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香港电影现状分析研究论文
香港电影现状分析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 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 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 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 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针 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
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 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 的影响。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
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 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 土特点。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 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 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 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 影研究起步很晚。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 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 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
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 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 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
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 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
而中国内地直至“九 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 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香港本土更全面 详细;
英文世界方面颇具学理;
台湾注重两地业界关系;
大陆略重左派电影,及 其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在战前的关系。在下面的行文中,将会根据各自的重点, 加以介绍。一、中国内地方面 中国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以1997“香港回归”为界。
在1997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有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是在“官修”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书中,有着大量关于1949年之前香 港电影的资料,而且早期关于上海和香港之间电影的一些资本关系、创作关系也 介绍得比较详细。某些程度上来讲,《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程季华、李少白、 邢祖文当初修史的时候所拥有的资料是唯一的,许多资料到今日已不存在,所以 该书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是内地关于香港左翼电影公司“长凤新”(长城、凤凰、 新联)的研究,因为是国有资本的关系,内地对其一直视之为己出,例如在1994 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学术讨论集《历史与现状》中,同样发表了李宁的《长城、 凤凰、新联、银都公司的历史回顾和今后展望》一文。“长凤新”在香港电影市场 中独特的定位和对早期电影市场的开拓,都极具意义,但更难得的是它是多年来 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市场间唯一的联系,使得这份血缘关系一直得以保持不断。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香港 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内地电影理论对于这一历史时刻也积极回应,“九 七”前后产生了较多的研究香港电影的文章。在1996年11月2―7日,在广州举办 了“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首次对香港电影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涉及粤语片、 武侠片等类型电影问题,胡金铨、徐克的作者论问题,及其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脉 络问题,当然也不会缺少对“左派电影”的关注。这次研讨会的一部分成果在内地 的核心电影刊物《当代电影》(1997年3月)以“香港电影专号”的名义发表。另 外,主办这次研讨会的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在2000年将全部成果结集成书,出 版《香港电影回顾》一书。同时出版的还有《成龙的电影世界》一书,是对1999 年10月期间“成龙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的结集。