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教育研究相关问题论文|教育研... 正文 2019-09-21 07:39:13

    教育研究相关问题论文|教育研究期刊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研究相关问题论文

    教育研究相关问题论文 教育研究相关问题论文篇一 《人文素质教育价值研究》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于“人 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本质;价值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不以追求知识与技 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 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 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非但需要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还必然也必须需要获得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只有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反思,对人 生问题的思考,对终极关怀的体认,才可使个体达到自觉的状态,这是人文素质 教育的内在要求。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一)古汉语语境下的“人文”含义 当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既非古代汉语中所固有,也非现代汉语中 的词汇。古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卦》的彖辞中:
    《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曹魏的王弼之解:“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 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1] 唐代孔颖达诠释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 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 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2]宋代程颐认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 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3] 综合上述古人的阐释,本文认为古汉语“人文”一词是置于“天道”与 “人道”、置于“文明”与“威武”对比之下而言的,在这种语境下,“天文”指日月星 辰等之运行,“人文”则指以礼教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现象。

    (二)西语语境下的“人文”含义 英文不存在与古汉语中“人文”一词相对应的词汇,反映西方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的词汇,英文为“humanism”,是从德语译过来的。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humanism一词的解释是:(1)“system of belief that concentrates on human needs and seeks rational ways of solving human problems.”――关注普通人的需要并寻求通过理性而不是神学途径来解决人类问 题的信仰体系,汉语译作“人道主义”,与“神道”相对。(2)“study of mankind and human affair (contrasted with theological subjects).”――研究人以及人的事情,以别 于神学的研究,汉语译作“人本主义”。(3)“literary culture (esp in the renaissance )based on Greek and Roman learning.”――基于希腊和罗马学术思想的 文学思潮,尤指文艺复兴时代的,汉语译作“人文主义”。其实,反映西方近代人 文主义思想的学科为人文科学,源自拉丁文,即humanita,指人性、教养。文艺 复兴时期所提出的人文科学教育,旨在对抗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 锢,强调扩大课程门类,如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因此人文科学简 称HASS(Humanist ,Arts ,Social ,Sciences),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 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4]。

    以上探源性研究,可以看出英语中“humanism”一词和“HASS”词组简 称是反对神学的产物,它的前提是对人自身的关注。而在古汉语中,“人文”一词 与“天文”、“天运”对举,它的前提是对道德意义的“天”的关注,其含义非常广泛。

    不难看出,中西方“人文”一词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差异。

    (三)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辞海》《辞源》《现代汉语大辞典》《教育大辞典》皆无“人文素 质教育”这一辞条。“人文素质教育”既不是古汉语词汇,也不是现代汉语词汇, 它是教育理论界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创造的一个新概念。至于这个概念的原创 人是谁,已难以考证,不过,说它是近二十多年的社会思潮所催生的大概不会有错。这种社会思潮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现当代西方思想家对后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异化问题的反思。

    西方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由此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功利主义、 实用主义流行。教育思想家们警觉其潜在的危险,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建议调整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使教育重新回到 人文的轨道上。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 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对21世纪教育战略思考的行动建议:“人类不能没有 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 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 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世 界各国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5]。

    其二,面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我国教育思想界对科技主义和功 利主义的反思。现代化以来,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自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但人类却愈发沉浸于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的全面发 展,造成价值取向偏轨,道德滑坡。科学的异化,还引发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等全球问题。这种现象反映到教育领域,使教育中的功利色彩日益浓厚, 科学学科迅速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于是,有学者提出了“人文教育”这一 概念,试图用它来克服这些问题[6]。杨叔子院士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没 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痛 苦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 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宁愿为人奴隶。”[7] 其三,我国学者针对应试教育产生弊端的反思。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 升学竞争日趋激烈、模式求同划一、偏重知识、死记硬背、缺乏个性等问题,教 育思想界诸多学者对人才质量进行深层次思考,强调在观念上从“应试教育”向素 质教育转变。这种思考、这种转变,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时代进步 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氛围下, 政府适时提出素质教育改革。

