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论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论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毛泽东/创新思维/基本特征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04(2001)02-0001-(04) 创新主要指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性与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既 与已有事物有一定联系,又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与重构。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 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 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 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既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又 与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透过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思 维特征。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而是有目的的客观活动。因此,以实事求是为 出发点,是创新的必然要求。纵观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其出发点基本上都是紧紧 围绕中国实际,并由此延伸、展开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所谓“实 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 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 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 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 导。”[1]通俗地讲,实事求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去研究问 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同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相关。
毛泽东无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譬如,同 样对中国民主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问题的思考,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 就只知道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找答案。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当“万宝全书”。总以为经典作家的书本里什么都有,而很少去考虑中国 的实际。结果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 等肤浅,何等贫乏”,许多人凡事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只会片面地引用马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 命问题。”[2]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神。马克思、列宁既不可能对他们 在世的时候,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更不可能对他们去世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后世界上出现的问题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 的科学理论,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 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理,而不是包治一切疾病的“圣丹妙药”。有些问题,各 个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去解决。
比之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 从实际出发,尤其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 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许多方面,都是如此。如关于统一战线 问题,马列主义都提到过“一个联盟”,既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 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创造性提出“两个联盟”的思想。由此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其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所 以十分强调凡事要实事求是,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 性两个方面。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从本质上讲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由 于各国的国情不一致,具体情况并非完全相同。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毛泽东 所以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正确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 义的真谛,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明白理论指导必须要以实际为出发点, 从而把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实际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正因 为毛泽东踏在了中国社会实际之上说话办事,所以才会创造出那些带有“中国气 派”的新事物。如同邓小平所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 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 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 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 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 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3]由此可见,专从书本里讨生活的人, 是创不了新的。只有像毛泽东说的:“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4]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毛泽东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所以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即在于此。不难想象,如果毛泽东也类同于教条主义者,只会抱 着书本,背诵书本,从书本里讨生活,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将与他无缘。所以说,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的基石,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式 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在创新过程中,同样遇到伟大思想和权威模式的影响。但他的方法 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权威思想和模式,既不迷信,也不弃之, 而坚持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再拿民主革命道路为例来讲,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 道路模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模式。然而,它在中国却遇到了挫折。面对这 样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权威的成功模式,而且在不少人仍坚持认为它是中国 革命唯一道路的情况下,怎么办?是继续按原路走下去,还是另辟蹊径。走下去, 无疑仍将面临失败。另辟蹊径,就要面对创新风险。然而,毛泽东以他的胆略与 睿智,选择了后者。他用自己的大脑,面对中国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
既不简单否定城市道路模式,(事实上,十月革命道路模式本身的合理性是不用 怀疑的)也不迷信“本本”。而是,一方面看到城市道路模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 又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从两者比较与结合中,意识到特殊国情需要特殊道路, 从而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新道路,正因为毛泽东有这么一种既 坚持独立思考,又善于辩证思维;
既尊重别人的经验,又不盲从的思维方式,所 以他能够讲出“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 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6]这样一种充满辩证思维、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能够不 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实,创新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已有理论的权威性,而恰恰在于能否做 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做不到这一点,即 使不是权威理论,也不会有创新之举。毛泽东的这一创新思维特征,正从这方面 为我们做了实证与演绎。事实上,毛泽东亦非天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 力。他也有过与他人相似的、简单地把领袖的话当真理的经历。毛泽东在“八七 会议”上的发言中,曾讲起党对农村问题、主要是对地主的政策,在他未到长沙 时,无由反对。但是,在湖南住了三十多天后,有了不同看法,并向中央作了报 告。然而,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 分坚持我的意见。”[7]后来的事实表明,“领袖同志”的话未必句句正确。当然, 这不是说,“领袖同志”的话都不必去相信。而关键是对“领袖同志”的话,也必须 以客观事实为准绳。无端怀疑与因相信而成迷信,都不可能孕出创新。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既能正视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正如他自己说的,错误和挫折 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正因为,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正确 认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才使他及时走出“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在实践中 打造成善于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方式,为创新铺下基石。
以上可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
有思考,才会有思想,善于思考,才会出新思想。毛泽东正是在对待任何问题上, 既不为某种思维定势或他人思想所束缚,也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模式,坚持用自 己的头脑思想,才有所创新。
三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不仅强调从实际出发,而且十分重视对问题 的思考与下结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认识事物、思考 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他说:“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 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8]以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事物、解 决问题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他的许多创新思想均源于此。
把调查研究作为创新的基础,实际上是创新的必然要求。因为,创新不是 空想、而是客观活动。所以,要创新就必须了解与接触实际。只有了解了实际, 才能踏着实际说话。而了解与接触实际的最佳途径,就是深入实际研究。毛泽东 一向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有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还说,“调 查就是解决问题。”[9]为此,他一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这不仅为他的创新活动 提供了实践环境,而且为他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比如,毛泽东在农 民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就同他做了大量实地调查直 接相关,不少创新思想直接来自于此。1926年,毛泽东在为《农民问题丛刊》所 作的序中,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思想,[10]这一思想就是调 查研究的产物。当时,我们党内许多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工人运动上,很少关注农 民问题。而毛泽东正是在率农讲所学生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述具有独创性 的见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就的。在 这篇调查报告里,毛泽东同样提出了一个新思想,即把农民称作“革命先锋”。这 实际上是他后来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思想的雏形。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不 仅看到,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打翻这个封建势 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而且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 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 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11]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后来独创性提出与形成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提供了现实 依据与立论基础。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用心最多的时候。当时党内在解 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存在两种不同思路,一种只是唯上唯书,一种提倡唯实。毛 泽东坚持唯实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后在闽赣两省做了十多次实地考察。如 江西的寻乌、东塘等处调查,福建的才溪乡调查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 当时农村从群众生活、政治组织、地方部队、土地状况到农村各阶级的面貌,作 了详尽介绍。正是以这些实地调查为现实基础,我们党才正确制定了土地革命时 期土地革命路线,并独创性提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系列思想。
在长期革命中,尤其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凡需决 策之前,或亲自,或要求中央和地方其他同志先做调查研究,使决策能与实际相 符,收到实效。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 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后他又说:“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 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12]建国初期,毛泽东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 露出来的问题,为了避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犯苏联的错误,以苏为鉴戒,他花 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论十大关系》一文,提出 了许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正确的政策,只能产生于实 践,来源于调查研究。正如毛泽东在《〈兴国调查〉前言》一文中所说:“实际 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 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 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很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 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须。”[13] 调查研究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铺实了基础,也避免了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 经验主义。正因为有了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认识,所以毛泽东能够精辟地提 出许多独创性的思想理论。可以这么说,离开调查研究,毛泽东对有些问题的认 识,也未必会有创造性见解。30年代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的教条主义,就是 这方面的典型例证。不做调查研究,就很难说真正了解客观实际,做到一切从实 际出发,就只能“唯书,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当然就不会有高人一筹的独 到见解。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也是他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革 命领导者的工作风范。
[收稿日期]200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