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10篇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10篇 第一篇 一、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师德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师德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只存在于极少数教师的身上,但是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这 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需要引起重视。(一)敬业精神缺乏,育人意识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情、毫无责任感,突出 表现在:部分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较低,职业信念不够坚定,仅把教师 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一遇到两 者的冲突,便会舍弃前者而追求后者;部分教师仅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 授,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等。(二)学术道德失范,功利化较重。
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如下:部分教师以 赚取金钱为目的,不顾教师形象为他人做论文“枪手”;部分教师为评职称或获取 某些学术界的声誉,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部分教师为了获得 一定的经济目的或学术声望,四处活动,运用潜规则,学术腐败激化等。(三)遵 纪守法意识淡薄,以公权谋己私。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又加上对自身的要求 不严,部分教师法制意识淡薄,公然违背我国的法律规定;部分教师无视学校规 章制度,不顾师表,上课迟到、打手机、早退等成为家常便饭;巧立收费名目, 将教学当成赚钱的手段;部分教师利用手中的权力向别人索取利益或任人唯亲。
二、高校产生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负面冲击。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使得一些价值 文化走向失落和一些非价值文化逐渐兴起,这让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和教育工作 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和矛盾。一是市场经济下,利益多元化十分明显,使高 校教师在“义”与“利”两者的取舍当中产生偏差。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 系,就会使得不少教师缺失了高尚的职业道德追求。二是市场经济下,网络科技 发展迅速,任何对教师道德形象不实的宣传都会对师德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三是 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的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如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错误的 价值观影响到高校教师的言行。(二)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不足。在高校教师的 职业道德发展中,师德建设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德建设已经成为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工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专门的高校师德规范标准过于 笼统。尽管“师德规范”不能等同于“师德”,但是高校师德的有效发展却离不开高 校师德规范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高校师德的规定比较少而且还过于 笼统,规范中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如“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标准过于笼统,比如说“爱国守法”、“服务社 会”等标准都是一般公民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 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标准也是所有教师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并没有体现出 “高校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特点。2.部分高校对师德规范的重视不够。据相关 调查报告显示有33.4%的教师认为现行的师德规范只具有非常有限的指导和监 督作用;6.2%的教师认为师德规范不具有指导和监督作用。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 原因有很多,但是学校对师德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部分 学校的领导“人治”思想浓厚,制度意识、规则意识淡薄,造成师德规范无法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不能够解放治学的思想,忽视了师德规范的创新,只是 照搬上级政策和文件,对师德问题的解决没有针对性。3.有关高校对师德的管 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进程,需要各高校坚决 贯彻实施已经制定的师德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师德管理体系。我国高校 对师德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表现有:一是对高校教师的聘任机制不完善,忽略了对 准教师的道德修养的考察,导致不合格的教师进入学校;二是对高校教师的德育 培训工作不足,只把教师作为行政管理的对象,缺乏对教师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
三是对师德的考评机制不健全,没能将师德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当中,师德的考 评内容泛泛而谈。(三)教师自身不注重师德修养。除了社会和学校等外在环境的 影响之外,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师德建设最根本的内部原因。由于我国高 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需要在短时间内补充师资力量,导致有一些自身素质不 合格的人员进入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如部分青年教师难以适应从“学生”到 “教师”角色的转化,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不高;部分教师对师德建设认识不足, 认为只要能教好书,搞好科研就足够了;部分教师觉得师德与自身的利益联系不 是很明显,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情就可以了,对师德的要求比较低。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途径 面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存在的不足,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好的 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一 个重要的途径。法律规章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针对我国高校师 德建设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不足,应根据教育实践情况及时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主要包括: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程序,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解 决教师的素质质量问题;增加对教师权益保护的规定,提高高校教师从教、乐教 的积极性;严格对违背师德规范教师的惩戒措施,增加师德规范对教师的约束力;