    在三种社会思潮的推动下,许多学者界定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人文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努力在大学生中提倡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8]“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 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 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9]“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即通过教育使个体蕴涵人的 内在精神,具有人的尊严,获得人格的独立与完整。[10]“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 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 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1] 确切地说,人文素质教育不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 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学术界所大体认同的。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有过经典的论断:“教育的绝对工作就是解 放或达到解放的更高层次的工作。”[12]教育的本质是将人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 来,造就有教养的人。“就是通过‘文化’过程,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 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13]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非但需要科学的进 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然也必须需要获得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只有通过对人 文知识的反思、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终极关怀的体认,可使个体达到自觉的状 态。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理性主要是塑造道德人格,而人的道德人格 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人的本质的成因。因为“人创造文化意味着 人的出现,同时文化又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反过来规定着人性、人的本质。人通 过自己的活动和主观精神感悟,认识、了解同化已客观化了的周围文化,把文化 中的内在精神原则汲取和积淀着自己的人性中,形成人的本质”[14]。因此,“人 文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一种变革,其关键是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育人”[15]。这里 的“文化”意味着人文精神对道德人格的塑造。明确这一点,就不难理解高校文化 素质课的地位与作用。

    价值理性依托文史知识得以阐扬。它既表现为知识,又不只是知识;
    既通过知识建构,又不能停滞知识。就是说知识只是终极关怀的中介和现象形态, 而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及其背后更为超越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 质教育不同于专业训练,它必须更加直接、更加专注地指向人、人的生命和人的 生活[16]。确切地说,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 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据此,有理由说以人文精神实现道德人格的塑造,将人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 从物欲中解放出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三、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有何价值“批判、解构以往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 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17]。或许表达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价 值。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 步入21世纪以来,在唯科技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 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出现价值困惑,诸如: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做人的标准是 什么这些问题,自然科学无法解决。只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 困惑,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 的时代与社会,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二)对于“人格心灵”的唤醒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 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8] 人格心灵的唤醒,指人从自然的蒙昧状态走向对自身的哲学反思。人 的存在状态有两种:一则自在的人,二则自为的人。在自在的状态下,人对自己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肩负何种使命等等,没有思索。只有在自觉的状态下,人 才能对人生问题产生终极体认。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对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则主 要依靠人文教育。唤醒个人自觉即是表达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它不像 科学教育那样把被证明为真的知识体系强加给学生,从外部灌输给学生,而是从 内部解放学生,解放其内部力量。“这种唤醒,恰好表明了人文教育超越因果规 律之外的特性。个人在自觉状态中,最具鲜明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19] (三)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思潮看来,新发展观将发展的重点逐渐从社 会的客体因素转向社会主体――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新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内 在的,基本含义就是注重理应受到尊重的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不可以忽视价值 的追求,不可以忽视伦理学、美学和利他主义的精神。新发展观不仅把人作为社 会发展的真正的、主要的动力,更主要的是还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但是,知识经济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现 代科技的进步为基础,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 和支撑作用[20]。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它的前提是 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它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它的任务是学生正确处理 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潜能挖掘;它的途径是通过文化素质课 程的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西方著名哲学家 尼采分析得好,他将教育作过两种划分:一种是生存技术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 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素质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 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 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 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教育研究相关问题论文篇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详细探究互联网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 和过程,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应对各种负面影响的措施,这将为进一步加强大学 校园络管理及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意义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 文化。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互联 网普及率也达到了44.1%。2013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 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DD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中国互 联网网民在未来三年的规模将达7.18亿。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宽带网民人数和 国家域名数均已位居世界第一,这“三个世界第一”表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规模达 到了新的历史高点。网络作为一种高科技技术,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它同前两次科技革命一样,必然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1.1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现阶段,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掌握了互联网技术,上网基本上已经 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很有青春活力的,网络 满足了他们对丰富的资料和实践的舞台的要求。大学生是这场科技革命的主要的 享用者,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很多的学生都要求自己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 使用技术,因为虽然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但是大学生是充满探索精神 的,越是未知的东西对其越有吸引力。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他们 的身心、学业、性道德观念以及世界观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 育者的重视。

    1.2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开展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验,探索并形成相对独特、科学、稳定的德 育模式,能够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能够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发 挥积极、主动作用。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开展现状入手,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社会教育方面的原因。全面考察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及各方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要求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 育的现状,提出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具体的对策,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 效果,从而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3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全面认识大学生的心理世界,有助于大学生 健康成长 一般大学生的年龄都是18岁到22岁之间,这是一个青春期向成年过渡 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心理上还没有完 全成熟。这个时期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心态积极;
    认识能力高度发展,智力水平空前提高;感情丰富、反应强烈而又不稳定;自我意 识增强,自控能力提高;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易于接受新 鲜事物。研究网络道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要求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 状,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更好的健康成长。

