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爱国主义的相关大学思修论文
爱国主义的相关大学思修论文 爱国主义的相关大学思修论文篇一 《浅析近代爱国主义》 【摘要】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采用了一切军事、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从此救亡国存, 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历史任务。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爱国 浪潮,创造了光明千秋的爱国业绩。【关键词】爱国主义;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071(2012)06-0047-01 1 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上,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反抗民族压 迫和抵御外来侵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840年6月,英国政府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 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广州三元里人民同英军激战,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的嚣张气 焰。爱国老将关天培,坚守炮台,血染战袍,仍不退却,直至与守军数百人一道 壮烈牺牲。1856年到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军所到之 处,都遭到各族人民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提督丁 汝昌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诚如康有为上书光绪 帝所言:“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蔽火之上,如笼中 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 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加以圣教式微,种族沦亡,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1]1900 年以农民为主体的北方人民组织义和团,展开了反帝爱国斗争,给敌人沉重打击,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许多爱国的志士,为了寻求 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首先探索革新图强道路的是龚自珍,他主张 以武力抵抗外来侵略,并学习外国的长处。为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反抗外来侵略,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学习西方变法维 新,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 的革命派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领导10多次武装起义,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推翻 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 窃夺,他把中华民国变成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接着,孙中山先后 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都遭失败。“五四”运动,揭开 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2 近代爱国主义特点 第一、为振兴中华勇于献身。在反对清政府腐败统治和抵御外国侵略 等无数次革命斗争中,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此献出宝贵 的生命。他们的爱国主义壮举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这种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表现在近代爱国斗争的全过程。鸦片战争 中,为抗击英国侵略者对祖国神圣领土的侵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坐镇虎门, 誓志“死以报国”;当英军转攻浙江沿海时,定海之总兵葛云飞洛守“城亡与亡,不 离定海半步”的誓言,身先士卒,数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直到壮烈殉国;为摧毁清 王朝的反动统治,洪秀全、杨秀清等农民英雄,以坚忍不拔的爱国壮志,率领劳 苦大众,擒斩人间“妖邪”。他们指挥爱国将士北战南征,同中外反动势力搏击, 纵横十八省,坚持斗争十四年,耗尽毕生心血。以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 为已任的革命志士,在“振兴中华”的伟大斗争中所显现的献身精神同样可歌可泣。
诚如中山先生所说:“我们从前去革命,不但是自己的性命难保,并且还有抄家灭 族的危险。我们从前有那样大的危险,还能够去革命,那是什么缘故呢就是由于 我们富于牺牲的精神。”[3]还有许多革命志士,不幸身陷囹圄,在敌人的严刑拷 打与威胁利诱之下,仍威武不屈,豪情满腔。被中山先生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 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的陆皓东,于筹划广州起义事泄被捕后,拒绝敌人 的诱降,慷慨就义,临刑前说:“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 起者不可尽杀!”[4] 第二、近代爱国主义力量十分全面。近代以来,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 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阶级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尽管各阶级、阶层有各自 的利益且相互冲突,但由于它们都面临着赶走外来侵略势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富 强这一共同任务,因此它们又可能结成广泛的同盟,投入共同的爱国主义运动中 去。但是,近代爱国主义的各种力量也有一个从分散无组织甚至相互敌对而逐步 走上统一有组织和结为盟友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作为爱国主义主力军的下层民众尤其是工农群众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而且不被重视, 加之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使得各种爱国力量大打折扣。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以科学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为基础,终于使得各派爱国力量联合起来, 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近代 以来,从统治者到被统治者,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 及其他各阶层的民众都以各自的方式,投身爱国主义运动,形成了浩荡的爱国主义 大军。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国主义力量拯救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使我们的民族获得 了新生。
第三、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主张勤于向西方学习。近代爱国志士在 忠实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的同时,又认真汲取西方先迸的文化和科学,来充 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确立适应时代潮流的远大理想和爱国抱负。代表人物有林则 徐、龚自珍、魏源、康有为、孙中山等。他们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 在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以至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落 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振兴中华,必须勤于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师夷长 技以制夷”,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振兴中华。虽然近代志士仁人学习西方的具 体内容及爱国运动的手段不断更新变化,但爱国者学习西方的趋势及其根本宗旨 并未改变。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上近代的转折点。从此 中国人民走上拯救民族危亡、探索富强之路的爱国主义之路。以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性成果为标志,近代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 一个阶段也宣告结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又没有结束,因为作为近代 爱国主义主题之一方面的救亡任务虽然完成了,而其图强的一面却远没有完成,只 能说是铺好了地基。近代爱国主义未能完成的这一任务将成为新中国爱国主义的 主题,而近代爱国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遗产,将成为中国爱国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源泉。
爱国主义的相关大学思修论文篇二 《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探析》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自孔子时代起,爱国 主义教育就作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在2000余年的封建历史发展过程 中,爱国主义教育经历了其萌芽、发展与演变。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规定不断出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 进入新千年以来,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爱国主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以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历史 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是各个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无不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 养爱国主体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提升综合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 手段。报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 育已不仅是教育传统的延续,更是重要的时代主题。在此情况下,对大学爱国主 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十分必要。
一、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嬗变 爱国即是爱中国。历史时期,朝代更迭,政权纷立,争称“中国”。清 末民国时,“中华民族”的概念提出后,“中国”就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建立的多民族 统一国家的简称,今天我们讲爱国即是爱我们多民族共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国”的相关记载出现甚早,《战国策西周策》载:“周君岂能无爱 国哉”,《汉纪》中也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述。“爱国”同“爱国主义”并非 完全等同的概念。“爱国”是自发形成的对于祖国极其热爱的深厚感情。“爱国主 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 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1]由此可见,“爱国 主义”是在不断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系统的思想观点,相比于“爱国” 具有理性与自觉之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事业与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发展、成熟 而不断发展的,是在爱国主义思想这一价值观念的指导之下展开的。爱国思想萌 芽于早期国家建立到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此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国 家”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普遍代指诸侯之国,爱国更多指向对各自诸侯邦国的 热爱。五霸纷争,七雄割据,礼崩乐坏,官学衰微,儒、墨私学开始兴起。儒、 墨等学派将“爱国”由单纯感情的激发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如孔门弟子曾就管仲 初相公子纠,后转而辅佐公子纠的对手公子小白一事,疑惑不解地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孔子则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国语晋语》中说:“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可见,孔子是站在“利国”的角度称管仲 为“仁”,孔子对爱国的理解已上升至理论的高度。
