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有关军事国防的论文4500字
有关军事国防的论文4500字 有关军事国防的论文4500字篇一 《论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提出、内涵及贡献》 [摘 要]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考虑”我国前途命 运时,适时提出和逐步完善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作为邓小平发 展理论的核心部分,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关键词] 发展是硬道理 背景 内涵 贡献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提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 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 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 理。”[1]P377党的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2]P20当前, 我们必须坚持这一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主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 向前进。
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在发展问题上留下深刻的教训。邓小平在1980年初总结说:“近 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 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 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3]P249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于 经济建设意义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6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 地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虽然急促了一些、粗糙了一些,但从总体上说符合 中国实际情况,反映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 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同年,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在国内外各种政治因素的 影响下,偏离了中国国情而陷入了主观空想和“左”倾狂热之中,八大提出的路线 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接着,1957年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发动“反右倾”斗争,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
长期以来,我们谈社会主义优越性只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忽视 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早在1978年,他就明确指 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 会主义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P128用生产力标准判断社会主义优越性,这在当时 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 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 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3]P251不难看出,邓小平始终围绕着发展生产力 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换句话说,只有把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摆到首要和中心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战胜资 本主义。
在1980年1月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谈道:“台湾归回祖国、 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我们政治上和经济制 度上比台湾优越,经济发展上也要比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没有这一点不行。
四个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3]P240“所以, 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归根到底,都要求 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当然,其他许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须把经济建 设搞好。”[3]P240-241这就肯定了经济建设是中心,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 和基础,也就肯定了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这一思想,邓小平 在一个多月之后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 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国防相应地得 到巩固和加强,都要靠搞四个现代化。在两年后十二大的开幕式上,他再次重申 了这—观点。
二、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991年8月20日,针对我国在发展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大跃进”“洋冒 进”和“经济过热”等经验教训,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可 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 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1]P368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 中再次提出:“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 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4]P461注重质变与量变的统一是 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邓小平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经济的重要思想。他认为经济发展应该采取波浪式前进的形式,表现为“飞跃—调整—再前 进—再飞跃”这样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坚持台阶式的发展,即抓住时机,跳跃一下,然后再 稳定一段,如此循环往复,使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 期。1984年到1988年的5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近11%,工业总 产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7%,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呈现出对我们发展的有利态势, 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 局的变化,使我们有可能争取更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从国内条件看,我国的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政治稳定、社 会安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邓小平始终强 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985年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并开始物价改革 时,他指出:“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1]P1321991年他在分 析国际局势时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1]P3691992年,邓小 平南巡时进一步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争取使国民经 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 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1]P375 做到隔几年就上一个台阶,不仅推进了改革开放,而且使得加快经济 发展的承受能力得到了增强,具备了争上新台阶的良好条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 的那样:“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 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 雄心壮志!”