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贸易投资与环境发展的路径探析
贸易投资与环境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贸易、投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 (一)发展低碳经济 不可否认,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约占全球总量的20%,据 估计到2020年约占全球总量的28%,中国将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速较快的国家之 一。[3]但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气候峰会”上,中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一排放目标,发展低 碳经济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其原因在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 确保现实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必要的能源技术创新和体 制改革可以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由此可以预见,能源技术革命将决定 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1.能源技术创新是关键。长期以来, 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 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995―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水平 在0.20左右,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18%;而北方和南方 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5%和0.20%,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目前,众多发达国家正积极探索低碳经 济发展之路。以英国为例,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效 应提高生产效率,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市场机制、设立碳基金等。英国成功的 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借鉴。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把中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强国,实现贸易、投资与环 境的协同发展是推进中国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清洁 能源产品可加速中国对新产品的开发并进行替代型生产,因为新产品的输入对中 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将产生“示范”效应;
更重要的是,清洁能源产品的进口不仅 能直接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可以节省研发的时间和成 本以及规避研发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FDI流入将国外拥有清洁能源 生产技术的企业引进来,FDI的流入不仅可以促进中国资本形成质量的改善,而 且可以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 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这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的 转让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承 诺,技术转让的实际进展与预期相去甚远。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中国经 济发展方式,必须要立足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同 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新能源技术。2.降低能源消费增长率是基础。1990―200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 增长占世界的34%。据国际能源机构(IEA)认为,2007―2030年,全球一次能 源需求量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是这一需求增 长的主要驱动因素。②对比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一次能源消费量(见表1)可 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Hu等(2006) [5]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到2050年,基准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 煤,在考虑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情景下一次性能源需求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景 相对基准情景而言,仅减少27%的能源消费和39%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见,中国 必须通过提高能源消费与产出之比降低能源消费率,才能真正实现在“气候峰会” 中所承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 作用明显提高。2000年,中国第三产业产值为38714.0亿元,2010年迅速扩大到 173087.0亿元,以年均16.16%的增速快速发展,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 增长率10.49%和15.20%,高出GDP增长速度1.17个百分点。2000―2010年,第三 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由39%上升到43.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却由 34.8%快速上升到38.5%,相对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增 长最快的产业。③随着中国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 展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大,预计到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超过 50%,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中餐饮、酒店、交 通运输、建筑、商业等传统产业占据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比例。在第三产业快速增 长的背后,传统第三产业的10大门类、112个小类产业迅猛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日 益增大,尤其是商业、饮食业、广告业和娱乐业发展过程中的白色垃圾、光和噪 音,旅游、房地产业的建筑噪音和建筑垃圾,交通运输业的噪音、汽车尾气,信 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时域、空域和频域三方面产生的电磁波等严重污染了人类赖 以生存的环境。由于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产品是无形的,其商品结构的特殊性 使无形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因而在短期内 难以发觉并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 中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6]。为了促进第三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第三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对预防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1.政府层面。政府在如何有效防治和处理第三产业发展与环境 关系问题时将起主导的作用。首先,政府在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时应着眼于全 局发展,不能以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对第三产业的规划、生产、运营和监管,要辅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正确引导第三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开发,打 破国内区域各自为政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现状;
其次,根据中国国情和不同的区情, 在承接第三产业转移或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政府要主导建立高效、可行且易于 操作的环评机制,对企业的选址与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要对 企业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在确保清洁企 业进入的同时将污染产业(特别是高污染产业)拒之国门之外;
最后,对第三产 业贸易产品要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同时通过优惠税率或减税、免税等措施 鼓励清洁产品的进出口,在正常的关税水平下通过增设碳关税和碳配额许可证等 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限制或禁止高污染产品的进出口。2.企业层面。企业是第 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企业的性质(此处指污染强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关系 到区域环境的发展取向,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不同的企业应根据污染强 度的差异承担不同的环境责任。首先,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环 境因素已成为制约中国贸易、投资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企业的发展不仅要符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发展规律,即既满 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
