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律师对企业:“外脑”不“外”
律师对企业:“外脑”不“外” 中国已经进入法制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有自己的法律顾问, 但法律顾问不能“雇而不问”,所以企业便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涉法事件堆到法律顾 问的案头。如何做好企业的法律顾问?这成了摆在每个中国顾问律师面前的难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要做好企业的法律顾问,律师首先是要摆对位置。
法律顾问不是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或经理人员,不在企业坐班打卡,对企业来讲, 他们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是“外脑”,不是“内脑”。这也就是法律顾问发挥作用的 原因之一:相对于企业内部的法务人员,法律顾问的特点一是“专”,对某一方面 的法律问题有较深和较专业的认识;
二是“旁观者清”,能从一个客观的角度观察 和解决问题。
但是,中国的很多企业还不适应律师的工作方式,不适应被“顾问”。
有时候他们与法律顾问一点“不见外”,下意识地将律师看作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
例如,某国营企业要“顾问”一下律师,他们可能会先由办公室主任花一周时间收 集资料、装订成卷,然后再与律师约时间开会介绍问题背景,然后再给律师留出 一周时间研究、再开会、再提问、再组织材料、再研究。效率很低,事情可能也 耽误了。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企业将律师的工作看成了企业内部的一个审批过程, 而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顾问过程,结果自然不理想。
企业对法律顾问“顾问”不当的另一个表现是要求法律顾问唯命是从。
有的企业老总意气用事,将法律顾问呼来喝去,认为既然出了钱,法律顾问就应 该“马首是瞻”,对自己的“决定”无条件地贯彻执行。例如,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 拿出二十万元给律师,要求律师去打一桩根本无法胜利的官司。在这种情况下, 该老总失去了律师的专业顾问服务,丧失了应用诉讼程序拖延、组织反诉、从新 谈判、另行起诉等解决方案的机会。
鉴于这样的现状,律师必须“立场坚定”,耐心说服企业的负责人员, 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详细解说企业正确应用“外脑”对企业的利害关系,而不 要姑息迁就,太过“恋栈”,为了法律顾问费放弃自己的独立的顾问意见。放弃自 己独立顾问地位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服务价值,这样做既降低了自己 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的专家身份,又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伤害,最终被企业管理 者毫不客气地“炒鱿鱼”。
但法律顾问这个外脑在坚持“外”的同时还要做到“不外”。就是要深入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掌握事实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合适的法律解决 方案。大家都知道,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尽可能多地掌握材料,法律问题的解决也 不例外。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法律顾问也很难在不掌握法律 事实的情况下提出可行的法律意见,脱离事实的“拍脑袋”不是正确的法律服务方 法。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律师要随时掌握与客户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发展动态, 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发展情况,包括掌握企业的全部事实材料,同时在企业 配合下调查相关的事实材料,通过《律师尽职调查》取得提出法律意见的全部相 关材料,然后才能实事求是地提出适合企业本身条件的法律解决方案。
很多律师抱怨当事人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对自己“守口如瓶”,给自己的 法律顾问和诉讼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当事人会对律师隐瞒一些法律 事实,直到法庭上被对方律师质问才吞吞吐吐地承认。这时候,律师就傻了眼, 因为这一法律事实不在他意料之内,无论在法律法规的准备还是措辞的组织方面 都没有经过严密考虑,贸然答辩肯定不利于当事人,可事到临头只能硬着头皮上。
这是在中国一种普遍现象。律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在执业过程中要了解当 事人的很多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这就要求他们有高于一般人的“保密能力”。
律师的行业道德底线用简单的一句话讲就是:“不出卖当事人”,律师不得出卖当 事人的利益,任何时候都得为当事人保密。对于在从事委托活动中掌握的企业商 业秘密和私人信息,律师既不能扩散传播,也不能检举揭发,更不能以此要挟讹 诈当事人。但中国的律师行业还在迈步阶段,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一样,正面临“诚 信”的严格考验,很多律师明目张胆地突破了这一底线,这就是企业与律师在法 律事实提供方面“见外”的根源所在。只有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律师才能尽可能多 地掌握相关的法律事实材料,真正做到“外脑不外”。
赵宏瑞 徐海凌