[1]P377十多年来,我国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 科技和教育等领域逐步展开,全面推进,日益深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 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年同1978年相比,国民生 产总值增长了1.74倍,平均每年增长9%,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5]P271 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工业、农业有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1亿人 口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部分地区已向小康水平迈进。我国经受了国际局势动荡、 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考验,在政治风浪以及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前,党、政府、 军队和人民团结一心,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安定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 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形势整体上对我们有利,我国卓有 成效的对外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三、必须搞好各方面的综合平衡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片 面的、孤立的、畸形的发展,而是各要素之间全面的、动态的均衡发展,注重运 用综合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兼顾各个要素的全面协调推进。历史经验证明,什么 时候综合平衡搞得好,主要经济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比较快,社会 经济效益就比较好;什么时候忽视甚至否定了综合平衡,主要经济比例关系失调, 国民经济发展就缓慢、甚至下降。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 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 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 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还有一个重要 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 费用太少,不成比例。”[3]P250因此,只有照顾到方方面面,对全社会人力、物 力、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社会生产和需要之间,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 各个环节之间做到基本平衡,互相衔接,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步 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综合平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指出:“现代化 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3]P250邓小平 强调发展生产力,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但他并不认为经济建设可以孤立地存 在和进行,而是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运行中来把握。这表明,“中心” 不能代替“一切”,中心任务并非唯一任务,根本任务也不是全部任务,没有其他 方面的配合,中心任务就不可能完成。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 想。主张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既要实行改革开放, 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搞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搞政治体制改革;既要重视物 质文明建设,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在实践中,为了处理好经济建设与 党和国家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他坚决反对用其 他工作取代中心工作,或与中心工作并列,确保了中心居中。另一方面,他对其 他工作又从不忽略,总是下全力认真抓好,使之各居其位。这样,就为全国人民 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中心工作的顺利实施。
综合平衡必须做好综合配套。早在1962年,陈云同志就指出:“一定 要从短线出发搞综合平衡,这样做,生产就可以协调,生产出来的东西就能够配 套。配了套才能做大事情,不配套就只是一堆半成品,浪费资金。”[6]P212邓小 平也强调说:“我们搞计划,考虑问题,面要宽一点。”[3]P198因为各个方面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的,单项突进往往难以奏效,必须综合配套进行,把各项改革组合 起来,发挥整体放大效应。但综合配套改革不是齐头并进,更不能各搞各的,应 当有序地、相互配合地推进。否则,改革开放中一些具体措施就会失去方向,只 顾眼前,忽视长远,照顾局部,影响整体,出现改革政策顾此失彼,互相矛盾、 互相掣肘等现象。强调综合配套、全面推进的改革思想,使改革更具系统性、整 体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党更加注重从整体出 发,统一协调,全面权衡,综合把握,通过包括经济、政策、科技、教育、文化、 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由过去自下而上的单项 改革,发展到自上而下的综合配套改革,全方位地不断推进我国的改革进程,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发展是硬道理确立了科学发展的首要之义。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是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面临的当务之急。“文化大革命”十年使我 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挫折,拉大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人 民群众对于长期停滞的经济发展和不断升级的社会动乱强烈不满,热切希望国家 能够早日回到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轨道上来。面对着全球开放的新格局,面对着新 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还是坚持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发挥,中国也将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为此邓小平强 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放在了“首先”一步的位置上,他认为中国解决所有 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无论是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维护 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都离不开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就成了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因此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化,加快发展的热 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的势头不能减弱,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奠定了科学发展思想的生长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成 为我们党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提出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点。