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 正文 2019-09-21 07:33:52

    【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 关于中国梦的毛概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

    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 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篇一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摘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 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党的提出的“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概念,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有了 新的认识,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学原则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关键词:美丽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1165(2013)02-0007-08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 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 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这个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形象、直观的表达,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种新的理论自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文明维度的 新体现。

    “美丽中国”是在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等国家形 象表达上的一个新亮点、一个新追求。“美丽中国”有着这样一种价值诉求,即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也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要求中国 大地到处都应当体现出自然美、生态美和环境美,它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 标和新尺度。

    一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命题,但在我看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大都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文化 理论等方面内容的中国化,而很少有人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问题。我感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命题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有着高度 的理论契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新中国表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命题与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是一 脉相承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马克 思在论述人与动物在作用于大自然所表现出的差别时,提出了一个光辉的自然生 态美学命题:“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 出版社,1979年,第97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有这样的思想:人在改 造自然的活动中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按照美学的要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 然界的美是客观的,生态的美是自然的。自然生态美的体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 的自然性、原生性以及生态性,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晶。马克思在《手稿》 中多次提到自然的生态美的例证,比如,“最美丽的景色”、“矿物的美和特性”、 “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等等。这些多数属于自然美,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客观状 态。可以说,自然界的生态美是无处不在的,自然界中的一切我们可以说它们是 美的,因为它们是自然的;也同样可以说它们是自然的,因为它们是美的。而一 切反自然的都是假的、丑的。面对大自然的生态美,只有人类可以认识它,并在 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重塑、再造我们的生态环境。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对 象性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 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劳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 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人的存在 注定要改造自然,要把自然界变成“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 人化的时候,这个作品应当是人类的“杰作”和“佳品”,人们能从中体会到美的存 在和美的律动,人们创造的现实应当是合理的、和谐的、符合自然生态美要求的;
    而不应该是人类创造的“罪孽”和“败笔”,更不应该是惨痛、麻木和令人厌恶的现 实。

    马克思说:“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 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124页。现在的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怎样才能“在实践上按 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呢怎样才算是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呢我认为,这 是马克思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所面 临的一个大问题。我认为,“美丽中国”首先应该美在祖国的锦绣河山,美在“清 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美在自然万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细心呵护美丽的大自然,要尊重自然, 崇尚自然。同时,我们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时要顾及到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承受能力,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并以属人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创 造物应该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并具有美学价值,给人以愉悦、舒适的 美感体验。

