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兼收并蓄西方先进治理理论创新我国治理科学论文
兼收并蓄西方先进治理理论创新我国治理科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理念;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治理 的成功经验;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路径选择――多角度视角进行论述。
其中,主要包括: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道家无为则无不治、儒家仁义中庸, 崇尚德性、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德治主义、 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法家的法治论主张、其它学派的主张、只要是合理的 都应该积极吸纳进来,让其成为有特色的治理理论的闪光点、发展观念转变、政 府职能转变、目标理念转变、主体多元化、作为元治理的政府,不再是过去的全 能型政府,而是一个现代型政府、坚持市场的治理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领域宽广化、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原则并 重化、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法治化原则和可持续化 原则、构建双层治理模式、培育公共精神、建设政府回应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近年来随着治理理论在中国揪起的一阵热潮,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 理理论日益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了创建有 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治理治理理论中国特色 进入2l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引发了一阵“治理”热潮,关于国家治理、公 司治理、大学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等的研究方兴未艾,创建有中国特色的 治理理论日益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 总结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治理经验,并且对西方先进的治理理论兼收并蓄, 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治理科学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百家争鸣”,今天热议的“治理”话题,其体现的治理理念在 当时的多家学派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从中提炼出中国从古及今文 化传承中所包含的众多治理思想,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治 理理论的精华理念。
(一)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 道家无为则无不治。把为当作无为,把无为当作为,取法自然,其体现的是一种依法治理、遵循规律的治理理念。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充分 吸收道家学派依法治理、遵循客观规律、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治 理理念。
(二)儒家仁义中庸,崇尚德性 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德治主义,它的 目标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追求人格的完善和人伦的和谐。儒 家这~主张体现的是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今天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中国,我们在 重法的同时也要兼顾重德,以法促德,以德促法,相辅相成,才是治理良策。这 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中必须涉及和不可忽略的一部份。
(三)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 法家的法治论主张。在立法方面要做到事皆有法;
在执法方面必须做到任 法、从法;
在法的保障方面,赏刑分明,刑为主赏为辅。商鞅提出了推行法治的 三要素――法、信、权0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的主张,尤其是以法为本,法 律至上的治国方针,值得我们学习并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当今中国,若要更好 更有效地推进法治化进程,需要借鉴法家的这些主张。无论如何,崇尚法律的绝 对权威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
(四)其它学派的主张 兵家奇正变幻,贵在权变;
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墨家兼爱交利,善 立表率:名家巧设名辩,擅长剖析:纵横家连横合纵,唯利是从。我们只要深入 推敲.就能感受到这些学派各具特色的治理思想和理念。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 应该积极吸纳进来,让其成为有特色的治理理论的闪光点。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治理的成功经验 在治理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很多方面的政治和行政都在实践着治理的理念。
以政府治道变革为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政府与社 会关系的变化。从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中,我们能总结出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发展观念转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发展观念上的变化,体现在从“一部分入先富起来”的政策走向“和谐发展”的政策。“和谐社会”在治理意义上的核 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是治理理念的核心精神,协调发展是善 治的重要精神。平衡发展,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 中国的治理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二)政府职能转变 治理理念对中国政府来说意味着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任务是推进政府职 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近些年中国政府转变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企分 开,不断落实企业自主权;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
三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市场竞争领域政府退出,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领域强化政府职能;
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方面。
(三)目标理念转变 治理理念引导下的中国政府自身变革,还意味着政府的目标理念发生变化, 由建立传统权威型政府转变为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 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是善治的核心理念,责任政府是善治的重要内涵,服务政府、 效能政府、阳光政府是善治的重要理念。
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路径选择――多角度视角 (一)主体多元化 1.政府。作为元治理的政府,不再是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而是一个现代 型政府,即有机地梳理各个治理主体间的权责配置及相互关系,而政府在这一过 程中发挥核心纽带作用。政府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主体,它自 身的改革完善非常重要。就中国现实情况来看,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 府组织,建立强而精的政府,其对社会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
2.市场。坚持市场的治理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必要前提。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 论必然要求坚持市场导向,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是以市场为前提的功 能补偿性行政或助动式行政,政府是对市场功能缺陷的替补,是市场调节和社会 自治的剩余物。3.公民社会。治理理论下公共治理模式的过程是寻求新型国家――社会 关系的过程,而公民组织的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治理得以运转的物质 基础。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 途径。公民社会在中国现今只能作为一个相对次重要的治理主体,因其自身力量 的弱小。我国要改变历来“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
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
4.执政党。中国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博 弈的过程,包括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政府内部和公民社会内部各自的 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之间的博弈。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这两种博弈创 造条件,推动双方最终使博弈达到双赢的结局,从而实现向治理模式的转变。因 此需要转变我们党的角色和职能,这不但是行政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而且也是 现代化过程中彻底解决党政关系问题的关键。
(二)领域宽广化 治理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各自领域内的治理理论,并指导着各自领 域内的实践活动。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其内涵非常丰富,也相应地包括了有 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 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论,等等。
1.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在当今中国有很多超前的城市社区发展 经验和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应该走“包容性社区”道路,大力建设包 容性社区: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区服务,发展参与式的社区管理,发展社区文 化和社区精神。
2.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构建以“社 区自治”为核心的乡村自治体制。借鉴成功的城市社区治理经验,优先发展乡村 社区组织和培育乡村社区精神,科学合理地划分国家行政权与乡村自治权的界线, 以社区政治自治为核心,推动“乡政村治”向“县政乡社”的模式转换。要实行县级 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乡镇有限自治,实行村级社区完全自治,建立“议 行分离”的社区自治运行机制。
3.其他。另外还有关于大学治理、公司治理、全球治理等各个领域的治 理理论,在此不详细阐述。(三)原则并重化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法治化原则和可持续化 原则。这两大原则兼容并重。缺一不可,共同体现治理理论的中国特色。
1.法治化原则。“法治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核心内涵,在公共 治理中,任何治理主体都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法治化”原则,依法治国、依法行 政。作为元治理的政府,必须尽快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交。创建有中 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构建法治政府和法治的其它治理主体。
法治化原则是善治的表现之一。
2.可持续化原则。中国过去走的“运动型”治理道路,它出现了“公共治理 范式危机”。无法形成一套公共治理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思路,坚持 可持续化原则,走“可持续型”的治理道路是理性的选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 理论,必须坚持治理的可持续化原则. (四)途径多样化 对中国而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在吸收历史营养、学习优秀经 验之后,在坚持两大原则并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现实国情,从薄弱环节着 手.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
1.构建双层治理模式。新时期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即目标层面和结构层面。首先在目标层面上,建立“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 中心治理范式。为了避免多中心治理可能出现的失败,我们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 作用与地位,通过与社会团体的合作与竞争,使公共权力得到最优化配置。其次 在结构层面上.建立“强政府――强社会”的治理范式。合理划分二者的边界,实 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0。
2.培育公共精神。首先创新国家体制,巩固公共精神生成的制度保障;
其次加强公民教育,使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
最后努力 培育公民社会,积极创造环境良好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发 育。
3.建设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政府回应机制,提高政府行政回应性,加强 政府回应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政府组织结,减少政府管理的中间层级,从而 缩短与公民的交流空间距离。其次要完善电子化的政府回应平台,深度开发与开放信息资源0。再次建立和完善政策公示制度、政策听证制度、政策效果评估制 度,以法制化的形式保障公民的参与权。最后建立“公共型”的政策制定程序,为 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和渠道,明确公众参与的环节、方式和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