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有关历史地理学的论文 历史... 正文 2019-09-20 09:47:41

    有关历史地理学的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 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 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 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影响。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四川 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 晨星。”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 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 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 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 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 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 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 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明 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清 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 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1]。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 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 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 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 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 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 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 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 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 多。

    二:清政府对“湖广填四川”采取的对策与移民热潮。

    清朝初年,四川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口锐减,但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土 壤肥沃、水资源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迁入四川地区 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 江西等地。

    对于向四川移民,清政府是积极鼓励的。中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给予 了进川移民极大的优惠。一是社会地位的确认和保证。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 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4]。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时四川民少 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 [5]。二是经济上 的实惠。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6]。辟 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 六年起科。[7]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于 是他们蜂涌入川。

    清朝中期是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康熙和雍正时期。康熙二十九年“定 入籍四川例”明文规定:“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 住者,永行禁止。[8]即在移民迁入四川后,不得再随意迁出。雍正时,仅潮、 惠二府和嘉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虽少亦有千人。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 不下万余。[9]”这些迁出地区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不得不远走他 乡,寻找出路,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四川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据甘 汝来说,“潮、惠二府,嘉应一州,所属各县,或系层岩叠峰之区,或系海边斥 卤之地。此两府一州属生齿最繁,田畴甚少,耕佃资生之民,终岁劳苦,止供输 租,不敷口食,所以,一闯川省田土肥美,欣然悦往”[10]湖南、湖北到四川的移 民也很多。从乾隆八年(1743)到十三年(1748),包括广东在内的湖南人户,“由黔 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11]。

    三:“湖广填四川”对四川人口的影响。

    (一)人口大幅增长,劳动力增加。

    移民涌入,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四川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到乾隆 中期,平原地区已移民的大量涌入,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四川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到乾隆中期,平原地区已经出现人口过剩的迹象,“昔之蜀,土地为忧, 今之蜀,人满为患”[12]。从乾隆十四年至嘉庆二十四年的70年间,四川的人口从 250余万增长到2560余万,增长924%,至道光三十年,四川人口超过江苏,跃居 全国首位,一直保持至今。通过移民,四川地区地广人稀的状况得到缓解,人口 大幅增加,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四川从新变的繁荣起来,人民生活 水平大幅提高,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改变的川东地区的人口构成。

    大量的移民迁入川东,形成“土著绝少”“客民尤多”的鲜明特色,极大 地改变了川东地区的人口构成,其中,尤以湖广移民所占比例最大。严如煌《三 省山内风土杂识》云:“(川东)民多外省搬人,而湖广之人尤多;”道光《夔州府志》 卷16《风俗》亦载:“夔郡土著之民少,荆楚之众多”,甚至有“楚之风俗即夔之风 俗”之说。当然,也存在着湖广移民分布较少的地区。如川东北部的阆中、达县 等县移民就以陕西人为多。这是因为毗连陕西及湖广移民在向南北扩散的过程中 呈递减规律分布的缘故。

    湖广移民究竟在川东移民中的比例为多少呢一些县志中的《氏族志》 给我们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材料。民国《云阳县志》卷23《族姓》收录了178个 大姓家族,迁自湖广者有121家,占75%;民国《合川县志》卷9《士族》记载外省 移入107个氏族,湖广籍为80家,同样占75%,如果保守一点估计,川东地区两 湖移民所占比例在70%左右。无庸置疑,湖广移民是川东移民的主体,“湖广填 四川”也绝不仅仅是一句民间传说,而是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

    四:“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农业的影响。

    (一)劳动力增加,土地大量开垦。

    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农业发展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山区的农业垦殖大幅 增加。中央政府对土地开垦采取鼓励政策,明文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 将地亩给为永业”。垦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 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 吸引力和推动力,土地开垦大量增加。

    (二)新农作物的推广。

    四川山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制约着对土壤肥力、光照气候、水利灌溉有不同程度要求的稻、麦、粟等传统农作物的生产,这些作物不仅产量 低,而且大部分山区不宜推广种植。迫切需要新的适宜山区环境的农作物品种来 代替它们。从十六世纪开始传人我国的美洲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土豆 等迎合了这种需求。