邓小平阐明了人在发 展中重要地位的思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强调必须依靠人民群 众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出“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的新 标准;阐明发展要搞好统筹协调的思想,提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人与自然统 筹、经济社会统筹和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等新认识;阐明了经济应当可持续 发展的思想,强调实行台阶式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与教育,把速度与效益统 一起来,走市场经济之路等论断。这些新的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原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全面超越,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 展,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一步一步走向深化,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的 思想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 时俱进的密切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阐明了科学发展实践的基本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 略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1978年国内 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至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人民币, 增长了19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79元人民币,提高到1997年的6079 元人民币,增长了15倍多。2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18倍,国家财政收入增 长了近7倍,对外贸易额增长了近14倍。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十多 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至1997年的0.5亿。1978 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3.6元,至1997年达到2090.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3.4倍,年平均增长8.1%。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160.3元,实际增长2.1 倍,年平均增长6.2%。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 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1997年的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8.1平方米扩 大到22.46平方米,增长了1.8倍。三是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1978年国内生 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排名第10位。至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4772亿元人民币,排名上升至世界第7位。[7]P162-163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 与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体 现了科学发展实践的基本要求。○ 有关军事国防的论文4500字篇二 《抗美援朝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 [摘 要]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志愿军名义)参加的第一 次现代化的国际性局部战争,长期指导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第 一次被运用到现代化战争当中。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促使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新 的发展,包括劣势情况下的外线作战思想、战术歼灭战思想、阵地防御作战理论 和人民战争理论。[关键词] 毛泽东 军事思想 抗美援朝战争 发展 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的指导方针主要 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兵民是胜利之本[1]P509;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 强大之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力求在 运动中歼灭敌人;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善于利用两个战役 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2]P1247-1248,等等,都是根据国内革命战争的不断 变化创新出的可行的战争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战争中形成,同时也在战 争中不断发展。然而,抗美援朝战争与历次国内革命战争不同:一是朝鲜半岛东 西狭窄,北部多山,不利于大规模大范围的迂回作战,限制运动战效能的发挥;
二是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和技术兵种数量质量差距极大,严重影响志愿军战争 机器的正常运转;三是志愿军出国作战,损耗无法就地补充;四是战争规模有限且 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不能有效发挥志愿军游击战、运动战、积极防御作战等作 战长处。这些特点要求志愿军的作战指导思想甚至作战观念都要顺势而变,发展 创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趋势。
一、劣势情况下的外线作战思想的提出 在敌人总体实力占优势的情况下,隐藏主力,诱敌深入,在战争初期 实施有目的的战略退却,寻找有利时机,以内线作战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后转入 反攻,最终歼灭敌人,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条重要策略。解放战争中,面对 国民党军连续发动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解放军都是先期进行内线作战,不计 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力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待双方总体力量对比开始对己 方有利时,转入外线作战,以一个“品字”阵型突入敌人防御纵深,迫使敌人转入 战略防御,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然而,朝鲜战场的情况却迥然不同。“联合 国军”自仁川登陆以来,迅速向北推进,待志愿军入朝时,已占领志愿军预设防 御阵地的地区,毛泽东构想的在朝鲜北部坚持防御一段时间,等待苏联武器装备 到达并换装训练完毕后再发起大规模反击的作战计划无法实现。由于国家安全利 益和经济利益不容侵犯,志愿军既不能在中朝边境消极防御,更不能进一步诱敌 深入,将敌人放入中国境内①。根据“联合国军”情报不明、轻敌冒进、兵力被朝 鲜北部山区分割的战场实际情况,毛泽东果断更改战略指导思想,指示志愿军渡 过鸭绿江,抓住敌我态势战略上对我不利但战术上对我有利的时机,主动出击敌 人侧后,在运动中歼灭冒进之敌。志愿军根据命令,在运动中发起第一次战役, 一举歼灭“联合国军”2个团又5个营,击溃3个团又12个营,歼敌1.5万人,并在云 山战斗中重创美骑兵第一师[3]P44,在朝鲜战场站稳了脚跟。第一次战役胜利后,彭德怀指挥志愿军不进攻反而后撤,迷惑了麦克阿瑟,使其继续做出分兵北进的 部署。这一经典的战役诱敌动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诱敌深入原则在战术上的灵活 引用,迫使敌人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与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两次伏击日军的战例 有异曲同工之妙,为第二次战役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零敲牛皮糖”——持久战思想的创新 毛泽东在指导战争过程中历来强调“战争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 面包围敌人,每战力求全歼,不使漏网。[2]P1247解放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指挥 西北野战军连续进行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战斗就是在劣势条件下中消灭敌 人有生力量,最后迫敌防守的经典战例,而辽沈、抗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更是创 造了歼敌有生力量的纪录。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②作战中,每次战役,志愿军 均设定歼敌一个或几个成建制师的目标。然而,由于朝鲜地形所限和双方装备和 技术兵种差距太大,志愿军没有空中掩护,几乎每次穿插、迂回、包围目标敌人 后都无法全部歼灭,反而造成己方较大伤亡,与敌人形成拉锯,对己方保持持久 作战能力十分不利。鉴于此,毛泽东根据整体作战形势果断命令志愿军改变指导 思想,提出对美英军在几个月内只打小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强调:“打美英军只 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 地包围歼灭之。”随后,毛泽东将其概括为“零敲牛皮糖”并在前线执行。
