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教师教学能力机制晋升的分析
教师教学能力机制晋升的分析 1影响目前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部分原因 1.1基本待遇偏低,无法安心教学 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在长达二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他们 往往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社会、家庭包括自身对于人生定位和期望值都一直处 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进入工作岗位后,青年教师往往发现在职业起步阶段工 资收入较低,与期望值相比,或与那些早已进入工作岗位的同龄人相比,落差较 大,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和不平衡。在医学院校中,尤其是承担基础类课程 的青年教师,其收入又往往远低于同一年龄段的临床医生。这一情况造成了目前 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在许多毕业生看来不再是一个体面的选择,一流的人才在毕业 后往往并不愿意留校任教。在不同高校中,大部分青年教师收入水平偏低是一个 普遍现象。面对这一事实,国内诸多高校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方法,包括对于部分 优秀人才给予住房、职称等方面的优惠等。但必须注意到这些方法一方面力度有 限,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二来只针对特定人群,并未在整体上对于高校青年教 师生存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1.2重引进,轻使用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每年的人才引进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 进工作都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当中,被当作核心指标重点完成。然而,这些所 谓的引进人才,进入高校工作以后的状况如何,是否真正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 上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青年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 对于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诸多问题认识和考虑不足。在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经 常会遇到许多并未预期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且公正的解决, 充分反映了一个高校对于其所引进的人才是否真正重视,是否真正期望他们能够 发挥才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有些高校为了达标、评比,盲目扩张规模, 甚至只是为了增加师资队伍中的博士比例而引进青年教师。人员到位后却发现, 单位对于他们并没有培训、评估和使用的一套成熟思路和体制保证。有些学校引 进的人才数量具有相当规模,但相应的科研平台甚至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却无法 保证。同时职称、导师的名额等却越来越紧张,导致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反而越 来越窄,压力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高校管理者“重引进轻使用”,实际就是“重 政绩而轻实干”,导致高校对青年教师培训不足,缺少对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 理,无法让这些青年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引进人才的实际目的无法实现。
1.3重科研,轻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学是高校教师 的首要任务”。但实际上在很多高校里,甚至包括国际上许多知名高校,重科研 轻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考核大多量化为工作量,而教 学质量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体系,造成高校内一些如“只要完成基本工作量, 教的多和教的少一个样”;“只要不发生教学事故,教的差和教的好一个样”等现象 产生。另一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常教学见效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而 科研成果却相对更直接且快速,如申请课题多少、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高低、 获得相应奖项级别等。这些量化指标又直接与教师职称、收入挂钩,造成了迫切 需要晋升职称的青年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对于自身教学 能力的重视度不高,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使用的课件几年不更新, 上课对着课件机械阅读,缺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其后果是学生无法得到稳定、 有质量的教学。
1.4缺乏有效的长期培训、教学能力评估及激励机制 高校的青年教师不像中小学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培训,也缺 少相关领域的教学经验。许多人初入工作岗位,刚刚脱离学生身份,就需要站在 讲台上开始授课。虽然他们大多对于相关专业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但不 少人缺乏逻辑性阐述和综合性概括的表达技巧。虽存在有高校教师资格的培训和 考核,可惜目前无论从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来说都不够重视,对于教师实际教学 能力的提升帮助有限。此外,高等学校中的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甚至 是终身的过程,不仅需要持续加深对于本门学科的理解,始终跟踪前沿进展,还 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使得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够与时 俱进。而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长期系统性培训基本缺失,加之前面所提 到的诸多原因造成教学能力少人重视,有些老师甚至对于自身教学能力都缺乏认 知,教学能力自然谈不上任何改进。此外,由于教学自身的特点所影响,教育教 学机构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也缺乏有效标准。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估大多只是 依赖同行专家的一两次听课及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流于形式。这一现象一方面 造成了许多青年教师目标不明确,并不能区分何为传授知识的教学和“能得奖的 教学”,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接受度高的教学方式不一定得到充分认可。学生长期 口碑与教学评估结果不一定相符,不同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很难进行量化评价,这 些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于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前环境下,相对科研工作而言, 教学工作带来的“收益”要远远落后。由于前面提到的缺乏对于有效教学能力的评 估标准,很难公正地区分教师间教学能力的强弱,造成只要完成相应课时的工作 量即可,总结、备课等课后投入精力、时间没有差别,教学能力提升不能为教师 带来职称晋升、奖项评定及其他物质上的机会与好处。这一系列客观现实进一步 导致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足。