及时对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二)学校方面。加强高校教师对师德的培训学习是提高他们职业道德水平的可靠 前提和基础。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师德教育培训机制, 使广大的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奖励惩罚机制。高校应根据自身 的综合情况制定一个师德奖惩条例,用来规范教师的师德规章制度遵守情况,对 优秀教师的师德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对 违反师德规章的教师,根据其行为情形,作出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处罚,触犯法律 的,移交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处理。(三)教师方面。高校教师应重视自我修养,不 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自 身的道德信念和追求。高校教师必须专心学习师德规章制度,系统研究师德,在 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师德问题并确定了师德发展目标后,才能为提高自身师德素养 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峰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第二篇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离当代大学生最近的人,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排头兵”。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除了对学生的管理还涉及到发展学生入党、评奖评 优等“敏感地带”,这些“敏感地带”大多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有些学生会想尽 办法通过“找关系”或者送礼等手段来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从而获得个人利益。
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高校辅导员难免会迷失自我,有损师德师风。党和国家高 度重视高校这块人才培养基地,象牙塔内孕育着祖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栋梁之才。
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高校教师的身上,教师身上担负着祖国今 后繁荣发展的重任,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工作的重点。教师的素质和个人 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我们在要求学生尊师重道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有 极高的素养。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 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高校辅导员既是学 生的良师益友,又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师。故对于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二、高校辅导员如何保持良好师德师风 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 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成长的必要条件。高校辅 导员要想成为让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政治思想过硬 作为一名辅导员,政治思想一定要过硬。要始终贯彻执行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懂得 和认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老师要时刻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 向学生们传达正能量。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知识转移,应该是螺旋式 上升的共同进步。
2.专业技术过硬 在所涉及和教授的领域中,自己的专业技术要过硬。对于研究的问题要具 有极高的职业素养。对于一些专业问题不能一知半解,对学生产生误导。平时对 自己涉及的专业领域要加强学习,达到知识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通过对所 学专业领域的书籍和专业文献的阅读来开阔自己的科研视野,时刻保持充电的状 态,科研思维不能落后,这样才能很好的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做好自己的 分内之事。
3.对教育工作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长期的教育工作来培养。教育工作不是一 件可以短期收益的工作,需要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和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急 功近利或者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对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保持一种常态 而非一时脑热。
4.关爱学生,鼓励学生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抑或像亲人一般。我们对待学生要像 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学生知识方面的需求我们要耐心解答,对于生活上的 困难要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帮助。有些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退缩和闪躲,我 们要及时的给出鼓励。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对于学生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是学生继续勇敢前行的助推力。
5.坚守为师道义,不忘组织纪律 教师不要转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如今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党和国家 领导人提出的如“八项规定”等一些纪律同样适用于教师队伍。我们不仅不要犯错 误,而且有责任提醒和监督别人不要犯错误。在平时工作中不能利用职务之便给 某些“走捷径”的人提供便利来获取利益,不能收受学生及家长给予的钱财和礼品。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更要保持一名人民教师的优良作风,不能以权谋私。
三、关于高校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除了辅导员自身觉悟和素质需要提升外,学校层 面也需要作出相应举措。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同时完善 学生管理制度,定期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 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对 辅导员入职严格把关,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录用。辅导员要定期向学生工作干 部领导部门做工作汇报,出现突发情况要及时上报。高校纪律检查部门也要加强 对辅导员的监督管理,及时对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作出调查和处理。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工作处和基层教学单位要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学校从宏观 上把控相应制度的实施情况。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 事,避免制度不统一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机可乘,做出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
3.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高校要定期开展师德师范建设活动,活动可以以辅导员论坛、播放学习视 频、召开会议等形式进行。开展活动过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结合辅导员工 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交流,将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 实到实处。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高校辅导员要认真 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内容和精神,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触犯组织纪律。谨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立德树人。高校管理者也 要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工作。
