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论文
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对作为物权法重要内容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主要目 的是要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立我国新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时的立法体例 的选择等问题。论文正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纵向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 和横向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两个方面,介绍了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关系;第二 部分通过对不动产登记经济背景的对比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下 不动产登记的不同要求的对比,针对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缺陷,归纳出建 立我国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并就新制度建 立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如何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提出 若干建议。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基本法理,参 照孙宪忠教授的观点,以“五个统一”为原则,即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律依据、 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实现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效力、应用统一的不动产登 记程序和制发统一的不动产权属证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如何完善我国不动产 登记制度提出了完善措施。
一、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关系 不动产是与动产相对称的物的概念。所谓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法律的 规定不可移动的物,包括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 自然或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1)。不动产登记则是指登记申请 人对不动产物权的设定、转移在专门的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程序登记(2)。它是 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法定公示方法,是因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也是 不动产物权获得法律承认与保护的基本依据。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 从逻辑结构上分为行为制度和效力制度,行为制度以登记行为为规范的对象,规 定不动产登记行为类型、程序以及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
效力制度以登记的法律 效力为规范的客体,规定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后果。本部分将通过对不动产登记的 内在法律关系的探讨,进一步认识不动产登记制度。
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是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总和。从主 体上看,不动产登记内在法律关系可以分两类,登记机构与登记申请人之间的纵 向法律关系和登记申请人之间的横向法律关系。一般而言,纵向法律关系具有行 政管理性质,是登记机构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横向法律关系具有民事 属性,是平等主体的登记申请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纵、横向的登记法律关系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的整体。
所以,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具有行政关系与民事关系交叉的双重性质。
1、纵向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 纵向的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是不动产登记申请人对登记机构为登记行为 过程中形成的,发生于登记申请人与登记机构之间,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性质, 登记机构的登记职权、登记人的申请权与登记义务均体现了主体权利义务的行政 性。
在国际上,不动产登记机关比较明确。在德国不动产登记机构为属于地方 法院的土地登记局;
在日本为司法行政机关法务局、地方法务局及其派出所;
在 瑞士多为各州的地方法院。这种做法,是以不动产物权登记直接决定当事人权利 义务关系,故登记建立与司法系统的直接联系。如在德国,不动产物权的争议直 接进人诉讼程序,当事人在此程序中不必起诉,而是向上级法院直接上诉;
我国 历史上制定民法之初也曾采用法院统一登记不动产的做法。后来因民国初期的司 法混乱而改为属于行政机构的地政局统一登记,这一做法在我国台湾地区沿用至 今(3)。登记机构的审查权,根据各国的立法规定,一是实质性审查权,这是对 不动产有关权利状况进行全面审查核实的权力,对形式上完备、但欠缺真实性的 登记申请可以驳回,实行要件登记制度、证券交付制度的国家为保障登记的绝对 效力,均采此制;
另一为形式上的审查权,这是对不动产名义权利进行审查的权 力,实行登记对抗制度的国家采用此法,如法国、日本,《日本民法典》177条规 定: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及变更,除非依登记法规定进行登记,不得以之对 抗第三人(4)。
登记申请人的权利义务主要体现为登记申请权和登记义务。登记申请权是 不动产利害关系人申请登记的权利,与登记机关受理登记的义务相对应。登记申 请权发生有两个前提:一是申请权利人与不动产有一定的利害关系;
二是申请人 的利益需要通过登记的方式得到保护。登记申请人的登记义务是指登记申请人对 登记机构所负有的、对与之存在利害关系的不动产进行登记的义务,与登记机构 的登记权限相对应,是一种行政义务,登记义务的行政性在不动产标示登记中得 到最充分的体现。
2、横向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横向的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是指在平等主体的登记权利人和登记义务人 之间,在登记申请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存在于登记申请人之间,在性质上 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不动产登记申请在不动产事实上的权利状态与不动产登记薄 上的记载不一致的场合,需要真实的权利人和名义上的权利人这两类当事人共同 完成,登记利益对于这两类申请人是不同的。事实上的权利人因登记取得名义上 的权利,因登记而受益;