汉武帝时期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兴土木,建太学, 办教育。儒家理论的忠君爱国观念很好地贯穿到教育中,起到了重大影响。宋代 时,程朱理学将“忠君”、“爱国”的思想纳入封建伦理纲常体系之中,将“爱国”纳 入道德范畴,影响深远,出现了诸如岳麓书院学生,与守城南宋将士一道抗元失 败,自杀殉国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自秦至清末的这2000余年时间里,爱国思 想及其影响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如下内涵与特点:
第一,爱国思想普遍具有“忠君”的特点。《诗经小雅北山》说,“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家国同构的时代,君王成为国家的象 征,“忠君”即是“爱国”。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繁荣、统一的极 度渴望,转化为对君主的无比忠诚。
第二,爱国思想带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都曾 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并视自己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中国”,如北魏与金。这些民族 对国家的爱即是对自己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爱。但这种爱国思想带有一定民族偏见 和民族歧视,在当今时代是我们应坚决反对的。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不断扩展。除官学的教育之外,私学、书院 等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朱熹在《白鹿洞学规》中提出了“五教” 的教育方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书院成 为对学生进行纲常伦理、忠君爱国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渐趋制度化。清顺治九年颁布了学校《卧碑》, 在《卧碑》序言部分明确指出,“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 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 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2]清《卧碑》将爱国以“上报国恩”的称 谓制度化,写入教育政策中。
二、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也 出现新情况、新特点,首先表现在传统“夷夏观”为近代民族观所取代。近代的爱 国运动与思想克服了中国传统爱国思想中狭隘的民族观,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以国 家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矛盾所取代。在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中华各族人民空前团 结,一致对外,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
其次,爱国的侧重点不断发生变化与演变。从鸦片战争开始,国人先 后经历了洋务自强、求富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救亡图存的保国、保种运动。在 此过程中,广大青年学生或投身变法维新,或投身实业爱国,或投身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斗争,爱国的行动多种多样、十分丰富,并随着矛盾的转移与演变而不断 发生变化。同时,爱国教育理论与制度不断革新。1912年4月,蔡元培在其发表 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明确提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 相违。延续几千年的“爱国”即是“忠君”理念退出历史舞台。1912年10月,中华民 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令》第一条就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 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至此,“忠君爱国”理念被民族国家之爱所取代,大学 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
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出现,大学成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洋 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新型学堂已具有现代大学的雏形。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 前身普遍被认为是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从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 堂章程》,进行教育改革开始的一二十年间里,现代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建立,逐 渐承担起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如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等名校遭到日寇的 严重破坏,广大师生怀着对祖国与学校深沉的热爱,克服重重阻碍与困难,进行 了大转移,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大后方继续为祖 国培养人才。
此间,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国难当头之际,爱国学生前赴后继、 挺身而出。甲午战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热,广大青年不断走上留洋之路, 尤以留学日本之风最盛。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处民族危亡之下的中华儿女意图通 过留学外国,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尤其学习、 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留学热是此时期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 体现,留学生鲁迅、秋瑾等都是爱国青年的典范。1919年由北京青年学生发起的 五四运动影响深远,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 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 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3]从此,中国革命告别旧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对中华大地狂轰乱炸,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遭受 重大损失。诸多高校校舍被毁,广大师生为保存文化遗产,延续教育事业,纷纷 向大后方转移。此时期,广大爱国学生以抗议宣传、投身革命、发起运动等形式 进行着爱国救国的运动。伪满奴化教育下的广大师生也纷纷开展各种反满抗日活 动。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全国各地大学生不断举行游行 示威,争取“民主”与“自由”,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三、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爱国主义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完善,全国人民的爱 国热情亦十分高涨,很多人起名为“援朝”、“建国”、“爱国”可见一斑。自1957年 开始,教育事业曲折发展。伴随着1977年高考恢复,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9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爱国主义教 育的目的、原则、实施细则等作了详细规定。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爱 国主义教育文件,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 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的颁布实施以及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已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
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 入开展爱国主义之后,也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到:“实 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 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习关于爱国主义的最新阐述丰富了 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爱国主义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自进入21世纪 以来,世界在发展,中国在进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新情况。对此,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才能紧跟时代发展,完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情感激发与理性引导相统一的原则。大学 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心智还不够成熟,爱国情感具有冲动性,爱国精神缺乏大局观,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鉴于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爱国感情的理性引 导,才会使广大学生加深对爱国主义的深刻认识,合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开 放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价值观的输出,实施文化渗透。有人提出爱国 主义同社会主义分离的观点,鼓吹抽象爱国,混淆是非。2008年胡锦涛在参加北 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讲话就指出,“今天,大力弘扬这一光荣传统,就是要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 人民福祉,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4]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对 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 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5] 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 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 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在任何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反对 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形成发展合力的重要保障和有力的思 想武器。对于这一思想武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舍弃,要长存忧患意识,不断 根据时代发展与国情特点,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形成 长效教育机制,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