    这些品种传入后,不仅成为山区农业垦殖的主要内容,而且引起了种 植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由于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番薯“亩可得数千斤, 胜种五谷几倍”,土豆亩产亦可达数十石,山民们见有利可图,纷纷放弃传统农 作物品种,争相种植。]立竿见影的效益和富余的粮食又招徕更多的移民,同时 刺激着人口的快速增殖。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移民们更加疯狂地砍伐山林,铲除植 被,一切可供开垦利用的土地几乎都种上了玉米、番薯和土豆。它们成为山区最 主要的、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移民在本地区农业垦殖的 过程可以视为玉米、番薯、土豆的引种和推广的过程。

    五:“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工商业的影响。

    (一) 移民促进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大量移民入川的人口中,许多人本来就是手工业者,他们携带先进 的手工业技术入川,在四川直接作为技术工匠进行手工业活动,如铸鼓匠人等等。

    他们的到来无疑有利于四川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工厂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尤以盐业的恢复和发展最为典型。盐业的恢 复和发展的动因在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大幅增加使得人们对盐的要求大幅增 加。巴蜀地区自古就盐业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而移民的大幅增加使得巴蜀 各大盐场重新恢复了活力并有所发展,直至咸丰年间因“川盐济楚”而达到最高峰。

    (二) 移民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由于移民的大幅增加,农业和手工业都逐渐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 商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商业往来更加频繁,商业繁荣起来。

    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各种物产资源非常丰富,与外省的商 业往来也比较频繁,随着移民的大量增加,商业变得繁荣起来。外省移民入川促 进商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移民为经商而入川。随着四川手工 业的恢复和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大量的商机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许多外省人 大多是为了经商而入川。其二,移民入川后选择经商。商业的发展使商机大量增加,许多人为了发家致富放弃了原来的工作,转行经商。其三,移民经商带动本 地人经商。许多四川本地人本来只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但受外来移民和商业 暴利的影响,纷纷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总之,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六:“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也给四川地区带来了诸多的文化影响,随着“湖广填四 川”,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巴蜀文化那种有地方特色与地域风格的文化体系受到 了冲击,以前四川人的思维沉寂与定势被打破了,而融入了许多新鲜和灵气,文 化从内敛性走向包容性。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述南方文化时说:“南方 其气温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为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 于世界之外”,巴蜀文化亦是如此。辽阔宽广的四川盆地为中心,奇岭与秀江为 点缀的地理环境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长期以来积累起丰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 蕴。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温和的气候,造就了他们温顺柔和、独立谨慎的性格 特点。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四川这一隅之地长期以独立的形式而存 在,因此其在文化方面也体现出内敛性。但是伴随着几次重大战事的发展,四川 经济出现了暂时性的窒息,大量外来人口的出现在文化层面上带来的异样冲击不 可避免的出现了。同样的,移民的客家人由于要在新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 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 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 来帮去,石头变豆豉”。土客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是一段接纳、包容和吸收的漫长 过程,也造就了如今巴蜀地区人民团结互助、坚忍不拔、开朗勇敢的鲜明性格。

    由于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也因为迁徙过程中的生离死别, 路途艰辛,人民也开始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于是原来的四川人民便和外来的 移民一起,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共同推动着当地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进程。而移 居的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也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 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 己的新家园。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 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 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 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巴蜀地区人民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天人合一”生活理念。尊重人性、突出人的自主能动主体作用的当地文化与众神 为天、众生为奴的儒家文化就像两条红线贯穿于移民后四川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展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封闭性 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它积极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巴蜀 文化始终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乃至全国其他地域文化保持着一种交流互动的良 好联系。

    综述: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的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巴蜀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湖广填四川”对与 我们了解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益处,对于今天推动西部大开发也有积极 意义。

    注:
    [1]康熙《四川总志》卷首(张德地序》。

    [2]民国云阳《涂氏族谱》卷19 [3]《清圣祖实录》卷36,康熙五年五月乙未 [4]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部·户口·流寓异地》。

    [5]光绪《巫山县志》卷8,《户口》。

    [6]《清朝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

    [7]《清圣祖实录》卷36,康熙五年五月乙未 [8]《通考·户口考》 [9]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卷17《奉委查办人川人民事宜禀》 [10]《甘庄恪公全集》卷7 [11]《清高宗实录》卷310,乾隆十三年三月葵丑 [12] 道光《新都县志》卷3食货、天赋。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有关历史地理学的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