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历史纲要论文
近代历史纲要论文 近代历史纲要论文全文如下:内容摘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至今已有60年,6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总 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 改革开放 深入改革 一 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线分为两个 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 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若对从此开始的这个时期作一 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大跃进”、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 “文革”四个阶段。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 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 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 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 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 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 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 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这是党在开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而这个规律也只是局限于有计划 按比例发展规律。陈云在回顾这段经济工作时说:“六十年代,无论苏联或中国 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是党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主要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 主要原因是:从主观上来看,第一,我们刚刚开始经济建设的实践,既没有经验, 也没有理论准备,所以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不多。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们自己观念上又有对商品经济的敌视,因此对价 值规律进行排斥。第二,苏联模式的影响。1953年6月,李富春在谈“一五”计划 编制的意见时曾讲过:“我们要依靠苏联,学习苏联”。他的意见基本反映了当时 全党的倾向。而学习苏联主要是学习在苏联经济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计划按比 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客观上来看,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极其薄弱的。经过 帝国主义的掠夺以及战争的破坏,物质极其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并使各方面比例达到 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正因为如此,党确定了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合理地安排了国民 经济建设的各方面比例关系,既保证了重点,又实现了全面安排的目标。这是当 时党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在计划执行中,对1956年出 现的经济上的冒进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作了冷静的分析和探索,为此毛泽东发 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对经济建 设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党的八大继续探索,加深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 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还提 出了著名的“三主体三补充”的经济建设格局的思想。正因为党在“一五”计划时期 努力按经济建设规律办事,才取得了经济建设上的显著成就。
第二阶段:
“大跃进”的三年。这个阶段正是预计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
早在1955年8月,周恩来就着手领导“二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党的八大通过了《关 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然而,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经济工作的指 导思想就出现了严重失误。首先是毛泽东严厉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否定了综 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确立了高指标、高速度跃进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接着 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严重地忽视了客观的经 济建设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 作用,把发展经济片面地归结为一个高速度。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掀起 了“大跃进”的狂潮,结果造成了经济建设严重比例失调,受到了客观经济规律的 惩罚。正是这次挫折,使这代领导人开始对经济规律有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 认识。第一,对经济规律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讲:“我们对 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 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 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 务。”第二,加深了对综合平衡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开始就讲,“大 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他说,整个经济工作中,平衡 是个根本问题。
第三,对价值规律的新认识。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首次提到价 值规律问题,批评“大跃进”中否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问题。接着他又在同年的 11月24日的一则批语中说:“在现阶段,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 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 渡。”还有那段著名的关于价值法则的讲话,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 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认识。中共中 央在为纠正“共产风”而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两个过渡,“都必须以一 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1958年毛泽东号召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 经济问题》,当毛泽东谈到苏联因为依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而取 得了消灭剥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时批注说:“在往后亿万年中,生产 力性质不会不发生变化的,为了一定要适合它,生产关系也得改变,而且将有无 数的改变。”认识这一经济规律对于纠正“共产风”、穷过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
第三阶段:
60年代初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阶段。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60年代初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由于对第 二阶段的教训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经济规律的加深认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积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安排国民经济。其中周恩来、陈云反复强调要按客观经济 规律办事。周恩来讲,为了改变经济方面的不协调状况,“为了给以后的国民经 济的新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就必须用一个较长时间,即用几年的时间,通过综合 平衡、全面安排,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对国民经济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党中央开始 着手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有了“一五”计划和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成功经验,也有“大跃进”受到规律惩罚的教训,因此,第三个五年计划在编制时就强 调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问题。毛泽东在谈到在计划中如何处理各方面矛盾时说:
“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 律来办事。”按照毛泽东的谈话精神,“三五”计 划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吃穿用,加强国防建设和基础工 业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也 发生了变化,由重点解决人民吃穿用转变为以国防建设为中心。
第四阶段: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三五”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爆发了“文 化大革命”。这十年,除1970年周恩来拟定第四个五年计划,1975年邓小平主持 工作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外,整个经济被拖到崩溃的边缘。不仅全盘否定了前一阶 段经济调整的成就,而且把发展生产力批判为“唯生产力”论,经济出现混乱状态, 根本就谈不上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了。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 认识和探索。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 索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若对这一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经济的调 整与改革、全面改革、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下 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1979-1984年,经济的调整与改革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根本上端正指 导思想,重新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 开放开始起步阶段。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结束了十年内乱,为国民经 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然而,经济建设上又出现了新的洋跃进,即片面追求高速 度,不顾国力大量引进国外设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新的失调。这种违背经济 规律的做法,与50年代的“大跃进”如出一辙,根本原因还是指导思想上“左”的东 西在作怪。这次失误,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遵循客 观经济规律,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1978年12月召 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担起了这样的历史重任。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路线,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乘着 三中全会的春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纠正洋跃进的错误,探索适合中国经 济发展的经济建设规律。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新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中,第二代领导集体普遍认识 到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当时邓小平就讲:“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 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 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 陈云、李先念也多次强调,国民经济只有按比例,才有高速度。在这 种思想指导下,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开始了伟 大变革。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长期增产不增收,分配不兑现,农民生活极为贫困。
严峻的现实迫使农民寻找出路。首先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更 适合农业发展的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争 论,对此,邓小平给予了公开的支持。1980年9月,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加 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下发了75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 年发出了5个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此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党中央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力性质规律的结果。
第二阶段:
1984-1988年,全面改革阶段。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告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经由 农村转移到城市,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的新阶 段。在《决定》的指导下,围绕着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从企业经 营管理体制到分配制度,从横向经济联合到工资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激发企业 的活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里涉及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
为了推动全面改革,《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命题,又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生作用,而在 于所有制不同。这就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这是对经济建设规律深入探索的结果。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五大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计 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 提法,将市场置于新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 大。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实践,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建设上了 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
1989-1991年,治理整顿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供需失衡;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 础工业和基础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流通秩序混乱等等。1989年11月, 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使国民经济 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治理整顿的三年,国家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使过热 的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1992年至今,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 我国经济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也取得了重大成 果。
第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邓小平在南方谈 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对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科学论断表达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 现目的手段。强调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和文化需要,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二,更加重视市场及价值规律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困 扰人们多年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以此为指导,党的十四大明 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的 经济政策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强调在资源配置中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价值规律、 竞争规律将资源配置在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解决企业长期效益低下的问题。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了,这意味着价值规律 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认识也有了新内容。改革 开放以来,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党的十五大 适应了这一要求,在理论上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这期间,党制定了经过科学论证、符合经济规律的跨世纪的宏伟纲领, 即《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为确保这个宏伟纲领的实施,江泽民作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 干重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的十二个关系。这是党对经济建设规律探索的最新成果,也是党实现跨世纪宏伟 蓝图的科学指南。
总之,通过以上对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历史考察和分析, 使我们可以看出,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的,遵循经济建设规律,党领导我国定会如期实现跨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