作为非日常性的学术团体,中国 台港电影研究会于1988年11月成立,在香港电影研究领域有过众多有益的学术突 破。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录像带市场已经充斥了大量的香港电影,而 近年来随着DVD的普及,内地市场又出现了大量邵氏电影、少量电懋电影等七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资料。以这些影像资料为基础,内地有一些学者对香港电影 开始关注,从故事、剪辑、文本、历史、文化等方面尝试性地研究香港电影,其 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蔡洪声、胡克、李以庄、王海洲、陈山等人,这些学者为中国 内地的香港电影研究打下了基础。蔡洪声先生一生致力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是国内著名的香港电影研究专家, 他曾多次在《当代电影》杂志关于香港电影某一课题进行组稿、撰文,是早期香 港电影研究在内地的主要人物,著述有《台港电影和影星》一书。胡克先生的《香 港电影对大陆的影响1976―1996》和《香港电影在中国内地1949―1979》两篇文 章,以独特的内地视角研究香港电影,分别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回顾特刊上被引 用。中山大学的教授李以庄女士凭借地理之便,较早地认识到了香港电影研究的 特殊性,并进行学术性的探讨研究,她正着手写作的《香港电影史》书稿已完成 大部分,将会是国内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一本启蒙著述。正是通过学者们的视角 和努力,香港电影研究逐渐被引进到国内的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内地有一股研究武侠电影的热潮,例如贾磊磊、陈墨、 索亚斌等人都曾较早对此题目进行研究,且文章都较多涉及到香港武侠电影的文 化根源、剪辑方式、类型问题等。武侠电影研究虽非完全的香港电影研究问题, 但由于武侠电影是香港最具特色的类型,其相关联系处相当之多,而国内在这个 方面的研究也有着独特的视野和内容。
不可否认,内地研究香港电影有着一定的难度,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像资料, 但对其创作背景和传播方式的文字资料缺乏,而且内地的电影研究学者多居住在 北京、上海两地,对粤语及文化比较陌生,而两地间的学术交流又颇少,没有真 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这些基本条件的限制,使得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处于 初步阶段,内地香港电影研究并没有形成对香港电影工业和历史的整体意识。虽 然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之后,电影艺术从大工业时代脱离出来,出现大量优 秀的电影和导演,如王家卫、徐克、吴宇森等,其快节奏的拍摄手法和现代都市 意识深深地吸引了内地的电影人,并对一些题目做出研究,颇有成效。但由于内 地和香港之间学界联系极少,及语言和资料问题,使内地学者大多无法研究香港 80年代之前的电影,而香港学者本身也极少人有大魄力来内地学术界推广香港电 影。
在新的电影史学界,新一代学者中已经很重视香港电影的研究,并以华语 三地的视野来看待香港电影的地位。在李道新先生的新著《中国电影文化史》中, 有两个大章节专门以香港电影为题,分别是第十二章“中国香港:无国无家的漂 泊意识”和第十六章“中国香港:‘九七’症候和电影繁盛”,这种整体的史观思维, 重新设立了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框架。
二、台湾方面由于战后香港电影的资本运作关系,台湾电影一直和香港电影有着亲密的 关系。所以资料对于台湾学者来说,并不成为问题。相对于大陆学者来说,有着 先天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很多台湾影人是活跃于台、港两地之间的,例如李翰祥、 胡金铨等,当台湾电影学者对他们做传记性研究的时候,总是会涉及很多有关香 港电影的问题。
但碍于台湾电影发展的自身条件,台湾电影研究的正式出现也仅是80年代 初的事情,而台湾电影本身也向来问题不断,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投放到香港电影 研究方面。
需要提到的是,焦雄屏、陈国富等人引进新鲜的电影作者论、美国电影商 业的研究,这些方法运用在香港电影研究时,显得十分恰当。焦雄屏在推广香港 电影研究方面成绩颇著,她的《香港电懋公司的崛起及没落》、《故国北望 ――1949年大陆中产阶级的出埃及记》等文章,是难得的以整体意识研究香港电 影的文章。另外,焦雄屏香港电影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她凭借着自身的影响力,编 著了多本关于香港电影研究方面的书籍,如《焦雄屏看电影――台港系列》、《香 港电影的传奇――萧芳芳和四十年代电影风云》、《香港电影风貌》等书。焦雄 屏把香港电影放在中国电影史、亚洲电影产业、中西比较的框架下,显示了睿智 的判断力。
台湾研究香港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研究几位曾在香港电影产生过巨大影 响的台湾电影人,如胡金铨、李翰祥、徐枫、张艾嘉等人。由于这些人曾在香港 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香港电影史的发展。但对于香港学者来说, 胡金铨、李翰祥等在台湾创业建立公司那段历史的资料就不够详细,而台湾学者 却完全掌握了这些人在香港期间的资料,这种信息不平衡的情况,决定了台湾学 界在研究香港电影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甚至夸张一点说,就是张彻早期在台 湾一段时间的活动,也只有台湾学界有立场、有条件研究,而香港学者只能从张 彻到香港之后才开始研究。黄仁先生编著的《胡金铨的世界》、李翰祥的自传《影 海生涯》等书虽然仅仅是传记读物,但贵在是当事人亲历当年的历史,对于香港 电影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相当多台湾电影人和香港电影发生关系,如徐枫亲自 投资香港电影生产,岳华是邵氏当红小生,这些人的口述中都把台湾电影和香港 电影联系起来,这是台湾研究香港电影的独特视角。