    马克思的生态美学思想要求我们,要按照自然的本真的状态、按照自 然美的规律去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过程也应该是美化自然的过程。如果我们在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认识不到这点,就很有可能使人化了的自然以不符合人性甚 至以有害于人性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例如,被污染的河流、雾霾蔽日的城市、 日渐荒芜的山川和化肥农药玷污的土壤等等。这些东西与“美丽中国”的画面是格 格不入的。所以,我们应当牢记马克思的教诲,“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让中国大 地处处展示出美的景象。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命题,它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 期有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者都有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理解,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 同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革命。同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需要“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对“努力走向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出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生态学命题。自然 界生养哺育了人类,人类就应当明白在自然面前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要善待自然、 尊重自然。既然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那么,我们就应当像保护自身健康 那样来保护大自然的健康;像预防疾病那样,来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像治疗自 身疾病那样,治理环境污染;像锻炼身体那样,来积极地建设自然、美化自然;像 增强健康意识那样,树立人类应有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人类对自然生态 系统的任何破坏和污染,都是对人类机体的破坏和污染,都是对自然母亲的亵渎 和犯罪,自然之母容不得人类的肆意妄为,大自然的“教训”人类应当时刻牢记。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马克思向人们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总要求,为人 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首先,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是 完整的。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盘剥,破坏了自然界的整体性,肢解了生态的系统性。现在人们应当更加重视对自然界整体性的保护。其次,要重视自然界的再生 建设。人类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从大自然中获取种种资源,但自然界的资源是有 限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损害程度 定会不断加深和加重,这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类必须全面 建设自然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类的生产理所应当包括生态环境的再生 产。例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 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水、 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等等。在阐发造成自然界日益腐败的经济根源时,马克思 的见解也给人深刻启迪。在他看来,以单纯追求经济利润为终极目的的异化生产 必然导致自然的异化。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 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页。马克思的话,听起来 振聋发聩,具有警示作用。的确,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以乱伐木、乱开矿作为维持 财政收入的唯一手段,为了经济利益,尽量压低环保支出,把工业废水排放到地 下水中,把工业垃圾随意堆放,使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社会面临的基本 矛盾,无外乎两大类,一是人与人的社会矛盾,二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这两 类矛盾的和解是人类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解决人与人的社会矛盾方面 有独到的见解,追求人的解放是其理论的主旨,而且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 方面也有丰富的论述,谋求自然的解放也是其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在谋求人的解放的同时,也谋求自然的解放。它反对“自然和历史的对立”,主张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 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38页。“世界革命化”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两大矛盾,推动现实世界的两 大转变。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以及人类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 第603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许多见解对我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更具 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农业展开生态批判的时候,提出了资本 主义“新陈代谢断裂理论”。马克思敏锐地指出,资本主义城市化导致了人与土地 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 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 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 永恒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 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 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 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2-553页。马克思提到的 城市化进程中的“物质变换断裂”现象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大问题。随 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环境冲突越来越 严重,城市的垃圾、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城乡环境,污染了土壤,直接威胁到 我们生存的根基。人口的增多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证粮食 产量连年递增,大规模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就成为了农民的不二选择。这样的结果 使得土壤中农药与化肥的残存量累年递增,不仅使土壤的自然肥力日渐减少,也 直接威胁到农业品的质量,给人类本身带来了深深的伤害。所以,如何实现城乡 间物质变换的正常进行,如何把城市垃圾变为有机肥料,减少对农药与化肥的依 赖,的确是我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所面临的大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提出了保护土地的“好家长理论”,他写道:
    “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 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致一切 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 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78页。在这里,马克思旗帜鲜明 地批判了“土地私有论”,他要求土地的占有者和利用者不能只顾眼前直接的经济 效益而掠夺式地糟蹋、祸害公有土地,而应当像好家长悉心呵护自己的孩子成长 一样关爱土地。马克思还要求人们,一定要花气力改良土壤并把改良好的土地传 给我们的后代。同时,马克思还为土地肥力的恢复与提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例 如,合理的轮作制、改良的排灌法、用骨粉作肥料、发展畜牧业、用播种牧草的 方法改造沙地和荒地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已经具有了农业可持续发 展和生态农业的思想。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说:“我 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 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 页。同时,恩格斯还向人类发出了最早的生态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 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 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恩格斯随后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人们将森林砍伐, 变成耕地,就因为这样使得那些地方变成了不毛之地,山泉枯竭、洪水肆虐、土 地荒芜、畜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人们终于感受到了蔑视“生态辩证法”所招致的 生态惩罚。

    恩格斯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向我们发出的生态警示,在很长时间里, 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现在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们必须对“生态警告”保持高度的警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既丰富,又睿智,从中汲取精华将大大推进 我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实践。

    三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加深 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 严峻性,在我国,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 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 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2007年, 建设生态文明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继十七 大报告之后,党的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 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新概念, 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的新时代,也说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建设生态文明 的自觉性和迫切性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应当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基本主张。马克思曾经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 同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 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120页。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战略布 局,是马克思上述观点的中国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经济批判,也 有生态批判,既从经济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也从生态角度论证 了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性,敲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生态丧钟”。所以,用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取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将是人类面临的更加深刻的社会文明转 型,其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