作者:刁子龙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主流表现 笔者对某高校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实行了问卷全覆盖,发放问卷1258份;
兼顾学科专业和学段、学历,对该校学生发放问卷5000份。共回收教师有效问卷 1081份,有效回收率85.93%;
学生有效问卷4860份,有效回收率97.20%;
共征 集到师生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建议共9大类2391条。通过数据汇 总和分析归纳,以期能客观真实地透视出该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状况的主流表现。
1.职业认同感强,对职业发展前景乐观自信。在回答选择高校教师职业的原因时, 75%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选择高校教师职业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为这 一职业能够实现个人价值。78.63%的教师认为自己很适合做高校教师工作,并且 有信心和能力做得更好。在回答自己在学校工作的发展前景时,有87.88%的教师 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工作发展“很有前途”和“比较有前途”。2.关注师德师风建设, 熟知各项师德规范。86.89%的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状况“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
近63%的青年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 65.30%的教师对教育部“红七条”禁令“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3.师德认知客观 理性,价值取向积极向上。64.91%的教师将“高尚的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视为高 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是“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17.08%)和 “渊博的知识储备”(10.56%)。68.05%的青年教师认为,高校教师最大的价值体 现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次是领导及同仁的认可(15.82%),第三是教学水平 和科研水平提升(6.80%)。此外,个人职称职务晋升及工资待遇上涨(4.47%)、 学生评价(3.69%)和社会地位(1.07%)等也是部分教师衡量自身价值的选择。
87.84%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的个人道德”也是师德内容,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发 展。68.48%的教师认为,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自 我抄袭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对批评学生过火、严格要求学生等个别案例 的选择处置方法虽有差异,但均客观理性。对于如何处置经常不上课且不遵守课 堂纪律的同学时,有73.28%的教师选择“找学生谈话,先搞清楚原因再做具体决 定”。当问及如果有学生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上给予差评的反应时,参与调 查的教师中90.34%选择“会很理性,进行自我反思,客观分析其中的原因”。4.师德综合评价良好,师德表现获较高认可。70.83%的教师和78.60%的大学生认为, 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师德良好,责任心强。在教师对自己职业道德进行自我评价时, 自评“优秀”者45.04%、“较好”者43.35%、“合格”者10.30%、“基本合格”者1.31%。
96.79%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等“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教师 的职业形象标准;
44.69%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经常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尝 试改进教学方法;
25.4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授与教学 无关的内容或者发表一些不当言论;
有28.76%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不存在不公平 对待学生的现象;
48.5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教师从未无故缺课、私自停课 现象;
38.44%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从没有在上课期间接打电话的现象;
有1/4 的学生表示,其授课教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学习、生活和思想等问题。
二、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师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现状给予较高评价,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关 注的倾向性问题。1.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需进一步提升。个别教师对自身师德修 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高度,忽视对相关理论和文件规定的学习,在潜意识中降低 对自身师德的标准和要求,将教师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在调研中发现,仍有 7.06%的教师不了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8.63%的教师不了解“红 七条”禁令;
有近2.4%的教师“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师德建设;
有10.02%的 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道德调控,1.68%的教师选择“无所谓”;
有6.95%的教 师认为师德表现不需要列入考核指标,3.48%的教师选择“无所谓”。有8.61%的教 师甚至认为,个人道德问题“可能会有影响,但高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 较少,影响不大”;
还有2.62%的教师坚持认为“个人道德问题不属于师德范畴”, 并不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2.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教育教学改革意识需进一步 增强。个别教师事业心不强,职业观念欠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不足。在征集学 生对当前师德师风状况不满意的表现排序时,62.70%的大学生首选“教学敷衍”。
有14.89%的学生表示,部分教师的教学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照本宣科,按部就 班,“很少”或“从不”改进教学方法;
21.9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教师“偶尔”或“经 常”存在无故缺课、私自停课现象;
有29.64%的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很少” (23.41%)或“从来没有”(6.23%)与他们交流学习、生活和思想等问题。3.师 德师风细节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有3.21%的学生认为个别教师的言行举止等“不太 符合”或“不符合”教师的职业形象标准;
有32.36%的学生称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偶 尔”或“经常”讲授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
45.84%的学生坦承,自己的任课 教师存在上课期间“偶尔”(43.16%)或“经常”(2.68%)接打手机的现象。当问 及“如何处理经常不来上课或上课时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时,有6.12%的教师表示直接在期末考试时给学生不及格。4.学术道德意识需进一步强化。对学 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仍存有误区。17.45%的教师认为“自我抄袭是自我学术成果的 重复、深化,可以理解”;
