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摘要:村庄环境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工作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结合自然辩证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思想,结合盐城村庄调研实例分析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村庄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辩证法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如火如荼开展。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正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2007 年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却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城乡环境可持续指数在 144 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第 133 位[1]。由此可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是不容忽视的重点,村民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尝试将村庄环境建设的更加美好,但若是不合理地改造,也许恩格斯的名言就会成真:“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村庄环境的恶劣,使得村民的生活质量下降,不利于村民落后的生活习惯和观念等向城镇化要求的方向转变,因此村庄环境问题亟需整治,真正促进城镇化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3]。本文从自然辩证法入手,探讨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措施,并辅以盐城村庄调研实例进行佐证。
2村庄环境整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村庄环境整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城镇化的盲目扩展,使得村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结合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垃圾污水问题
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垃圾分类的思想村民并未重视。洗衣做饭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田野埂边的烂菜叶丢弃、废旧报纸塑料随处可见露天公厕的粪便排放等等问题使得村庄环境恶劣不堪。上述问题笔者曾在开学初随导师前往盐城村庄调研时看到,垃圾不进行统一的回收处理,即使有些地方集中堆放,但敞开式的垃圾房仍然散发着阵阵恶臭味;污水不进行统一排放处理,又将污染村庄的土壤、河流,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都将造成危害。
2.2道路行走问题
村庄的道路虽然一些铺设了水泥,但是泥土小道仍然普遍存在。大风天气,来往车辆必将掀起尘土飞扬;如遇下雨,泥泞道路也会造成村民出行困难。并且普遍村庄道路都存在路宽较窄的问题,不利于机动车、行人通行。
2.3房屋建筑问题
笔者通过盐城调研看到个别村庄的房屋建筑已经濒临危旧房的边缘,不能承担起为村民遮风挡雨的庇护所作用,即使开展重建工作,由于规划问题,房屋并不能整体体现村庄的特有风貌。正所谓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村庄房屋建设也不例外。一方面,房屋是居民起居生活的地方,作为一个村庄村容村貌的首要表现,统一的规划设计无疑使得村庄的整体环境更上一层楼;而且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如何因地制宜突出自己村庄的特色也是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工作。
2.4家庭工厂问题
笔者在盐城调研时曾在一个村庄采访村民时得到这样的消息,在他们居住的河流对面建造了一个炼油厂,不顾其他村民的反对,随意将生产的废油废渣排放在需要浇灌农田的河流里,废气随着常流风向直接飘向村民的居住地,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3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整治之间存在共性,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正体现着辩证法在这个特殊领域矛盾研究的具体化。从微观层面来看,村庄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对象,原始自然又保留相对完整,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正处处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想。
3.1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而真正被人们所熟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对自然资源无计划掠夺的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和短缺,不合理的生产过程和布局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这都说明村民不能不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按自己主观意愿随意开发利用,而应该在整治利用自然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自然,使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
3.2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基本属性。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矛盾的双方, 它们既体现着相互之间的同一性, 又体现着对立性,即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按照客观规律,不超越环境容量的最大限度去发展;反之,二者则向对立面发展,超过一定限度去发展社会经济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2]。同样,人们在进行村庄环境整治时若不按照客观规律,不整治或者是过度整治,破坏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也将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科学可持续。
3.2.1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性
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体现着矛盾的对立问题,而其中的主要矛盾就是经济发展与村庄环境整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 如果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加快城镇化发展脚步,只享受短期利益,忽视村庄环境负荷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这必将导致环境的恶化。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首次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份报告称,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利用村庄环境、改造环境的基础上的, 村民的活动必然会影响到环境。因此, 要整治村庄环境必然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限制作用。发展又不断依赖科技创新, 而技术本身只是村民、环境规划者、建设者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利用的工具, 技术的发展应该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发挥自己的作用, 但若上述群体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 过于追求自身的物质需要, 不顾及村庄环境的承载负荷力, 那么村庄环境问题必定会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2]。
3.2.2村庄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同一性
村民的生产生活发展都与村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就必须认识环境, 尊重其主体地位, 服从环境, 如此村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才能延续下去。村民作为村庄环境的主体, 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在一定环境限度内进行村庄环境整治。村民、环境规划者、建设者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价值, 才能使村庄环境满足需要,适合村民的生存发展。也只有整治与保护相结合, 在改造村庄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 才能真正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和谐。当村庄环境政治的同时实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认为实现了二者的协调统一。
3.3村庄环境整治措施
推进城镇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村庄陈旧结构环境问题、村民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对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要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保持风貌、彰显特色[4]。
首先通过村民自立,村庄自治,上级补助,乡规民约管理,公开账目,让村民相信这次村庄环境整治是完全为了他们的利益;其次通过规划编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揉合在一起;财政应将管护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保障设施基本运行和维护,建立稳定的村庄环保经费增长机制,保证村庄环保投入拥有稳定的增量资金来源;并且将在环境政治工作中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其继续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再接再厉。而违反相关操作规定的应给予相对应程度的惩罚措施,避免再犯;还应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监管员队伍,定期巡逻检查。
4结论
笔者结合自然辩证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思想,认为村庄环境整治对于村民生产生活、农业发展城镇化进程等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村庄环境,将眼前和长远利益相结合,不仅是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宜居环境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加秀, 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 2009, 西南财经大学.
[2].杨涛,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思考. 四川建材, 2010(04): 第1-2页.
[3].吴长剑,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环境整治研究, 2006, 苏州大学.
[4].王建中, 平.A., 强化村庄环境整治 统筹处理四个关系. 江苏农村经济, 2012(08): 第16-17页.
[5] 王夙囡: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