而且还 要符合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固有的发展规律。其次,企业要树立绿色经营和 绿色服务的发展理念。绿色经营可以避免在企业运营中支付高昂的环境污染治理 费用,绿色服务可以使企业在产品售后服务中获得额外的利润,因而绿色经营和 绿色服务可以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企业要 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发展理念。社会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社会责任 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企业一旦丧失社会责任将孤立无援,使企 业陷入困境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社会层面。第三产业与环境是否和谐 发展,公众舆论和社会反响的最初表达是环境问题最及时、最直接的信息输出渠 道。因此,相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能真实、快速地反映 企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首先,强化环保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实地宣传、媒 体、散发宣传册等方式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污染企业―经 济发展―环境污染”的关系。其次,强化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 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
[8]强化公众绿色消费要从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出发,以有益人类健康 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最后,强化法律意识。众所周知,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 除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政府执法力度不强外,公众法律意识的极端薄弱也 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众多信息表明,基层政府、基层环保执法机构与污染企 业“与狼共舞”是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较企业而言公众是弱势群体,当公 众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只能保持沉默。因此,要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公众的参与缺一不可,而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绿色消费和法律意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贸易、投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有机农业 农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尽管 2000―2009年第一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由15.1%下降到10.3%,但对GDP的贡 献率却上升了0.1个百分点;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出口由 2000年的79.383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82.37亿美元,年均增长19.09%。④更为 重要的是,农业还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可见,农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重开发轻保护、重 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环保和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 式,由于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诸如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问题和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及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发展有机农业应运 而生。1.有机农业的定义。“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LordNorthbourne(1940) [9]的著作中。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最早的有机农业是指最传统、最古老的农业 形式,即传统农业,是通过人工(或畜力)播种、管理和收割等最古老的方式种 植农作物,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施人畜有机肥使其自然成长的生产方式;
或 使用传统谷物等粮食饲养的家禽家畜。曹志平等(2010)[10]认为,有机农业 (Organic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 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 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的, 对比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生长剂等化工原料已 完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比已有定义,本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有 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流程,通过使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 (如抗性品种选择、轮作、间套作、设施农业技术、微滴灌技术、有害生物综合 治理技术等)进行集约化生产,并遵循农作物本身生长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新型农 业生产方式。2.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联系和区别。对比以上概念可 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是在农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一脉相承的农业生 产方式,其生产过程具有“播种―管理―收割”的生产共性。不同的是农作物在生 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产技术和不同管理模式的影响 各有差异。传统农业是沿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主要技术的农业生产 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以人、畜力进行耕作,生产中精耕细作、小面积经营,其特 点是生产具有可持续性、产品无污染,但机械化程度低、产出低。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并辅以 现代生物技术(如杂交物种和转基因物种)进行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有机农业具有现代农业的特点,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而不使 用任何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物种,遵循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3.有机农业的特点⑤。(1)在保持物种基因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选用 抗性作物品种,利用间套作等先进生产技术,遵循物种生产的自然规律等实现物 种的生产和延续。(2)保持物种原始基因,禁止使用转基因产物及技术。(3) 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自然土肥、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有机肥料培育土壤、保持 土壤养分循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采取物理、生物食物链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以此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 和食品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5)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 漠化和盐碱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是人 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工业实质是能源高效 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1]伴随世界经济的 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而两次 “气候峰会”的召开加速了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一种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来解决全球 气候变暖问题,在此背景下低碳工业应运而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 中国成立以来构建的庞大工业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资源型经济增长路线和传 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生产模式为主导,中国经 济的崛起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的环境压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 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1.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1)发展低碳工业可以减 少二氧化碳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是传统工业发展的命脉, 石化燃料的勘探、开采、加工、使用等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生态环境。石化燃料的不可再生、有限的蕴藏量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 高碳工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逐步实现由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变。2009 年,中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其中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的 80%左右,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状况较 为严重,增加了能源消耗。[12]实现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高碳工业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而全球庞大的工业体系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石化能源。因此,为了实现世 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继续使用石化能源的同时,必须要开发新的可再 生低碳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石化能源;