6.66%的教师认为“自我抄袭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7.41% 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三、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路径与对策 1.构建师德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 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 成立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科研、工会、教师发展中心、学术委 员会等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委员会。积极组织开展师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科 学研判师德舆情,及时有效地引导师德热点,完善师德建设研究体系;
重视教师 自律意识与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教师发展制度,完善师德建设发展体系;
设立 专项经费,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师德建设保障体系;
建立一岗双责的责 任追究制度,完善师德建设责任体系等。2.构建入职师德把关机制。完善教师选 聘及上岗竞争机制,把好入口关。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师准入机制,在教师招 聘录用和人才引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行考察。实行师德承诺制度,自觉 践行高校师德规范;
把师德作为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遴选的首要标准。
3.构建师德教育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 涯全过程。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 师德教育,鼓励广大高校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等 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实效。4.构建师德宣传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分。系统宣讲国家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 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 现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 和社会氛围。5.构建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师德考核的具体实施办 法,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 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 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 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6.构建师德激励和惩 处机制。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 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 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对于 违反师德规范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关处理和处分,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 移交相关部门。
作者:姚昌 张晓波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第四篇 一、高校师德建设困境成因 1.对道德内涵的把握过于理想化,忽略了道德的利益含义。在日常话语中, 道德主要被理解为超越利益羁绊的精神境界。由此,行为合乎道德,往往需要当 事人牺牲自我正当利益以成就他人。恰当理解道德,我国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以 启示。儒家循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追求 内圣外王,达到终极道德境界:止于至善。这里,格物、致知的作用是准确把握 事物(社会)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古人用“性”“天”等来表示。孟子讲“尽其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说的就是内圣需要把握“道”――事物(社 会)的发展规律。而道德非与利益无涉。孟子讲“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即是说,王道应从人们关注的利益做起。因而道德不是与利益无涉的,恰恰相反, 道德意味着对正当利益的尊重与维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共产主义者不 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 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本文认为道德应当是主体 自觉以合乎事物(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去处理处于冲突中的己方利益的行为准 则。当前道德建设之所以难见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道德和利益诉求割裂 开来,一味地强调主体放弃自己的利益,违背了道德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2. 师德培育上,割裂“真”与“善”。于道德而言,“真”与“善”不可分割。但实践中, 两者往往被割裂开来。这种割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脱离“真”讲“善”。最典型 的例子是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往往只讲那24字,不谈“社会主义”。其实, “社会主义”这个部分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它不仅表述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属性, 更重要的是它将此24字建立在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坚实基础上。这是道德建设最 要警惕的:离开了“真”,道德将陷入“相对论”,道德的意义自然消解。二是只讲 “真”,不讲“善”,认为“真”问题解决了,“善”问题当然就解决了。这在高校最为 普遍。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各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关于师德怎 么做,就不用多讲了。”实际上,高校教师在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方面明显有着立场之异、专业之分和程度之别。“真”与“善”被割裂,师德建 设只能是知易行难。3.师德考核上,未能恰当发挥学生的作用。当前高校对教师师德考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同行评议、教学督导或类似机构考评、领导考评 和学生评议。从实践来看,前三者是主导,学生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是目前 师德考评机制的缺陷。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师德之魂是爱与责任。只有以饱满 的情感和沉甸甸的责任为基础,教学各环节才能充满人性之光,知识的传递才真 正有效。但是,同样程度的爱与责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学中是否 饱含爱与责任,即使是同行,也难以通过一两次听课就能准确把握。所以,同行 评议、教学督导或类似机构考评、领导考评等方式在师德考评中缺陷明显。学生 在这方面则有独特的优势,他们不仅完整地听完任课教师所上课程,同时也听不 同教师的课程。这样,学生对教师教学全程师德表现掌握最为全面,评价相对公 允。目前的评价方式突出学校评价,弱化学生评价。4.体制性竞争破坏师德生成 条件,固化师德困境。在我国,体制性竞争是我国公共部门运行的基本机制。这 种机制下,上级依据对下级的考评结果分配各种资源以驱使下级相互竞争,并规 避其基于信息不对称可能的背德行为。体制性竞争机制的特征有三:比对手好一 点即胜出、奖励以物质利益为主、考核重可量化指标。体制性竞争在给高校带来 活力的同时,对师德建设困境形成固化效应。第一,分裂“高校―教师”利益共同 体。高校和教师利益共融可以有效抑制教师背德行为。体制性竞争高压下,高校 对自身需完成的任务及完成方式选择余地有限,教师作为完成任务手段的角色凸 显,高校同教师共融利益逐渐丧失。资源调动能力不足的地方性高校,这种利益 分裂更加明显。共融利益丧失,背德投机行为难以避免。第二,消解道德生成的 自由环境,抑制道德自觉。自由是道德的前提。体制性竞争剥夺了对高校教师而 言最重要的学术自由。当下,学术不自由不是人为设定研究禁区,而是不考虑科 研规律,一味要求必须尽快出成果,成果必须尽快发表在特定的期刊杂志上或必 须为政府部门采纳。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活动无从选择,也无感情,如何谈得上在 教学、科研中提升道德修养呢?第三,恶化师德建设环境。