名义上的权利人因登记丧失名义上的权利,因登记而受 损。因此,登记申请权对两类申请人的意义明显不同,对前者是积极的申请权, 对后者是消极的合作义务,基于这一原因,不动产登记理论将前者称为登记权利 人,将后者称为登记义务人。
所谓事实上权利状态与不动产登记薄不符,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不动产 权发生了实质的物权变动,即发生了所有权转移或附设权利,如地上权抵押权的 设定、变动、取消,新权利人所享有的真实权利与不动产登记薄上记载内容相脱 节;
二是指虚伪登记。在这种情况下,登记薄上记载的是错误的权利、或已丧失 的权利、或实际存在但已被涂销的权利,而与事实的权利状态不符。
横向不动产登记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表现为登记权利人的请求权和登记 人的允诺义务。两者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登记顺利进行,实现真正权利人的 利益,其权利义务具有目的同一性、内容对应性,因此,本部分仅对登记请求权 进行详细探讨。
登记请求权与登记申请权不同,它是登记权利人享有的、请求登记义务人 为登记申请行为的权利,从性质上看是一种民事权利,不能由权利登记人本身予 以强制实现,而应通过法院裁决实现强制性保障。登记请求权发生的原因,一是 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事实,二是事实上的权利状态与登记的权利状态不一致,据此, 登记请求权可以分为债权登记请求权和物上登记请求权。债权登记请求权基于不 动产物权变动的事实产生,源于不动产物权变动当事人的债权契约,是与由从债 务人交付义务派生的附随义务相对应的权利,无须在债权契约中约定,为法定权 利。物上登记请求权的产生,基于权利的事实状态与不动产登记薄上的记载相互 脱节,源于真实权利人享有的物权效力,本质上看是排除妨碍请求权的延伸。由 上观之,登记请求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因其可诉性而 具有强制性的效力. 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经济背景 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其内容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不动产作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是任何社会不可缺少的调整对象。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对不动产登记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基于这一原因,研究不动 产登记制度的一般性规律,就需要对其社会经济背景作以分析。
社会经济制度有两层含义,一为社会财产所有制形式,一为社会经济运行 机制。财产所有制形式是社会根本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财产利益的最终归属 状态,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社会经济运行的 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为计划机制,一为市场机制。社会财 产所有制虽然本质上决定社会财产制度,但其具体操作的内容,往往是社会经济 运行机制影响的直接后果。本文所称社会经济背景,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具 体地讲,是探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影响。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个相当时期曾一度是我国所采用的基本运行机制,虽 然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已蓬勃发展。但在体制的转制改造过程中,计划 经济体制的影响仍不容忽视。此外,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进行研 究,也有助于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动产由国家直接行使支配权,不动产的开发利用由 国家统一调控,不动产物权的取得由国家无偿划拨或分配,不动产的流转也需要 国家行政调配完成。国家意志以行政决策的形式左右着不动产运行的全过程。
国家对不动产的计划管理,须依赖于系统的不动产产籍资料,以权威的产 籍资料为依据才能确保宏观调控的合理性,避免调控行为的重复和冲突,取得秩 序上的稳定。国家为确保产籍资料的准确性,通常将登记规定为不动产使用权取 得的强制性程序。登记虽然具有不动产得以使用的要件功能,但在此情形下却不 具备实际的要件意义。首先,不动产使用权在获得管理机关的正式批文后即已取 得。其次,登记仅为对批准文件形式上的复核,没有实质内容。据此可认为,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不动产登记,只是不动产使用者应当履行的行政手续,或者说仅 是一种产籍管理方式,对不动产物权的取得、变更不具备实际的和法律的效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动产及附设其上的权利始终以商品的身份、依权利人 的意志而不是依国家的意志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而实现这种市场性流通的运行,需要满足三个前提:其一,作为流通标的的不动产及附设其上的权利被有效的界 定,否则不具备流通的资格或流通将失去意义;
其二,流通主体与流通标的之间 的支配关系,即不动产权利人对不动产及附设其上的权利的支配权必须明确,否 则,流通主体必将耗以相当的时间和成本确认此种关系,有碍流通、交易的效率;
其三,流通的标志必须明确,否则权利转让与否第三人无从认定,交易的安全无 从保障。
不动产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流通性存在先天的矛 盾,这决定了不动产移转须是权利移转,不动产的占有者与实际权利人的脱节又 要求以一定的权属标志形式对真正的权利人予以确认、合意、交付作为物权变动 的要件仅能完成不动产交易的公示,但不足以公示不动产的流转,需要具有法律 权威的方式公示不动产物权的设立、流转和消灭,将不动产物权状态公布于众, 帮助第三人获得相关信息和判定是否为有关行为。这些需求都赋予不动产登记丰 富的使命。可见,以登记的权威来明确不动产产权关系、公示产权的流转、保障 权利人利益和交易安全,是不动产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