另一方面,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通过生 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初次使用效率,并 另辟蹊径尽可能提高下游能源的重复利用率,不断延伸能源的产业链,逐步减少 传统工业对现有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此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 国家围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调整各自 的产业结构,限制和淘汰污染产业和污染产品的生产,使低碳产业成为有利可图 的新兴产业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2)发展低碳工业可以减少能源消费。从 节约能源的目的出发,减少石化能源消费量是发展低碳工业的目的,而增加可再 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手段。
为了应对中国“责任论”,节能减排是缓减全球气候变暖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方式,是解决当前中国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的主要手 段,是实现由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能耗、高产出的集约型发展模 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清洁生产、低碳生产、低成本生产、低代价生产的现 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 效益(简称“三低三高”)发展目标的着力点。2.低碳工业的发展模式。低碳工业 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工业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工业发展模式就是以“三低三高” 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和节能技术为 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3]就中国而言,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 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低碳工业体 系建立和发展的初期,宜采用自上而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经济发展阶 段突出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于低碳工业发展的经济体制、 市场运行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策扶持、降低税率、提供补贴等方式优先 发展低碳工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同时,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应的产业 准入长效机制引导高耗能产业向清洁产业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产业退出长效 机制逐步淘汰不能转型的高耗能产业。当低碳工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后,自上而 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被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而代之。在这一阶段, 中央政府应逐步退出市场,低碳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应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自动调节,而低碳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应由政府、民间机构、企业 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监管。
(三)发展生态服务业1.以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 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人类与 自然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精神成果和生态成果的总和。
[14]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和鼓励生态服务业的发展,须对农业文明与 工业文明的优缺点进行继承或扬弃,以信息文明为管理手段,强调服务贸易、投 资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生关系。首先,生态安全是 人类文明的底线[14],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 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基本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因此对安全 的需求已成为当前中国人民向更高需求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保护人类赖以生 存的自然环境确保生态安全是实现其他安全需求的前提条件。其次,生态文明是 社会文明的底线,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15], 社会文明的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的发展相协调。因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人类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与自然彼此相互制约,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 社会文明的发展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与生态文明发展目的 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把人类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的同 时,也要尊重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不仅存在于人与人 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就要求人们从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层 面去不断探索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最后,生态文明是企业文明的底 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文明的发展不是要战胜生态文明,而是要兼 顾生态文明,只有遵循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才能使企业文明得到延续。因此,我 们千万不要忘记恩格斯的教导[15]:“我们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 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 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以绿色消费促进生态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传统 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步性,不能实现时空的转移,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决定 了服务业的发展。即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生产停止则消费停止。因此, 传统服务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绿色 消费在注重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和平等人道(Equitable) 的同时,强调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 (Recycle),即所谓的“三E”和“三R”原则。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生态服务产品的生产决定着消费,而 绿色消费观念反作用于生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对 企业研发、生产服务产品具有导向的作用。因此,正确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 费模式、树立新型的绿色消费模式是确保生态服务业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3.以绿色服务促进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 为了达到使消费者接受并更多地消费其绿色产品的目的,除产品本身的质量外, 产品服务的质量也是消费者选择该产品的重要信息。产品服务的质量包含两层含 义:第一,产品服务的质量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质量,用 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表示;
第二,产品服务的质量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为环 境提供服务的质量,用贸易、投资与环境协同发展程度来表示。为了促进生态服 务业的发展,服务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和绿色服务的过程中,要围绕纯生态、 原生态这一主题展开,并体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绿色产品的特征。塑造绿 色企业的形象、建立绿色产品服务和品牌、加大绿色服务运营投入是服务企业提 升绿色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总之,提高企业的绿色服务质量需要政府、企业和 消费者的共同参与,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企业的培育和扩展以及公众的消费 和反应,为绿色服务的发展提供生存的土壤。
本文作者:张建中 工作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