[4]P490,492“零敲牛皮糖”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的积小胜为大 胜、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是对以往大规模歼灭战理论的 发展创新,填补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两军正规作战的战术歼灭战作战指导思想上 的空白,使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关于歼灭战的理论更加完善。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 和实践极大的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势头,有效抵消了敌人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 同时减轻了己方伤亡,稳固了既得阵地。仅在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二阶段作战 中,志愿军和人民军就先后对“联合国军”团以下兵力防守的51个阵地攻击65次, 歼敌4.1万人,扩大阵地面积58平方公里。志愿军伤亡仅1.7万余人。[5]P411 三、阵地防御作战与战术进攻作战的结合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作战范围广阔以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思想的指 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大多采用大步进退,调动敌人,取得主动,歼敌 有生力量的方法作战,其中最著名的防御性作战莫过于两万五千里长征,进攻性 作战莫过于千里跃进大别山。阵地防御作战对志愿军来说比较陌生,以往也很少 进行战略意义上的阵地防御作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以后进行的阵地防御作战由于不符合当时战场实际,从而造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丧失和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执行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 为辅的战略方针,没有进行过战役规模的阵地防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 由内线机动防御直接转入外线战略进攻直至战略决战,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阵地 防御作战。朝鲜战场空间狭小,南北瘦长,东西狭窄,尤其是半岛蜂腰部,不足 200公里,志愿军无法进行大范围迂回作战,调动敌人,争取主动,再加上政治 因素,无法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双方均未歼灭对方主力, 从而结合停战谈判进入阵地攻守作战阶段。1951年9月上旬,彭德怀代表志愿军 党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今后的作战样式主要是“阵地攻坚和阵地防御”,并确定了 积极防御,节节抵抗,对每一阵地必须进行反复争夺,不轻易放弃阵地,采取不 断的阵地反击和小反击,歼灭出犯或突出部之敌以求多杀伤敌人,争取时间的具 体作战方针[5]P105,同时加强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和二、三线防御工事的建设。
在阵地防御作战中,正面第一线作战的志愿军将“零敲牛皮糖”的指导思想充分贯 彻到阵地防御作战当中,将战略上的阵地防御作战和战术上的反击战、拉锯战相 结合。在大规模构建坑道防御体系的同时,以连、排、班为基本单位,不间断的 主动出击,发动小规模战术反击,挤占敌前沿阵地,同时广泛开展“冷枪冷炮” 运动,以单兵作战和战斗小组作战的方式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此种作战方式也 被称为“小兵群”作战)。这一创新弥补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阵地防御作战理论的 不足,同时取得了巨大战果。
四、新形势下的人民战争理论的发展 人民战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和精髓。中国共产党从领导武 装斗争开始,就奉行人民战争的理论,并且总结出了人民战争的一整套行之有效 的思想和理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各级指战员始 终坚定“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 才能进行战争”[6]P136的指导思想,以人民为根本,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相继 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给人民战争理论带来了 新的挑战。志愿军出国作战,以往取之于敌的补充方式不能适用,国内的人民群 众很难直接支援志愿军作战,发动“联合国军”占领地区的群众组成第二条战线支 援中朝方面作战的效果也不强。更何况,抗美援朝战争是冷战开始后的第一场现 代化战争,仅仅依靠中国政府的能力是无法支撑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如果处理 不好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志愿军作战不利,甚至失败。
然而,事实证明,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又一次掀起了一场人民战争——抗美援朝运动。中国共产党深知:人民战争需要广泛的动员,“这个政 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是胜利的最基本条件[1]P513;支持长期战争与争取最后 胜利,必须发动全民族各阶层中一切生动力量[7]P381”。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个 传统,依托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这 次人民战争不同以往,人民群众不直接参战,而是通过“三视”(“仇视、鄙视、蔑 视”)[8]P436宣传教育、游行示威、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和捐赠飞机大炮 等运动,组织青年参军,组织民工、司机等支前等方式间接支援前方作战。据统 计,战争期间,仅作为战争总基地的东北地区③就动员30余万人参加志愿军,394 万余人参加战勤工作,直接入朝服务民工74万余人,各类技术人员4万余人。
[9]P180自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5月31日,全国各省人民银行汇解抗美援朝武器 捐款共为55650亿元人民币,折合飞机(每架15亿元计)3710架,尚余6230万元。
[5]P46可见,“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P511,人民战争 理论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初期的主动出击,诱敌深入;阵地防御 作战时期的积极防御,“零敲牛皮糖”;国内的抗美援朝运动,这些不同的部分组 成的总的思想理论是持久作战——依靠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进攻和防御,积小 胜为大胜,用持久战是敌人知难而退,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对毛泽东抗日战争时 期持久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持久战理论中正规战、国外作战方面的 补充和创新,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继续指导解放军的作战和军队 建设。○ 注释:
①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这是诱敌深入的战略思想,这样可以发挥志 愿军内线作战的优良传统和补给优势,但从政治和经济上讲,这是不可能的。
②抗美援朝战争按政治局势和作战形势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志愿军入朝作战到停战谈判开始之前,称为运动作战阶段;第二阶段从停战谈 判开始到停战协定签字生效,称为阵地防御作战阶段,亦称“边打边谈”阶段。
③当时辖辽东、辽西、热河、吉林、松江、黑龙江6省和沈阳、旅大(现 大连)、抚顺、鞍山、本溪5市,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