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小议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
小议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 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 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 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 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 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 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 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 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 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 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
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 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 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 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 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 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 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 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发表,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 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 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 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 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 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 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 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 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 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 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
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 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 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
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 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
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
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 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 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 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 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 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 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 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 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 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 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 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 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 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 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
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 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 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 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 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 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
不但会说,而且会做;
有理解问 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 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 发展;
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
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
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 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 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 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 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 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 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 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 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 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 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 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 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 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 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 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 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 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 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 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 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 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 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 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 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 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 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 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 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 的教育发表。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 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 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 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
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 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 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 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 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 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 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 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 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 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 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 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 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 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 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 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 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 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 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 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 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 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 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 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 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 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 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 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 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 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 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 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 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 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 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 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 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 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 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 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 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 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
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 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 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 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 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 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 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 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 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 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 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 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 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 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 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 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 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 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 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 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 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 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 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 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 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 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 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
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 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 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 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 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 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 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 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 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 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 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 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 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 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