体制性竞争要求依据 竞争结果在资源分配中厚此薄彼。因事关被考评者的切身利益,考评指标及其评 价标准必须尽可能明晰、客观且易操作。这样的竞争机制一方面突出物质利益的 地位,另一方面,因难以客观量化而使道德“形式重要、实际次要”,从而营造出 轻视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二、对破解师德建设困境的思考 从高校的角度,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以改善学校小环境,为师德建设创 造条件。1.尊重维护教师正当利益诉求,努力实现“高校―教师”利益共融。这一 点是建立在学校可以消解体制性竞争压力基础上的。实现“高校―教师”利益共融, 关键是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及其利益,实现高校治理方式民主化、法治化。应当进一步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由其 产生,并向其负责。学校重大事项必须由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决定。此外, 实现“高校―教师”利益共融,需要为高校教职工创造发展空间。目前,科研、教 学之所以使教师倍感压力,一方面是因为任务的确很重,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 项工作中任何一项要做好都要付出极大努力。即使教师二者均擅长,但“搏二兔” 的结果是两者都搞不好。更何况,并非所有教师二者均擅长。特别是地方性高校, 师资紧张的局面一直未缓解,教学任务很重。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多数教师确 实难有精力扎扎实实搞科研。但是,如果教师专注教学的话,其基本无职称晋升 机会。而且,高校中还有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其中很多同志没有可能逐级 提升行政级别,其职业成就感和收入都很难改善。为此,建议推广部分地区已在 实施的教学型教授职称评定,以其教学业绩为职称评定依据。仿效行政机关,引 入行政工作人员职级制度,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成长空间。2.加强和完善学生参 与师德考评机制。完善师德考评,必须加强和完善学生对教师的考评机制。建议 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考评由三个环节综合构成――课程中、课程结束以及毕业1-2 年后。其合理性在于,课程中,学生感受最直接,但易受教师影响;
课程结束后, 学生不必顾虑教师因素,可以忠于自己做出判断。但课程中和课程结束后,学生 对教师的评价易受自身对学业、课程好恶影响。而毕业1-2年后,学生经过社会 历练,对学校学习生涯的得失才真正有体会,其对教师师德评价更准确。这样可 以避免一次性评价的片面性对教师考评的不公正。学生毕业后评价可以由校友会 等来组织实施。3.强化政治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离开对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正确认识,道德只会是盲目的,甚至会导向歧路。对我国今天而言,最大的“善” 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将中国梦作为价值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前提是搞清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然后,在真 知的基础上求真信,进而努力在工作生活中一以贯之。4.集小善为大德,营造师 德建设氛围。师德绝大多数时候都如拂面微风、涓涓细流,非常情形下,才会惊 天动地。因此,本文认为师德建设还要善于并坚持从小处着眼,发现并褒扬教师 的小善小德,齐心协力集小善为大德。具体来说,建议在各班级设置一些师德发 现员,其职责是发现、记录教师师德闪光点。教师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关切的动 作、一次用心的讲授,只要同学们能感受到教师对同学的爱与责任,就可以记录 下来,报送宣传部门。宣传部门按记录数给予奖励。对记录下的教师师德闪光点, 要通过校内媒体给予宣传。同时,各院系在教职工政治学习时,要给予教师正式 表扬。这种做法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时间长了,会发现,师德养成并不是太艰 难的事,师德建设的氛围也就容易起来。5.严格师德考评结果使用。师德考评要发挥对师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关键是考评结果要有效,要真正对教师成长起决定 性作用,要贯彻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考评不过关的教师坚决不能评定称 职,坚决不安排上课任务。在师德反省期间,其相应的待遇必须减或停。而对师 德优秀者则一定要褒奖。师德优异者可以通过上述措施来发现。褒奖主要通过一 次性奖励、提高奖励性绩效、优秀事迹连播等方式进行。
作者:肖立军 王一涵 王明辉 单位:攀枝花学院 第五篇 1高校师德评价研究现状 高校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的总称。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师德评价活动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因此, 关于师德评价的研究也相应增多,很多学者对高校的师德评价活动进行了详细和 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关于高校师德评价的文献调研可知,目前关于高校师德 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研究和高校师德评价体系 的构建研究。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师德评价中的评价目的、 评价原则、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等。研究人员对高校师德评价的理 论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与建议,如彭鸿雁和李真等人将高校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 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师德评价标准尚未完善、师德评价的价值取向偏离、师德 评价方式忽视“自评”[2]。关于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研究者们提出 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如童夏雨在其“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构 建了由“师德之魂:爱与责任”“师德之基:学高为师”及“师德之本:身正为范”3 个方面组成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并运用加权平均法计 算来获得教师的最终师德评价值[3]。秦立栓、牛英华等人在借鉴前人经验并 结合自身对高校师德内涵、特点及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公民道德、教师职业道 德以及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弘扬与创新3个一级指标构成的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 [4]。除建立由各级指标体系构成的师德评价体系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将引入 了新的评价方法,如李永平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 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Math)来综合计算师德评价指标得分[5]。
总体上说,国内关于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是逐渐深入的,从最初的评价体系 只包含评价内容逐渐扩展到师德评价原则、师德评价内容、师德评价方式等内容 的加入。虽然研究者们和高校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高校师德评价的重要性,但是 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合理而完善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能够提高教师的个 人素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而促进高校的长足进步与发展。2全评价理论在高校师德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从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上看,全评价理论的核心要素是“六位一体”的概念, 即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 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而在高校的师德评价中,这六大要素也是缺一不可的。
