 厌恶自己的家,厌恶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回家只是为了拿生活费,与父母的关系 象上下级,没有什么亲情。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仍然十分重要,如果家长的 教育态度和方法失当,经常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或者经常施以打骂,还有的期望 值过高,收获甚少,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这都会在家 庭生活方面表现出来,使学生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当 中。还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现代家庭的不稳定因素在不断增 长。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严重不和或离异,有的父母有外遇(包二奶),家庭矛盾重重,这些都极大地使大学生内心焦虑、惶恐,很容易陷入束手无策、倍感孤独无 助,苦涩、迷茫,饱受家庭矛盾的折磨,有的最终无法解脱走上不归路。
三、大学生自杀的干预对策 社会角度:应加强社会的引导取向及社会的救助机制。比如,有的人 患有轻度的抑郁症,但很少有心理咨询机构可以提供帮助,要么就要去医院精神 病科,很多人都不愿去医院就诊,以至于耽误了救治,病情越来越严重。社会应 倡导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增设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免费或低费为人们提供服 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毛病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患 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为之服务的机构却远跟不上需求。
学校角度:学校应建设完整的心理咨询机构及健全的有效的心理咨询 制度,定期给大学生做心理测试,当然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网站、设立“悄悄话” 信箱、“XX老师”心理咨询热线等形式,及时发现大学生群体当中某些病情严重 的个体,及时安排心理专家对这些个体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不至于发展到心理 崩溃走向自杀的末路。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 环境,要有良好的人文关怀,让学校像一个温馨的家庭,充满友爱和关心,一个 同学有困路,老师和同学都热情帮助他(或她),一个被爱心温暖的人是不会想到 死亡的。学校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领导、老师要能够及时掌握每一个 学生的重要情况,老师能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一旦发生什么事情,能快速 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尽快地解决问题。学先进是大学生生活最重要的一个环 境,学校有责任保证学生的安全,而当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对学生充满真正的关 怀。
家庭角度: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给孩子一个 良好的榜样,而不是成为孩子痛恨、不愿提及的对象。其次,教育学生要用心、 得法,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不要给学生增添太大的压力。第三,家庭一定要建 立一个交流的机制,保证人格平等,父母与子女交流无碍,信息畅通。总之,优 化家庭环境,让家庭成为大学生航行之余停留的一个幸福的港湾。
大学生自杀心理浅析论文篇二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透视》摘要:近年来,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 趋势,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的自杀率是未入大学者的两倍,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 重自杀已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现象本文试从心理学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 出解释 关键词:自杀;心理学;文化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自杀已成为我国全部人口第五位青少年人口第 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人/10万人,是国际平 均数的2.3倍按照此统计结果推断,一个有约8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约有1600人死 于自杀自杀不仅仅是一个人自己结束生命这么简单,它同样给亲朋好友等人群带 来巨大伤害据统计,一般一个人的自杀至少能够对6个人造成巨大影响此外,自杀 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 一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一般都认为,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 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 脱困境具体的讲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 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美国心理学家 格罗布等人的有关研究,确认了青年期个体潜在自杀征兆的30条线索,其中70%的 人表现出抑郁现象,包括绝望悲哀和冷漠,还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的迹象,包括进食 和睡眠等格罗布认为,青年期自杀的最大预兆是“严重的长期的心理能力丧失",这 种心理能力的丧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为中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 亚﹒帕佛认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溃的信号,这种行为的异 变表现为容易感情冲动,爱发脾气,不合群,情绪低落,甚至于饮食和睡眠也受到影 响 二自杀的心理过程 2.1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 段例如,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 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的案例反映:自杀者将自杀作为对 自己因做错了事的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 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 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 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他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 他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2.2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 突之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 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 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 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 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 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 机 2.1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 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 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 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 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 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三自杀的原因 3.1自杀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同样具有青年期的特点从 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 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 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 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 格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 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 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 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 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在很多的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 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 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 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 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 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 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 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 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 3.2自杀的文化因素 除了心理上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文化的因素对自杀也有很重要的影 响因为大学生本身就是处在时尚潮流中的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不仅常常是时尚 的先锋,还是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拥有者,然而他们也是自杀的高危群体他 们拥有无限美好的明天,但他们却选择结束自己年青的生命他们拥有爱自己的亲 人,但却选择了让自己的家人尝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为什么呢玛格丽特米 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曾说:青少年青春期的不安不是生理原因,而是文化的 原因那么大学生由抑郁不安而导致的自杀现象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原因呢 首先,从家庭方面看今天的大学生多是出生在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他 们的父辈们从改革开放政策中获益,纷纷脱离了以前的贫困然而在这个什么都离 不开科技的年代,他们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不过没关系,他们有 孩子,孩子可以弥补他们的这种缺失法国名人拉康曾说,孩子的欲望就是父母的欲 望,这句话在中国的父母亲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自己曾经没有实现过的愿 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学习成绩永远 是最好的,上的大学也要是名牌大学,每天孩子的三餐都要准备得妥贴,心理才觉 得踏实,每年高考考场外面焦急等待的家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自己以 前家里穷,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有这个能力就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种想法固然没错,但是,这个好的环境若是包括早晨为孩子在图书馆 占座位,中午为孩子在食堂排队打饭,晚上陪孩子上自习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能健 康吗,能承受得住吗有个案例中,一位大学生便是因为这样的一位父亲而自杀了所 以从这点出发,我们在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本身时,或许也应该把视角转向他们的 父母亲 其次,从校园文化看现在的手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校园生活带来了巨 大的影响单就网络而言,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就带来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网 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可以在这上面看到许多宝 贵的资料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且社会性和规范性比较弱在现实人际交 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 上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在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 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弱 社会性弱规范性的网络人际交往,也容易使一些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 的诸多烦恼,这样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许多时间用在网上冲浪,而疏远与身边 同学的联系然而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它并不能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困惑,这也 使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很孤独,在郁闷时遇到烦恼时觉得找不到人说话网络一方面 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孤独与冷漠而本身郁闷与孤独常常是自杀的直接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