另外,近年来叶月瑜、林文淇等年青学者引入新视角研究香港电影,如叶 月瑜从音乐角度研究香港电影,林文淇关于关锦鹏的后殖民研究,拓展了香港电 影研究的深度,有利于多元化的当代香港电影研究的存在。总体来讲,台湾的香港电影研究并不发达。虽然他们并不缺乏关于香港电 影研究的资料,但因为台湾学者自身的视野所限,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台湾 本土电影或者国外的研究上去。对于中国内地来讲,香港电影在战前和上海间有 着直接的关系,“九七”后又有着共同发展的未来,有把香港电影史引入到中国电 影史中来的民族统一的需要。而台湾学者却面临尴尬的自身定位,它无法正确看 待和香港电影间的民族关系,而仅仅能以产业关系或者文化问题来处理。所以, 多数台湾电影研究学者对香港电影的了解普遍多于内地学者,但未必能做出专业 的研究来,而多是拿一些香港业界的琐事来引申。台湾学者虽然有着比较鲜明的 “华语电影”三地概念,并强调相对于内地电影,港台电影是一体的,如蔡国荣的 《中国近代文艺电影研究》中,多数篇章是研究香港和台湾电影,中国内地的方 面并不多。但事实上三地电影产业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台湾和香港电影间的 区别,台湾学者又无法从心理上面对香港电影作为独立的个体,这是台湾电影学 者一个根本的误区。
在远流出版社浩大的“电影馆”丛书中,香港电影研究所占的部分极其有限。
某种程度上讲,台湾电影研究的深度凭借此套图书已经提升到一个高度,对世界 各地的电影都有了学术化的基础。但即使如此,仍把大量精力花费到国外电影理 论的引介上。在香港电影研究问题上,台湾学者尚未有魄力成为领率者――虽然 它本身的研究条件好于内地和香港。
三、英美方面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界定需要一定的说明。英语作为香港的第二母语,普及程度很 高,像香港国际电影节20余年的回顾特刊中,皆是中英文双语。因为如果有英文, 就可以把香港电影研究推荐给西方国家的学者,而不必受语言的限制,这是香港 政府和香港电影界一直都很努力的一个尝试。事实上,香港政府和电影界所做的 努力颇有成效,很多西方学者关于香港电影的研究都是合作项目。
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英语文章颇为特殊,一是因为关注香港电影研究的海 外学者多是英语国家的(美国为主),他们的研究成果是英文发表的,其他语种 倒是少见;
二是有些具有留学背景的学者,可能是马来西亚、香港等,如张建德、 傅葆石等,他们发表的成果是以英文形式在西方世界出版,也同样是具有国际化 的知识背景。
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英文专著是美国人I.C.Jarvie在1977年所著写的 《WindowonHongKong:ASociologicalStudyoftheHongKongFilmIndustryandItsAudi ence》(中文名:查奕恩《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把香港电影 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协助,书中涉及了大 量香港电影历史、产业、美学、类型的研究数据,翔实有力。而书中采用线索梳 理的研究方式,对多个方面的香港电影现状提出了学术性结论。正像查奕恩在《序 言》中所讲到:“香港电影产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生产出艺术电影,而是社会学 意义上的:电影本身和电影产业告诉了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① 查奕恩本书的两个观点可谓珍贵,影响了20多年来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
1、通过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香港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战后电影。她从 美国电影工业的结构来分析香港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从而把香港电影这种 独特的娱乐方式存在状况和社会价值勾绘了出来(这和社会批判学派的观点是完 全不同的)。
2、把香港电影研究独立出来,把香港电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定位香港 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史的一部分,但在战后通过来自上海和东南亚资本家的改造, 香港电影成为具有特色的地域电影,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根据查奕恩书中所提,第一个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电影史家 JayLeyda(中文名:陈力)②。在陈力著名的中国电影史专著 《Dianying:AnAccountofFilmsandtheFilmAudienceinChina》(中文名:《电影》) 中,陈力曾经专门辟出第11章讲述香港电影。陈力这一章的很多观点由查奕恩在 著作中加以发挥。
查奕恩这种整体式的结构研究,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延续。毕 竟香港作为弹丸之地,缺乏足够的研究机构资助本土电影研究。这种局面在1997 年前后开始发生变化,StephenTeo(马来西亚人,张建德)的专著 《HongKongCinema:TheExtraDimensions》于1997年出版。但张建德本书的研究 方式有所改变,已经从查奕恩的社会学式研究方法,发展到电影学自身的研究框 架中来,分“北方和南方”、“武侠艺术”、“创新者”、“边缘性格”四部分来探讨香 港电影史,及电影类型、电影作者与艺术突破间的问题。罗卡和法兰・宾的著述 《HongKongCinema:ACross-CulturalView》,以香港本土最早的默片《庄子试妻》 开始论述,一直到70年代的武侠片,详细论述了香港多位重要的电影人和明星的 事迹及贡献,同时指出东西方的跨文化交汇对香港电影发展的影响。大卫・波德 维尔(DavidBordwell)作为美国著名的电影学者,他明显表示出对香港电影的兴趣,《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PlanetHongKong:PopularCinemaandtheArtofEntertainment,港译名:《香港电影 王国――娱乐的艺术》)是他2000年在香港仅经半年实地研究后出版的一本专著, 结构和文风都颇为潦草,但还是代表着目前香港电影研究的较高水平。另外,具 有史学背景的PoshekFu(香港人,傅葆石)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 《BetweenShanghaiandHongKong:thepoliticsofChinesecinemas》,以极具史学价值 的方式提供大量素材,论证了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间在经受殖民地环境下的境遇, 对战前香港电影的尴尬身份加以描述。