1.5基础医学学科本身特点影响 由于医学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医学院校中许多医学基础课程需要满 足几乎全校各专业需求,一线授课老师的工作量巨大,在大班教学中很难推进 PBL教学模式。在这一前提下,基础类课程又相对于临床类课程较为枯燥,部分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待提高。因此尤其是对于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较 难建立起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建立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机制 上述提到的诸多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近些年来已得到 越来越多的领导、专家和业界人士的重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建议建言不胜枚举, 也有相当多的高校开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和试点。只是我们看到 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解决,其中的复杂性导致其解决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轻 而易举的事。为此,我们更需要坚定认识,真抓实干,拿出确实有效的措施,把 一些文件上的目标和口号真正落到实处。为了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 提升,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 在一个文明社会,必然崇尚教育和知识,高校教师作为高学历人群,理应 得到较高的社会认可,成为“高门槛、高收入、高产出”的一个群体。目前国家正 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并已进入深水区。在这一有利的大环境下,各 层次职能部门应积极应对,尽快建立起公正和谐、真正体现科学与知识的价值、 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并以此推动形成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和科 学的价值导向。同时,应着重把对青年教师的关怀落到实处,给予一定倾斜,切 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青年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扎根于学校,钻研教学。
2.2重视教育教学发展,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其发表的《深化高等教育改 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中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 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 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文章还提到,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 岗位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1]。因此,各级领导都要提高理论认识,真正改变 传统的重科研轻教学这一错误理念,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理顺校内关系, 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效能地发挥并提高自己。教师自身也要做好 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适应学校的整体发展节奏,找到和自身发展相匹配的结合 点,不断自我学习、实践及反思,向老教师和各级专家虚心请教,在长期的教学 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科特点和自身风格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2.3建立有效的长期培训、教学能力评估及激励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需要有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设计,基于自身兴趣和实际 情况进行充分选择。具体到教学能力提升上来说,从进入工作岗位初期的基础教 学培训,到后期的同行间不断交流、探讨都不可或缺。为此从第一线的二级教学 部门,到各学院、学校教学部门乃至教育行政部门,都必须在多个层次建立起教 学能力的监控、评估、培训和激励机制[2]。在具体执行中,首先要做到的不 是盲目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而必须先做到让他们“静下来”,尽量减少不必 要的行政活动,从大量的填写材料、总结汇报、评优评比等事务中脱离出来,使 其真正有时间投入教学及学习思考。青年教师进入教学岗位的初期,应有半年左 右的基础教学培训,由所在二级学院针对所授课程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由教学 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评价较高的老师成为导师,对所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负 责[2]。对于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教师试讲、集体备课、学科内老师交叉听课、 教学督导检查等,需要依据不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执行方式,确保 相应制度的保证。需要让青年教师明确,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 个学生,真正明白教学的严肃性和重要性[3]。
此外,在医学院校中还需进一步推进课程设置改革,进行合理的课程整合 设计,打破传统的教研室隔阂,加强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课程之间的交流,提升 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动力,在PBL模式下鼓励学生早接触科研,在实验室和临 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平台上进行灵活模式的小班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 要综合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充分听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设计规范合理 的教学效果评价和激励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4]。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我们需要充分相信大学生的评判能力及评判 态度,设计并使用合理有效的问卷,加大学生评价在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中的 权重。最终,整个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必须能够使得那些教学能力突出的老师 脱颖而出,并与成熟的激励机制紧密联动,使得“教得好”也能作为一条光明的出 路,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作者:李洋 范礼斌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