    1.4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增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特色 如何对掌握技术的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便澄清大学生科技革命大背景下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技术的社会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 科学技术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的价值观念,以期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研 究网络道德教育也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更新道德与文化教育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体系,增添时代特色的一种探索。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网络道德观念比较模糊 现在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网络道德观念比较 模糊,比如有调查显示,竟然有18%的大学生面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是崇拜,甚至 想体验一下,有30%的大学生认为无需谴责黑客。对于网上大量的不健康内容, 25%的学生认为很正常,无所谓,38%的认为可以理解,但不接触。甚至17%的 学生反对“大学生要培育知识产权意识,不盗用或抄袭他人的程序,不使用盗版 软件”的观点等。

    2.2 道德责任减弱 道德是人们经过磨砺、体验之后形成的共识。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 大学生的行为都是认真的,可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由 于网络具有匿名的特点,有一半的大学生都认为可以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绪,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2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没有必要负责。

    在现实社会里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但是一旦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 道德就只能依靠自身内心信念的力量来维系。所以,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的道德 责任感会减弱。

    2.3 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需要承诺,也没有约束, 只通过网络就完成了所有的情感交流,所以很多的学生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精神家 园。但是一旦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自己理想的生活有很大差距,他们就 又想走进网络虚拟世界。有调查结果显示,完全不信任网友的大学生达到了15%, 不大信任的有28%,并且以不同身份进入聊天室的大学生达到了36%,长此以往 人与人之间会存在信任危机。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始越来 越多的依赖网络,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导致很多人觉得现实生活索然无味,对现实生活没有感受力和参与感,内心非常的迷茫和空虚, 只能更加的依赖网络,甚至形成“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

    3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道德是近年来道德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网络道德与网络技 术相伴而生,是网络技术的产物,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发生的社会行为应遵守道德 规范和道德准则。

    3.1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观念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在当今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 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不断的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 入开展。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已不是对学 生进行德育的唯一场所,我们把德育队伍和活动形式外延到家庭和社区,建立三 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不但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且赢得家长和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学校德育的支持,特别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

    3.2 坚持德育渗透和活动相结合 健全德育管理制度,落实德育规划和德育教育计划是德育教育的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挖掘并充分利用各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各种 优势,开展生动、有趣、有益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启迪智力、养育天性、锻炼 能力、获得教益,实现德育目标。

    3.3 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 结合校园实际,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新路子。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功能,充实和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发 挥制度文化规范大学生德育教育功能。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健康向上”的校园道 德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处处受到积极向上的熏陶和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思想道德基 础。挖掘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功能,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德育教育模 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实现德育内化是德育的最终目标。自我教育能力的 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发现大 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多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自我改进,参与自我管理;
    尤其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感受,才能保证新的评价机制的贯彻落实。加强法律教育,大学生作为法治社会的公民,法律是道德的底 线,除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还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

    3.4 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 德育课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在上网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 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德育课中加入了相应的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专题,并保证一 定的课时,讲授网络道德和相关的网络规章制度,增强网络法制道德观念,提高 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 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在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上应强调价值观的教育、网络法规法 律和网络礼仪的教育。在途径上指出应当力求多样化:渗透式的课程;显性和隐 性课堂教育;网络社区教育;学生社团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指出应当力求符合大学 生的身心特点,符合网络道德的特点,采取活动道德教育法、道德案例法、网络 互动法、说服教育法和行为制约法。

    3.5 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继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大学生网络道 德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新路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道德的教育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挖掘德育教育功能,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形成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3.6 创新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建设的途径 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建设的科学研究。网络对大 学生产生的影响,目前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多了起 来。由于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而且其发展态势相当迅猛,内容和形式也不断翻 新,因此网络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网络道 德教育平台建设的研究,特别要重视研究网络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新任务以及大学生身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我们所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 如:对大学生上网宜“疏”不宜“堵”;
    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 环境;加强管理与监控,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网上“绿 色”队伍;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等。

    总之,对大学生要有爱,就会想出对他们好的办法与措施。只有认清 网络时代的形势,明确工作的思路,我们就能做到胸中有数、临危不乱,就能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确保大学生在 网络时代中健康成长。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教育研究相关问题论文|教育研究期刊》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