    那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中国有条件走向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具有 高度的相关性。如果说,封建社会滋生了农耕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培育了工业文 明,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创造出崭新的生态文明。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19世纪英国教会了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 会了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的发展,她必须教会世界如何转变发 展模式,走永续发展的道路。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我们也看到,英国人把人类带 入了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文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有信 心将地球推向生态文明。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能达到生态文明,因 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 社会主义”(高兹语)社会主义生产的出发点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它可以 控制生产和消费,可以实现生产与生活和谐持续的协调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与生态文明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环境保护的全局性的要求是吻合的。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牧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的、涉及广泛的生态修复工程都是国家工程,需要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另外,社会主义倡导的民主、公平、正 义、反对剥削压迫、追求和谐的社会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极其可贵的精神养 料。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 的应有之义,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我们赶上了人类文明的转型期,这是历史留 给我们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它,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 向一个新阶段。

    第四、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是培育生态文明的沃土。中华文明的核心 和精髓是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和为 贵”一直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谛与生态文明 的价值主张是相通的。

    第五、我们有前车之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 境公害”已经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从辩证的角度看,我们远没有达到高度工业 化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弊病,绕过“先 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文明的老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新型工业化的 道路。

    第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幕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拉开,“努力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已经成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这是我们 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优势和民意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原则的契合并不 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应然关联也不 等于实然关联。恰恰相反,社会主义国家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又 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了该现象呢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在政治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框架, 但在发展模式上仍然遵循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工业文明的模式,无论是在哲 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还是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占主导地位的 仍然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的模式。囿于 这种模式,“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难以实现。

    所以,要使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学原则真正统一起来,达到这两类原则的应然状态,我们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扬弃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努力实现 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这样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的征途上,马克 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无疑是照亮我们 前行的灯塔。

    [作者简介:解保军,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篇二 《谈美丽中国建设》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等更加严峻的现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 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思想,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出一幅美丽中国的美 好愿景。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阐述了“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实现永续发展的责任之美”等内涵, 并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制度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建设美丽中国 氛围等方面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报告;美丽中国;建设内涵;实现途径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 美是一种追求。在报告中,“美丽中国”这一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蕴藏着多层寓意。其旨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发展、科学发展及小康社会。其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促进现 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凸显出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更加尊重自然和人民的感受, 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一)美丽中国是自然之美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人类永远的家园。北宋哲学家张载认 为:“人类和自然界中的万物应是同根同源的,它们虽然各属其种,各行其道, 但相互之间,共存共荣,而不能彼此敌视,互相残害。”这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人 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切生存之必需,人类在自然中 繁衍生长,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哺育了人类,也培养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恋, 人类从自然中培植了对自然的审美和美感。然而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不断地改造征服自然,导致了自然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对 人类目的的实现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自然界对人类的严厉惩罚、报复以及 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 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 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二)美丽中国是发展之美 “美丽中国”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展现了温暖 感人的的人文之美、发展之美,拉近了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的温度 和民意的期许。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 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建设 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 社会文明建设所有过程,就是说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 设和发展文明。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更完善 更完美的境界,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就是要使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更好更科学地发展。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 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 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三)美丽中国是和谐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首要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类应自觉做到珍 惜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必须 在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等都具有多样性的基础上,大 力倡导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活,用和平 和文明的方式处理分歧,在开放的、坦率的交往和长期的共存中,进行公平竞争, 以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再次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不能离开社会,人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人与社会的关系能不 能协调和谐发展,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美丽中国”的提 法既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四)美丽中国是责任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所谓永续发展或可 持续发展,其基本含义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美丽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在闭 幕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 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代 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形势下党的使命和宗旨的新要求。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美丽中国”是党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提出 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初步 战略思考和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方针的鲜明体现,将丰富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今中国,环保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已经上升为影响 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量。各级政府不但要重视GDP总量的增长,还要更加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党的十二大曾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 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 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样,中国共产党 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社会文明体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共同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 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战略思想以生 态文明为鲜明特征,并用生态文明理念对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进行融入、整合与重塑,“生态”成为三个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最终体现为和谐幸福的社会 生活,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必将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新境界。