因此,从构成要素上看,全评价理论是适用于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的。从评 价对象上看,全评价理论是基于学术研究活动所提出的,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学 术机构、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等,而高校师德评价的评价对象正是高等学校的教 师道德,是在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因此,从评价对象上来看,全评 价理论也是适用于高校师德评价活动的。从本质上来讲,全评价理论着眼于学术 活动中的评价行为探讨,而高校师德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同学术活动来体现的。
无论是从本质方面,还是构成要素和评价对象方面,全评价理论都是适用于高校 的教师道德评价活动的。
3基于全评价理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全评价理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六大要素,即高校师德 评价主体、高校师德评价客体、高校师德评价目的、高校师德评价方法、高校师 德评价标准及指标、高校师德评价制度。
3.1高校师德评价目的 从宏观层面,高校师德评价的目标在于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从微观层面,高校师德评价的目标则是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水平。师德评价的目 的不宜定得过高、过宽泛,这不利于评价行为的实施,可以在充分考虑教师的师 德内容的基础上,分层次、分级别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师德评价的微 观和宏观目标。
3.2高校师德评价主体 高校师德评价的主体是指师德评价的实施者。目前,很多师德评价采用的 是一元评价主体,如由教师所属院系领导或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容易导致片面化, 影响师德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在高校师德评价中,评价主体应该具有多元性,即 由不同类型的评价主体来对高校师德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由三大群体组成:学校 教师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既可以“自评”,也可以对同行进行“他 评”;
相关教师管理部门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属于“他评”,通过“自评”和“他评”方式的结合,构成完善的师德评价主体。
3.3高校师德评价客体 高校师德评价的客体是指师德评价的对象,即高校的教师。高校教师作为 评价客体既具有教师这一行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其所在高等学校的特性,高等 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等其他教育,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 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具体的评价工作需要结合高校教 师这一评价客体的特殊性。
3.4高校师德评价标准及指标 高校师德评价的指标是对高校教师道德属性的提炼与概括。中共中央、国 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高校师德归纳为以下 内容:“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遵循规律,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探求创新;
热爱关心大学生,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通过对这段 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可知,高校师德评价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个人道德和 职业道德。其中,个人道德是指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 它具有普适性,是对高校教师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表1 高校师德评价各级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诚度和政治立场的坚定性。职业道德则是 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它具有一定 的特征性,即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一般高于公民的基本道德,主要通过3个方面 来体现:首先是为人师表,其次是治学和教学,最后是对大学生的关心度。高校 教师师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5高校师德评价方法 在基于全评价理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中,评价方法主要由3个层次组成, 即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其中形式评价是对高校教师师德外部特征的 评价,相对较易实现;
内容评价是对教师师德内含特征的评价,是质量层次上的 评价,相对较难实现;
效用评价是指通过一段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对教师师德所 发挥的价值和作用的评价,是最难实施的。在图1所构建的师德评价指标中,有 些是既可以通过形式评价也可以通过内容和效用评价来实现,而有些则只能通过 形式或内容或效用中的一种来实现。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具体评价方法如表1所 示。3.6高校师德评价制度 高校师德的评价制度是指由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目的在于保 证评价活动的有序进行。制度的设置合理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质量。合理 公正的师德评价制度能够促进高校师德评价活动的实施与发展,而不合理的评价 制度则会阻碍师德评价活动的开展,甚至会将师德评价活动带向不良的发展轨道。
高校师德相关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评价结果反馈与申诉制度、评价行为监督制度、 评价档案相关数据库建设制度等。
4结语 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得是否公平、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 的建设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高校师德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活动,它具有抽象 性较强、操作性较弱等特点,且涉及多个方面。因此,不能简单地采用某些评价 标准来进行,应该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师德评价体系来进行高校教师的师德评 价。基于全评价体系所构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利用全评 价理论的六大要素(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方 法、评价制度)来分析与构建高校师德的评价体系,通过采用3个层次(形式评 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方法来对高校师德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评价,能够在 一定程度上实现师德评价的合理与完善,从而促进高校师德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丹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第六篇 一、《论语》师德观的现代价值 《论语》的师德观主要强调对学生的引导要循序渐进,切记急功近利,同 时要做到“内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教学相长,对中华 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 被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是对《论语》师德观的发展和进步,并成为我国社 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师德建设的重要历史依据。