三、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措施 不动产市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市场,也是人民群众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集 中的领域,必须有一套符合物权公示原则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但从我国不动产登 记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强调行政管理功能,忽视和弱 化了其自身的公示作用,并且在法律依据、登记机关、登记效力等方面尚未达成 统一,不动产登记发生作用的范围也未涉及农村,这充分体现出过去计划经济体 制下的立法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脱节。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必须依据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的基本法理要求,按照物权 法的规则来构造我国新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从而使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转变职能, 加强对不动产市场的服务,通过登记公示不动产物权状态并供社会公众查询,备 有关交易当事人参考,充分发挥不动产登记在物权公示效力、物权变动根据效力、 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善意保护效力、风险警示效力和监管效力六个方面的效力, 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1、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律依据,即中国只能制定一部统一的不动产 登记法,以物权公示原则为基础统一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我国现行的不动产管 理体制,实际是对不动产中的建筑物、土地、森林、水面、滩涂、道路等分别制 定部门规章意义上的不动产登记规则。这些规则不仅散乱而且效力严重不足,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不动产登记法都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而我国对不动产登记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多由各部门和机关制定,在内容上互相矛盾,所以,我 国必须由立法机关制定形式统一、效力足够的不动产登记法。
2、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在国际上,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登记与司 法系统建立直接联系的做法,以不动产登记直接或者间接决定权利人的实体权利。
如,德国的不动产登记机关为地方法院的土地登记局;
日本为司法行政机关法务 局、地方法务局及其派出所;
而瑞士则为各州的地方法院。考察世界各地的不动 产登记制度可以发现,关于不动产登记机关有两个规律性的特点:一是登记机关 一般为司法机关,二是登记机关的统一性,这两个特征都是物权公示原则决定的 (6)。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分散且为行政机关,多头执政导致不动产登记簿不统 一,从而引起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基础不统一,严重妨碍不动产市场的健康发 展。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应当统一,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有学者提出“登记只 能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法院管辖,即一级法院统一管辖,废止目前实行的 多部门登记的管辖制度。此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不动产登记地籍资料的 统一性(7)。这一观点不乏其科学性,有利于构建我国不动产登记体制,使之发 挥强有力的公示作用,并迅速与国际接轨,但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法官,深知 我国基层法院审判任务繁重,使之承担细致、周密的不动产登记业务,尤其是进 行实质性审查工作,基层法院难堪重负。另外,由法院担任不动产登记机关,一 旦登记有误引发赔偿,受害人就有可能起诉作为登记机关的法院,有损于司法的 权威。法院作为登记机关还不利于国家行使有效的行政监督,原来的登记机关、 人员、资料的闲置更是一种浪费,故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的选择仍应为行政机关, 但必须保证统一,而不能象目前的多头负责,并且该登记机关应淡化其行政色彩, 加强其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动产市场交易的司法功能。国家可以在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的不动产登记局,统管不动产登记的有关事宜。这是从 我国司法现状、不动产登记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选择,虽然较之国际先进立法 有一定差距,但有利于避免建立新制度时的混乱,符合我国实际国情。
3、实现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效力。统一登记效力,是不动产登记在同一逻 辑层面上发挥效力。首先,要对不动产登记的审查制度作出选择,也就是我国不 动产登记选择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的问题。要使登记的内容与真实的权利相一 致,就应当对登记的内容进行实质的审查,实行实质性审查,是登记具有公信力 的必要前提(8)。我国以往的不动产登记采用的是实质性审查,在统一的不动产 登记法制定中仍应坚持这一原则;
其次,还应将不动产登记实质审查确定为各种 具体的法律制度。不动产使用权及其上所负担的他项权利的设立,是非常典型的 物权设立行为,法律应该规定这些权利的设立只能以登记作为其生效要件,彻底纠正重合同、轻登记的现象。不动产权利转移、变更、消灭亦应遵循这一原则, 保护不动产权利的正常交易。有些学者提出登记实质审查虽然具有提高登记准确 性的优点,但也有操作程序复杂、影响交易效率的缺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与登记形式审查相较,实质审查在保护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在防止欺诈 行为恶果方面、强化登记机关责任方面、强化登记的公示、公信功能方面具有非 常突出的优势。利弊相较,我国不动产登记法仍应采用实质审查。
4、应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程序。登记程序既是登记机关的工作程序,又 是对申请人申请登记的步骤要求,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 由于不动产登记基本制度不统一,登记程序的规定也不统一,从而给当事人权利 保护造成妨碍。在将来制定的不动产登记法中,应该统一登记的程序,以科学、 高效的登记程序规范当事人登记行为和登记机关的职务活动,避免可能出现的登 记失误和欺诈行为,满足快速发展的不动产市场的需要。
5、制发统一的不动产权属证书。权属证书即是登记机关核发的记载不动 产权利状态的文书、证件。当前,我国由于登记体例不统一,存在着地权证、土 地权使用证、房地产权证、房屋产权证、林权证等多种不动产权属文书并行的情 况。不动产权属证书不统一,不但加重了权利人的经济负担,加重了不动产市场 规范的矛盾,而且加剧了不动产管理机关相互的争执,且由于不动产权属证书是 国家公信力保障发挥公示作用的,多样化的权属证书对其公示职能构成伤害,从 而影响其反映物权状态、保障不动产物权变动安全的根本功能。故我国应当实行 不动产权属证书统一,建立统一的不动产权属证书制度。
“五个统一”不是彼此孤立的,统一登记制度必然要求统一的登记机关,统 一的登记机关的不动产登记才能应用统一的登记程序,制发统一的不动产权属证 书,最终实现登记效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