    (二)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新特点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中国”一词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 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而“美丽中国”战略思想 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国”作为直接建设对象的提法,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 特色和理论特色;“美丽”一词是中国语言文字中最具吸引力、想象力和号召力的 词语之一,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 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中国表达、中国理念和中国梦想,将指引中国实现生态文 明的时代转向,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新特色、理论新特色、民族新 特色和时代新特色,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更充分地体现中国共产 党的先进性。

    (三)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战略,将更能科学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难题 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的国家。在全面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的内涵与条件变化的基础之上,党的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建成”与“建设”,虽然一字之差,但所反映的是更高的发展标 准与社会水平。为此,党的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 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发展目标。

    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提出,将更能科学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 难题。未来8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面临的难题虽然很 多,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道路、制度和指导思想等根本性问题,而是如何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如何维护国家统一与尊严、如何严惩 腐败推动党建科学化等发展难题。可见,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 切实地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变中国经济内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发展 难题,只能加剧中国国内经济的矛盾与挑战,使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内、国际 两个不平衡发展的冲击。因此,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这就是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难题的主要改革方向。为此,党的特别指出:“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 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而所有这些正是建设美 丽中国思想的初衷和根本目标。

    (四)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向往,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美好生活抱有无限向往并为之不懈追求。所谓 华夏,即为美丽而强大之义。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 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 夏”。“大同社会”、“世外桃源”、“蓬莱仙境”等是无数华夏儿女所向往和努力追寻 的生活愿景。“美丽中国”战略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 学思考,又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平衡;既体现 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 永续发展,是对中华文明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美丽中国”战略思想摒弃了先污 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站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 核心,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 方位和全过程,奋力为中国人民创造出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个战略思想充分 体现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中国责任、中国担当和中国作为,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 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之中,要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 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概括起来,应 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 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正如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既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想把节约资 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落实好,就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 量共同参与,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宣传和培养,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性,从而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鼓励创建绿色社区等 公益活动,把生态建设的思想深入到学校,使生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大力提倡 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杜绝将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消费模 式。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警告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 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要节水节电节能,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政府企业各类 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社会主体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与生态文明不相适应 的生产和消费观念,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维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 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机制。首先,要培养各级领导 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除了要在公民范围内建立相关生态文明理念以 外,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这方面的引导和学习,充分掌握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产 生的影响和变化,增强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判断能力和面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其次,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自觉性制度,为生态环 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一方面,要补充和修订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着力解决现 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自相矛盾和操作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执法力度, 扩大执法范围,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行政不作为的问题, 其中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最后,要积极稳妥地执行以绿色GDP为主要 内容的新型核算和考评制度,逐步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方式,要抓紧建立地区 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 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 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国务院副张高丽 在2013《财富》全球论坛上指出:“我们将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努力建设天 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一直认为,人类文明和中国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 关。经济社会发展了,生态环境也得保护好,这才是真水平,这才是对人民群众 高度负责。古巴比伦文明由繁荣走向衰败,跟环境生态变化有很大关系。我们将 下大决心,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不懈的努力,以治理雾霾、治理PM2.5为切入 点,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施有效的行动计划,综合施策, 区域联动,带动全国的治理工作,并逐步开展饮用水、土壤等环境综合整治,为 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等自 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 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 带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 模式,因此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日俱增。当前,全世界的 能源和经济结构都在资本的作用下进行着重大调整,如果我国仍然按照同一种增 长方式,势必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为此,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求发展绿 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 上,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废物排放” 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 是生态经济,反映了人类社会正在不断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道路。当前,循 环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一些发达国家把它作为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

    (五)营造美丽中国建设氛围 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增强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 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 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 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突出 地位,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是公平正义的法制中国,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也是文明进步的人文中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 魂,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 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 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我们更有理 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 美丽中国这个令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美丽的中国梦。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 关于中国梦的毛概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