[1]《论语》师德观作为我国 古代传统师德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师德建设是在传统师德观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在发展的 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是一 个有着悠久历史发展进程的多民族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继承性和 创新性的鲜明特点,传统的师德观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精神食粮,通过对《论语》传统师德观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当代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作为教书育 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工程师,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传统师德观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履行自身的 使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师德观的基础上加入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元 素,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进程,为我国社会 主义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 二、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高校过于关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忽视了对教师的职 业道德建设,师德建设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师德建设中的极力价值评 估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使师德建设工作在学校建设进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建设 效果不明显。[3]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理念中过于看重学生的思想道 德建设,从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师德建设缺乏明确性、定 量的衡量指标,对学校的师德建设专断独行、过于武断,不听取老师的建议,导 致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压力过大,建设进程明显缓慢。
(二)教师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 学习成绩优异,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作为育人的主要实践者,在对 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某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没 有很好地履行和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过于轻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 有效地掌握和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所偏 颇。同时,教师过于钻研教学理论成果,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评职称和发表学 术论文等方面,对自身的精神建设有所忽视。
(三)师德建设方向不明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化 价值的不利影响,过分地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对集体价值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 将自我价值过于放大,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急躁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 思想对我国师德建设方向都有所冲击,导致部分老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一定程度上 的偏移,不利因素对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的严重影响导致师德建设方向出现严重的偏颇,教师教育目标不明确,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权威性和示范性,对学 生教育过程中的示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4] 三、《论语》师德观对当代师德的影响 (一)有教无类,平等对待 孔子在对弟子的教育过程中提出有教无类,在他看来,学生无论地位高低、 智力高低、长幼大小、贫富多少,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每个人都应 该具有的基本权利,“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体现的就是有教无类的思想, 表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面前没有社会级别的高低区分,人人平等, 表明孔子的教育对象是不分阶层、种族和氏族的。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教无 类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创新,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教育权利专断独行的局面,从 而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范围,形成了平等、公平、公正的师德品质。当代师德建设 要根据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进行合理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并在教育理念中不断地践行人本思想,将思想上的意识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 作中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不同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不仅要注重对 学生学习成绩上的教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无障碍,对学生给予 关心、爱护,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做到严中有爱,掌握责罚的力度和尺度,让学生 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在学生遭遇挫折时,要给予鼓励,为学生树 立信心。总之,在思想观念上要对每个学生平等对待。
(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传授者,应该具有诲 人不倦的精神,并善于使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已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对于学生 的求知态度是诲人不倦,正是这种富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成就了孔子一代伟大教育 家的美名和他在教育学上的不败地位。孟武伯问孔子仲由怎么样,子曰:“由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这正是因为孔子对弟子的各个特点能 够准确掌握,才可以培养众多对国家有贡献的弟子。[5]教师要将“诲人不倦” 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遇到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仔细调查 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要循循善诱,注重对学生 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进行适当性的点拨,将教学内容、进程与学生的实际接 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最后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扩展。
