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全文如下:浅论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运用恰当的教 学策略,促进学生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有效的促进学生真实的成长和 进步。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有效性 现代社会中,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 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 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 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然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 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 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 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作为一线教师我结合自 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比喻说明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 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 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 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 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 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 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 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二、愉快教学法 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容易再提高输入速度。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建议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 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 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 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尤其喜欢“警察抓小偷”练习指法,通 过几次游戏比赛,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 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以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 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三、表扬奖励法 当代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已有较强荣誉感和好胜心,对老师的评 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就利用极域广播软件展示给全班 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 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小组同学,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只要 能达到目标,不断有进步就适时给予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 进练的目的,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 的提高。
四、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 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 学目标。我感到,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 和探索能力。比如有一节课的内容是powerpoint中动画效果的设置。首先我给学 生展示两张生动新颖的贺卡,一张是静态的另一张是带有动画效果的,问学生们更 喜欢哪一张接着我这么说:要想给对象添加动画效果那得先找到有关动画的命令 吧,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找找看吧。学生们首先找到预设动画,我就趁机提出简单 要求让学生试着动手操作,接着提出较为复杂的要求引入自定义动画,这样整个教 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能开发 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 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五、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感觉都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真的放开让他们自己做,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 他们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没有理解其操作的真正意义。后来我试着让学生当 老师到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其操作含义,没想到学生的语言比我讲的更容易让 学生们理解,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为他鼓掌。这说明大家很欢迎这样的小老师。
我想,孩子们之间比我们与他们更便于沟通,不妨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同时我 们也要尽可能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还 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教学,它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教育理论来 指导,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教师共同努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