事实上是,西方学者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成果并非很多,但又有很多电影 学者有兴趣关注香港电影的艺术、文化、身份及其类型电影,写成万多字的文章, 所以论文集方式的书籍相对较多。PoshekFu和DavidDesser合编 《TheCinemaofHongKong:History,Arts,Identity》,是伊利诺伊大学在1997年秋举 办的香港电影研究大会的论文集;
此外还有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EstherC.M.Yau编著的《Atfullspeed:HongKongcinemainaborderlessworld》,这两 本论文集收集了大量香港、台湾和美国学者研究香港电影的论文。相较来说,前 者不论涵盖面、深度或作者的层次都更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本集子中都 拿出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研究香港本土的身份问题,这是“九七”之后关于香港研 究的新话题,前者的第三部分是“身份研究”,后者的第三部分是“文化的丧失:
怀乡、碎言和错位”。这种来自后殖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式,重新在民族性、 华人身份、历史地位上来考虑香港电影。总的来讲,在众多以“中国电影”、“亚 洲电影”挂名的学术论文集中,都有一两篇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论文。在 《TheCinemaofHongKong:History,Arts,Identity》中的最后一篇H.C.Li所著的 《HongKongElectricShadows:ASelectedBibliographyofStudiesinEnglish》中,搜集 了所有关于香港电影研究英文资料的参考书目;
在 《Atfullspeed:HongKongcinemainaborderlessworld》中,EstherC.M.Yau也在最后 做了一个参考书目表,这两个参考书目表具有极高的工具价值。
除去这些专业的学术性研究之外,香港电影本身也在西方有着很大的影响。
自从70年代初李小龙成为第一个在好莱坞产生巨大影响的香港影星后,东方式的 功夫片和枪击片在国外的年青人中深受欢迎,而唐人街中的音像店中几乎有全部 影片的录像带。由此,各种关于李小龙、成龙、功夫、影碟购买手册类的电影畅 销书多不胜数。举例来说,有《李小龙传奇》、《我是成龙:功夫一生》、《功 夫:报仇的电影》、《吴宇森传》、《碎灭爱情的歌:关锦鹏电影》。有些书也 是高校学者所著写,但笔调却是娱乐畅销书的手法,边边角角,也算是香港电影英文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了。
总体看来,英美国家研究香港电影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超脱于香港本 土的各种利害关系而获得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根据电影学科框架的方式来进行 整体的研究。由于研究者普遍都和香港电影业界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也保证了 这些论文并非是简单的后殖民、后文化现代哲学的盲目套用,而是切实考虑这一 独特的电影基地的产业、民族身份、美学成就的问题。在涉及问题的深度上,英 文方面的书籍和论文是目前香港电影研究中优秀的。
四、香港本土方面 香港虽然小,但由于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和中转港的有利条件,有着极强 的经济能力可赞助文化事业。香港本土也拥有多所著名的大学及研究中心,关心 本土的经济、历史和文化发展,而电影业是香港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全港10%左 右的人都与电影业有关系。对香港电影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有着天时地利 人和之便,目前仍是资料最详细、研究人数最多、涉猎面最广、贡献最大的地域 中心。
自从1978年开始,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都根据一个研究专题,出版一本香 港电影回顾论文特刊。论文用中英双语出版,中文编辑曾有林年同、刘成汉、李 焯桃、舒琪、罗卡等著名影评人和理论家,英文编辑有高斯雅、张建德等人,每 期回顾文集均围绕一个主题全面展开,旨在推广香港电影、搜集史料、激发新思 维的出现。截止2000年,回顾特刊的专题分别有:
1.《黄宗回顾展》,1978。
2.《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1899―1976》,1978。
3.《战后香港电影回顾1946―1968》,1979。
4.《香港功夫电影研究》,1980。
5.《香港武侠电影研究1945―1980》,1981。
6.《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1996修订本),1982。
7.《战后国、粤语片比较研究――朱石麟、秦剑等作品回顾》,1983。8.《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研究》,1984。
9.《香港喜剧电影的传统》,1985。
10.《粤语文艺片回顾》,1986。
11.《粤语戏曲片回顾》,1987。
12.《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