(三)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 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相 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孔子的认识也往往随之更上一层楼。他 对那些善于思考、习惯跟他切磋的学生常常鼓励有加,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他们的 启发。他强调老师要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师德建设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学习的方式也变得更 加多元化,教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耻下问,善于虚心学习,通过向知识理论强 和教学方法先进的老师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树立强烈 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探讨,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教和 学两方面相互促进,教师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含量。[6]教师要为学生 树立正确的榜样,起到对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 育人为本的教学目的,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 推动作用,师德建设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竭话题,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起到 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论语》中的师德观在我国的教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力,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包容性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 程中,师德建设存在管理体制、个人修养、主要方向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教 育体系中的师德建设要根据《论语》中的师德观加强改革进程,将有教无类、诲 人不倦、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传统师德观与现代师德建设进行性有机结合,建 设符合时代特性的师德建设体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者:朱艳萍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农业部 第七篇 1师德与校园景观环境教育类型1.1师德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 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爱国守法, 以德育人;
爱岗敬业,尽心竭力;
关爱学生,携手共进;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为人师表,明德惟馨;
终身学习,精业勤业。从陈宇[1]对广西高师院校师范生 师德调查结果得知,师范生渴望受到师德教育,希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但他 们对本校师德教育中隐性教育环境各个要素的建设水平评价普遍不高,介于中等 偏上。目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隐性教育环境建设确实存在一些不足, 并未能很好的做到环境育人。
1.2校园景观环境教育类型 大学校园景观主要有植物景观、建筑景观、水体景观、校园景观小品、校 门、校园标志物等构成要素,将景观要素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可把景观分为艺 术与美学、历史与文化、思想与道德、环境与生态、情感与心理、体验与参与、 科教与创新等类型景观类型[2]。李鸿葆[3]提出培养师范生的高师院校营造的校 园景观文化有大学的共性,更要突出师范教育的个性。在个性上要突出崇尚“德 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理念文化为主基调。将这些理念 文化融入校园景观建设中,水乳交融,学生被潜移默化,心理反复体验,从而体 会美感,愉悦身心,净化心灵。
2广西高师院校校园景观现状特点分析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可知,广西4所高师院校中大部分师范生心目中的理想 景观是有历史文化底蕴、教育意义浓厚、大树成荫、学习休憩场所充足的校园景 观。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广西师范大学8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公共休闲空间基本 满足,只是偶尔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活动,但外界干扰不影响自己活动的正常进行, 可见该校的室外公共休闲空间景观较好,能满足学生们的自习、讨论、休息、散 步等活动。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52%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公共休闲空间的选择余地 小,活动空间比较少,活动时相互间干扰较大。同时,对其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得知,只有广西师范学院14%(见附图)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景 观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历史文化或时代特征,其他3所学 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校景观缺乏文化内涵。另外,广西师范大学43%的学生认 为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不太明显,或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而且,4所高校里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有教育功能的景观也只有图书馆、校训石等,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因此,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渗透,加强教育景观理 念的传达,校园环境不能仅仅是虚有其表,却经不住推敲,无法为之驻足,更无 法引人深思。附图广西4所高师院校校园景观文化内涵调查统计注:A――景观 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历史文化或时代特征;
B――景观具 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地方特色或历史文化有所反映;
C――景观的文化内涵不 太明显,或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D――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3玉林师范学院校园师德教育功能景观设计分析 3.1玉林师范学院概况 玉林师范学院(下文简称玉师)坐落在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的故乡, 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称的千年古城玉林市,占地面积120hm2,是桂东南地区 唯一一所广西自治区直属的本科院校[4]。学校秉承“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 传统,始终坚持面向农村基层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对于该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是培 养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提出的设计理念是:以师德教育为景观设计之核心, 承玉师精神,启学之大者;
塑爱国启发型、爱岗敬业型、师者大爱型、教书育人 型、为人师表型、学无止境型等师德教育景观,以立玉城之新标,师范桂东南之 郡,筑德才之良巢。
3.2爱国启发型景观设计分析 现代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担负着传承学校历 史、本土传统文化及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重任,其所使用的景观要素、营 造的空间场所也应是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爱国守法、以德育人是师德教育的 第一要求。学校应营造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雕塑景观、展示本土传统的文化景观 及人文景观,以表达爱国情怀,陶冶爱国情操。玉师校园内爱国主义教育的景观 只有1处,位于西校区图书馆及大礼堂道路中间,由于树之遮掩,勿忘国耻的纪 念碑(见封四彩图1)更显隐蔽,故教育作用极弱。另外,校园应该把更多爱市、 爱校景观文化因素及地域特色融入到校园景观中去,形成特色景观。据调查,玉 师校园景观没有形成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文化底蕴欠缺、艺术性美感不足、 生动性不够。建议把带有桂东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元素引入到校园景观中,如 把桂南采茶戏、广西八音、喃嘟管、钱鞭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5],尤其是采茶 戏场景、广西八音乐器原型等民间文艺变成校园景观要素之一,创建“你言我语” 学习专区,让非遗再现校园,加强玉林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启发学生爱国、爱 市、爱校情怀,创建具有桂东南特色文化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